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获近50000元奖学金,从专业第50到第3,大工的他一路向上!
刘海华,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新闻与传播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师从宋永琴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影视传播。研一学年加权平均分90.19分,8门课程90+,专业排名第3(3/58);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曾任新传硕2001班班长、学部团工委副书记、校党委宣传部摄影助理等职务;热心公益,投身志愿服务累计近200小时;积极参加专业竞赛和文体比赛,曾获第三届辽宁省大学生网络文化作品大赛三等奖、第五届“校庆杯”文艺作品大赛一等奖等省、校级奖项10项。累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屈伯川奖学金等各项奖学金共4.8万,获评2020-2021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
奋楫笃行:积累跬步至千里
获得奖学金升档名额,是刘海华研一入学前定下的目标。“工作后再跨考,基础不好时间不足,考研笔试排名基本垫底,没拿到可抵学费的奖学金,但我已经不小了,不想让父母帮我交学费。”对专业的热爱,更是作为男子汉的担当,成为他努力拼搏的直接驱动力。一年多的时间,从起初的专业第50到研一期末的专业第3,从被学部推荐到层层选拔获评校优研标兵,刘海华不懈拼搏,勇往直前。“直到研二都没想过拿国奖,学弟学妹介绍我说优秀时都觉得太过奖。”在访谈时,他提到现在也还是给自己打60分,很多地方还有待进步。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事第一,专心致志。在课程学习中,刘海华按自身兴趣、课程实用性、成绩加权等对不同课程有侧重地分配精力,但每堂课他都坐在前排,利用课间积极与老师互动。“有一次课间老师朝我摆摆手让我不要提问,因为上个课间就被我占用了,再接受提问都没法去洗手间了,当时我很不好意思。” 脑海中闪过的任何灵感都记在随身携带的本上,没课的时候习惯泡在图书馆,每周做计划复盘,不断反思调整节奏—— “专注成就高效。我唯一知道的就是一心一意、一门心思地朝目标前进。”学习之余,刘海华坚持每周锻炼3次,爱好包括长跑、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入学不到1个月,他组建“大工启航跑团”,带领7人团队7天时间累计跑完440余公里,在大工研究生“为祖国·跑起来”长跑比赛的40余个参赛团队中获第3名;并在学部乒乓球比赛中获得男单冠军。“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矢志科研,学海无涯永攀登
对于刘海华来说,对科研的兴趣是在工作中萌发,在求知好奇中成长。备战考研时,传播学这一涉及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其思想学术发展脉络激发起他浓厚的求知欲。入学前的暑假,他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读书,参考前人研究绘制出一张爱不释手的传播学学术与思想史系谱图。
研一期间,刘海华在科研方面积极尝试。选题来源包括实践经历、日常观察、论坛讲座和文献阅读等。他的第一篇论文是在看一部热播台剧《想见你》时,基于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符号互动理论,探讨影视剧如何影响受众自我认同。第二和第三篇则基于实践经验对学科前沿领域的案例分析或是对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评述。在论文写作中,导师给予了他充分的指导,“有想法写好文章就会和宋老师约时间,有时候一交流一两个钟头,有两次我们探讨着改论文结束时已近深夜,她说让我先睡,改完发给我。”谈及此,刘海华的神情中满是感动。
知行合一,不待扬鞭自奋蹄
忙碌科研之余,刘海华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被选为班长的他,关心同学需要,认真做好上传下达,积极策划班级活动。“我年龄稍长,各方面经验丰富一些,就想担负起这个责任,很感激同学们愿意信任我,希望大家一同拼搏向上,为学科、学校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知行合一,专业实践方面校内校外两手抓。在校内,刘海华担任校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摄影助理,在科室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学校重要会议、演出赛事等摄影工作,多次为官微和大工新闻网供图,校园风光作品也曾被推荐到《辽宁日报》发表。在校外,他曾担任新闻实务讲师,积极应用所学;并于2018年受邀签约视觉中国并成立摄影工作室,通过市场来促进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为大工青年,刘海华以参与志愿工作为荣。曾参与志愿活动十余次,累计时长近200小时,他是医院护工、是支教老师、是口译志愿者……每当收到孩子们自制贺卡或祝福语音时,每每得到肯定时,他总觉得其实自己也没做什么,幸福本身来源于关爱和希望,“在爱中,我们彼此被鼓舞、被照亮”,他这样说。
刘海华常提的是乔布斯的一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英语极佳的他这样理解:“Keep struggling, keep dream-chasing.”即使世人认为你的梦想很难实现,也要坚持初心,不断追求进步,将个人梦想融入家国抱负,并为之而努力终身。
人生如路,当记住刚迈入校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进取源自保持饥饿,成功在于守住初心。文字作者 | 高玉莹 肖瑶
编辑排版 | 张龄月
连续三年专业第一,累计奖学金50000余元,大工的她始终追求卓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