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周两篇,登上封面!大工团队新突破!

科研创新不止步的 大连理工大学 2023-06-03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极端条件热物理团队(唐大伟教授、李林副教授等人)在水能利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一周内连续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其中一篇入选期刊封面,我校均为唯一完成单位。


2月16日 团队发表研究成果

首次提出了离子选择性传递

致内建电场驱动的排盐方法

突破了太阳能界面

蒸发海水淡化的性能瓶颈

👇


2月22日 团队再次发表研究成果
入选期封面
提出了水凝胶分子工程策略
开发了兼具高电流密度
与高度可拉伸的湿气发电器
推动了湿气发电技术
向防护性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应用

👇


《Advanced Materials》

是自然指数期刊

国际最具影响力的顶级期刊之一

是Wiley旗下Advanced系列

(AEM、AFM、AS等)的旗舰主刊

接下来介绍一下

这两项成果的主要突破吧

👇

第一篇Ion-transfer engineering via Janus hydrogels enables ultra-high performance and salt-resistant solar desalination

研究背景

太阳能界面蒸发是一种新兴的海水淡化技术,其将蒸发器漂浮于海面上进行界面光热蒸发,具有绿色、零能耗、低成本和结构简单等诸多优势,有望解决全球性淡水短缺问题。但光热表面水汽化会造成盐分积累,严重阻碍其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将光热层疏水化和强化对流传质是当前抗积盐的主要方法。前者避免海水到达光热层来防止积盐,但其同时增大了光热层与海水之间的热阻,降低蒸发速率。后者加快水对流从蒸发表面带走盐分,但同时也带走了热量,制约蒸发速率。因此,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盐离子运移和高效热利用之间的矛盾,积盐问题仍是界面蒸发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研究内容

电鳗体内数以千计的肌肉细胞形成层叠排列的离子传输通道,受外界刺激后迅速响应并形成精准高效的Na+和K+可识别离子通路。该团队借鉴电鳗肌肉异质细胞间内建电场的原理,提出了通过操控阴阳离子反向传递,从而形成内部电场来驱动离子运移的排盐模式。通过模仿电鳗细胞结构,设计并构建了由Janus离子选择性水凝胶和受限水路组成的层叠结构,在蒸发器内巧妙构造了可识别性离子通道,实现了Na+和Cl-反向传递,从而形成内建电场。电场力又会加速盐离子运移,显著提高移盐能力。与传统方法不同,该方法摆脱了移盐对对流的依赖,避免了因强化对流而造成的热损失,获得了高达6.8 kg m-2h-1的创纪录的蒸发速率,是大多数抗积盐蒸发器的2倍以上,突破了界面蒸发领域的性能瓶颈。该工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抗积盐途径,为设计下一代高效、长期稳定的太阳能界面蒸发器提供了全新思路。

研究成果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300189


第二篇High-performance, highly stretchable, flexible moist-electric generators via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hydrogels

研究背景

湿气发电是一种新兴的能源转化技术,能够将大气水分中蕴藏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近几年,该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以下挑战:首先,虽然开路电压已从2016年的0.2V提高至1.2V,但其他电力输出性能仍然较低,电流密度普遍低于50 μA cm-2。其次,大多数湿电材料是内部具有大量纳米孔道的固体材料,其固有的刚性骨架造成柔韧性较差。这些瓶颈问题导致该技术尚未走上实际应用。





研究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该团队聚焦于水凝胶聚合物材料,其不仅拥有良好的柔韧性,而且内部具有大量的微纳结构和官能团,可吸附并储存大量水分。然而,这种柔性材料的离子传导率较差,难以直接用于湿电转化。为此,该团队提出了一种水凝胶分子工程策略,通过在其单个聚合链分子结构上进行微观设计,显著提高了水凝胶的离子传导特性和可拉伸性。该分子工程策略是将磺酸基团和锂离子嵌入到聚合链分子结构中。其中,磺酸基团赋予聚合链更稳健的分子结构及电离特性,而锂离子能够诱导产生霍夫迈斯特效应,拓宽聚合链之间的间距并构建出大量的离子传输通道。基于分子工程水凝胶构建的湿气发电器获得了高达480 μA cm-2的短路电流密度,是大多数已报道的湿气发电器的十倍以上。同时,其可承受500%以上的拉伸形变而不被破坏,是目前已报道的湿电转化材料的最高水平。该湿气发电器能够将人体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湿气转化为电能,为电子设备提供动力。该工作推动了湿气发电技术向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应用。

研究成果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300398

以上研究我校均为唯一完成单位。第一作者分别为我校能源与动力学院博士生贺楠和张昊天。通讯作者为李林副教授。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

近年来,我校极端条件热物理团队围绕我国能源动力装备、新型功能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电子芯片等领域重大需求,聚焦于太阳能、环境低品位能源等领域的前沿基础科学技术问题,通过开展其中的热能传递、储存及转化相关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开发,从而推动相关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为大工团队点赞!


内容来源 | 能源与动力学院

文字作者 | 张昊天 贺楠 李林

排版编辑 | 任亭钰

审核校对 | 赫铭 周学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