查看原文
其他

登上央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我要去大连理工大学!”

近日
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中
我校1981级工程力学专业(硕)校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
讲述了自己伴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成长的动人故事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他将飞天梦书写在广袤无垠的星河之上


校 友 档 案


周建平,1984年获我校工程力学专业硕士学位。航天工程系统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直上云霄
以20.009兆赫的频率
向地面播放歌曲《东方红》
傍晚时分
13岁的周建平站在家门口
眯着眼 眺望卫星划过天际
遥远星辰中微微泛红的光芒
激发他无穷的遥想与好奇:
为什么卫星在地上看得到?
人如何把卫星送到太空中去?



正是这一连串的好奇
驱使着周建平与中国航天人
走向了浩瀚的太空
从“神舟一号”发射到中国人首飞太空
从自主研发“飞天”舱外服
到“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
迈向太空的征程
周建平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一起走过了近30年


01

但是我要去

大连理工大学!

1977年12月
周建平成为570万高考大军的一分子
以优异的成绩被长沙工学院航天系录取



四年的大学生活
周建平的成绩一直很优异
不仅收获了知识
还收获了爱情
周建平的爱人毕业后去了西安
周建平回忆道:
“其实我考个西安的大学
读研究生也很简单
但是我要去大连理工大学
因为这里是中国计算力学最好的学校!”



从本科到博士
他学习研究的专业都是力学——
支撑载人航天的基础学科
这位总设计师的命运
始终同国家的航天事业紧密相连
“宇宙那么大
人类应该去看看
中国人更应该去看看”


02

中国航天人

绝不带问题上天!


1992年
35岁的周建平收拾行囊前往北京
成为总体论证组中最年轻的一位专家
为了寻找一个最适合中国
开展载人航天的方案
包括“两弹一星”元勋在内的
各领域专家激烈交锋
从严冬持续论证到初夏
最终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



在这场论证中
给周建平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
眼前几位两鬓斑白的老专家
为一个细节据理力争的画面
这使周建平大受鼓舞
“这体现了我们航天人的科学精神
在航天这么多年
我们几乎永远都是在提问题
在讨论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



2002年
在神舟三号发射基地
一个小小的插头引发了一场“归零战”
飞船组装后
技术人员检测出有一个插头不导通
但备份仍可使用
尽管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试验队伍最后决定
重新研发并更换所有插头
推迟飞船发射



“中国航天有两个原则:
一是绝不带问题上天
二是绝不在地面把冗余消耗掉”
问题虽小 隐患却大
航天人对质量和安全的严谨追求
就是靠这样的具体行动
这背后正是中国航天人
追求高质量 高可靠
对航天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


03

路线明确

“自主创新,独立自主”


2006年 周建平接过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帅旗时
正值舱外航天服
是引进还是研制的争论阶段
这时距离“神舟七号”航天员
首次出舱活动的预定时间
只剩下不到4年
周建平的思路非常明确
“中国航天一直秉持着
要自主创新 独立自主”
反复论证权衡后
周建平做出决定——
“无论如何也要用中国的舱外服
来完成首次出舱”


经过了无数次的论证 推翻
再论证 再推翻
科研团队和数十家配套单位齐心协力
舱外航天服如期交付
利用仿生学原理来设计
舱外航天服的结构
也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的首创
两年后
中国航天员首次穿着
自主研发的舱外航天服
高举国旗
在宇宙中惊艳亮相
......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
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
从舱内实验到出舱行走
从单体飞行到组合稳定运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近30年的时间
完成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我们在这个宇宙中
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
所以 我们认为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

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从聆听太空里《东方红》的旋律
到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内
进行“太空授课”
中国航天的每一步
都体现了国家发展与技术进步
当我们再次仰望星空
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
“金阙银銮并紫府
琪花瑶草暨琼葩”
而是一幅幅更清晰
更真实 更科学的宇宙景观


为大工人点赞!


内容来源 | 校友工作处

编辑排版 | 任亭钰

责任编辑 | 周学飞 任亭钰


 近期精彩内容 

愿做烛火,温暖世界!大工的她真美!

大连理工大学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召开

今晚7点,直播间见!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一流本科建设,大工成绩亮眼!


 👇 点击关注 了解大工动态 👇 

点赞、在看,养成习惯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