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坐“冷板凳”!这位大工博士最喜欢的是挑战和尝试!
吴鹏,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2018级博士生,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CRES)会员,师从宋永臣教授和李洋辉教授,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聚焦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宏观力学特性及微观变形机制研究。硕博连读期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文章26篇,授权国际/国内专利4项。获国家奖学金、屈伯川奖学金、博士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及校优秀研究生标兵、校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01
本科期间,吴鹏学习的是海洋油气工程,并在此期间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优本”计划,在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旗下的马来西亚国油大学进修了半年的石油工程。在此过程中,吴鹏接触、认识到了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这一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当了解到大连理工大学宋永臣教授团队坚实的科研基础与优良的学术氛围时,他果断选择了保研来到大工。
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吴鹏有自己的一番考量:随着油气资源的巨大消耗,人类将面临油气资源的枯竭,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潜在的清洁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储量大,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但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过程可能诱发海底滑坡、甲烷气体泄漏等灾害,因此,揭示其变形机理,是目前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安全开采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02
选择这样难度极高、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自然也会面临种种困境。对于吴鹏而言,首要困难就是实验条件——目前,国际上针对传统的“黑箱”试验,在实现宏微观结合观察以记录其变形失效演变的装置还是空白。同时由于设备稀缺,相应数据处理手段亦寥寥无几。
针对上述问题,吴鹏所在科研团队通过与厂家沟通协调、访问跨学科相关学者,用近3年的时间将其基本系统解决,各项指标均居国际前列。而该设备及方法相关成果最终发表高水平学术文章10余篇,授权美国、澳大利亚及中国多项专利。这个过程让吴鹏认识到,做研究一定要甘于、肯于坐冷板凳。除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吴鹏认为,做研究本身极有意义,是真正实业报国的表现。研究能拓展人类认知边界,他很享受这一探索过程,这源自他对科研的坚持和热爱,更源自于“爱给自己泼冷水”的心态——他最喜欢的就是挑战、尝试的过程。当获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他会非常冷静,因为“这代表该项目短期内处于定型状态”;而当它再次进入研究阶段,继续推进的时候,吴鹏会再次燃起极大的热情。
03
团队带给吴鹏的收获也远不止于科研,它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各成员都有合理的分工。“大家一起将工作统筹铺展,取长补短,师兄弟之间相互配合协作。”
谈及大工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收获,吴鹏认为,是硕博期间所接受的系统的科研训练:从懂得如何发现和凝练科学问题、如何制定技术路线等技能,到最重要的——在各位老师身上学到的许多受用一生的品质和行为准则。04
在日常学习中,吴鹏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惯。课前,首先要对课程脉络进行总结,形成思维导图:“因为很多细节都从大块知识延伸而来。”而课后则要有重点地复习,才会更加高效。当自己与课程所需水平差距较大时,吴鹏建议一定要多请教同学、结伴学习;而在面对matlab、python等工具软件学习时,则需要先抓住核心问题、弄清需求。
每日繁忙的科研、学习和生活让吴鹏对自己的时间规划颇有经验。一方面,要合理分配时间和任务,一个内容学习两小时后,最好换个任务换个思路,事半功倍。同时,他一般按照紧急、重要程度等建立坐标,将事情分为四类并评级,以便安排高效时间优先完成着急或重要的事情。落实到具体的科研,他举例:在做实验等结果的期间,如果精神状态好,可以做一些技术性工作,比如文献梳理、数据分析等;而如果状态一般,就多做一些机械性的劳动,从而有效利用时间。另一方面,他表示一定要把运动锻炼当作工作的一部分。对他而言,一周要进行6到8小时的高强度运动,譬如羽毛球。在吴鹏看来,坚持锻炼对于保持精力很重要,可能一开始会觉得浪费时间,但实际在工作效率上“赚回来”的却不止6小时。
05
作为以科研为主业的研究生,吴鹏始终将课题组布置任务放在首位,“这是保证团队前进的核心驱动力”。因此,他在硕博期间担任的社会工作也与学术科研息息相关,比如对本科生专业分流进行指导和科普宣传,以及部分国际交流学生的培训工作等。
谈到近期目标,吴鹏仍将科研作为重点:“我希望能够在重量级期刊发表论文,这在传统工科中十分具有挑战性。”除此之外,他还希望能够升级博士期间提出的一个建模算法,将团队成果进行技术转化,以便促进全行业更广泛的发展。时刻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积极生活的勇气,是吴鹏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时的座右铭。作为勤恳踏实的科研工作者,吴鹏建议学弟学妹,面对问题时多反思自我,及时复盘,方能有所收获。文字作者 | 马维佳
图片来源 | 吴鹏
编辑排版 | 马维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