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是邓菱儿!

为大工学子点赞的 大连理工大学 2024-03-10

      邓菱儿,大连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2020级本科生。曾任学部学生会讲辩部部长,现任人工智能2003团支部书记。2022-2023学年加权平均分93.31,专业排名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屈伯川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一等)及五项单项奖学金。曾获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国家级二等奖、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大赛辽宁省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辽宁省三等奖等奖项。曾获校优秀团员、电子信息与电信工程学部(原)优秀团干部等多项荣誉。

      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地进行大量模型训练是提高AI技术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而作为一名人工智能专业学子,邓菱儿也如同训练AI模型般,一步步迭代她从青涩到成熟的“青春模型”。


数据收集:迎难而上、奋起直追的学业模型



      大一时期的邓菱儿学习成绩并不算优异。大二分流到人工智能专业后,她的排名甚至一度跌至年级前40%之外。数学基础不牢固、专业理论复杂抽象......课业上的困难揉成一股巨大的压力,让邓菱儿十分焦虑,一度难以确定自己前行的方向。

      与辅导员老师郭凯名的一次谈话,启发她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找不到确定的方向,那就“自己给自己的努力一个方向”。邓菱儿回忆起当时郭老师的鼓励:“好好努力,你有机会拿国奖!”听闻此言,邓菱儿震惊之余又有点哭笑不得,但暖心的激励还是在她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彼时的她想:既然这是个方向,不如自己试一试呢?就这样,邓菱儿开始了自己一路摸爬滚打的探索之路。



      花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学习是邓菱儿先迈出的重要一步。“课上听不懂,课下时间补。”一节课的内容,邓菱儿课前课后要花三四个小时去查阅资料、补充知识、加深理解。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收集是模型训练的基础;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的邓菱儿,也用一点一滴坚定不移地投入精力,聚沙成塔,和时间赛跑,与日月同息。“时间的投入肯定是学习的基础。”邓菱儿说。除去学习时间的积累,在学习过程中邓菱儿还注重逻辑的梳理与串联。绘制思维导图是她钟爱的方法。在对思维导图的一遍遍修改复习中,种种知识点在她脑海中也愈加清晰。除此之外,邓菱儿还热衷于制作时间计划表。也正因此,尽管每日行程满满,但在清晨6:30的朝阳与午夜12:00的皓月陪伴下,邓菱儿总是能尽自己所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不断克服困难,拼尽全力,不管结果如何,但求问心无愧。这种心态帮助邓菱儿走出焦虑内耗,更推动她向上生长。怀揣着这样的信念,邓菱儿真的实现了郭凯名老师当初说过的目标。后来,郭老师又给邓菱儿定下另一个目标——成为优秀学生标兵,“这只是我给你定下的大目标,不是一定要实现,但要以这个为方向进行自己的努力。”邓菱儿明白,老师对她有期望,又不想给她过多压力,而凭借她持之以恒的努力,如今,邓菱儿已将这个目标也收入囊中。



      回首来路,邓菱儿心中是对自己满满的惊讶与感动:惊讶于奋起直追的进步,感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正像邓菱儿的朋友巫宇涵所说:“我很羡慕她乐观积极的精神,对什么都求知若渴,遇到不懂的就问,遇到挫折了再来,哪怕遍体鳞伤也没事,抹抹眼泪爬起来继续努力。”迎难而上、奋起直追,邓菱儿的“学业模型”正是在不断积累中趋于完善。


融合训练:心怀家国、不断探索的科研模型



      融合学习是模型在已有数据上习得应用能力的过程,而在邓菱儿的“青春模型”中,科研是她对学习理论进行应用的一步。

      邓菱儿从大二就开始在各大科创比赛中崭露头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在一次次科创比赛中,邓菱儿不仅加深了对课上理论的理解,也了解了许多现实的领域动向,更坚定了自己投身科研的决心。因为对区块链课程存有疑惑,她便担任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仔细对比不同技术实现方式的优劣,设计整体系统的流程逻辑,统一接口、合理分工,最终带领大家成功实现区块链匿名投票系统。她希望自己未来的研究能在技术上减少我国对国外高端芯片的依赖,突破“卡脖子”技术。



      直到现在,邓菱儿在科研之路上已经走了很久,可谈到大学的遗憾时,她还是直言,后悔没能在大一就接触科研。永不满足,永远兴致盎然,或许这就是一直支撑她探索世界的动力。



      推动邓菱儿在科研上一路披荆斩棘的,不只是对科研一往而深的热爱,还有她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尽我所能让社会变得更好”的愿望。“尽管人工智能的实验过程比较理性,但它的最后落点是人,它的目的是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当需要寻找实验方向的时候,必须要有家国情怀,要把定位放高,眼界放大。”邓菱儿说。

      不管是根据算法分析食堂人流量,提出错峰就餐的建议;还是为社区设计防篡改、保护隐私的区块链匿名投票系统,邓菱儿着眼于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解决身边实际问题,把科研志向与社会需求、国家需求接轨,认真打磨“科研模型”,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协同优化:烟火生活,用心感悟的实践模型



      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也是邓菱儿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自己一直保持工作状态,要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一方面,她可以尽自己所能为他人做贡献;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也是邓菱儿作为人工智能专业学子观察社会的一扇门。从严谨到略显枯燥的课堂与实验室,踏入生动鲜活的现实世界中,邓菱儿眼前不仅是春花秋月的美好和市井喧哗的真实,还有隐藏在其中有关学业、有关科研、有关探索的一切可能。严谨的科研学习与温暖的生活实践,共同绘成邓菱儿的大学底色。



      在模型的训练过程中,多任务的协同训练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活动与工作亦是邓菱儿的“青春模型”在科研学习之外,协同并进的重要部分。羽毛球场上挥汗如雨,辩论赛现场思维碰撞。灯光璀璨的舞台后,她作为学生会场务人员忙碌不停;温暖的电智2003团支部里,她作为团支书热心活跃。“在学习科研间隙处理工作的日子也曾让我焦头烂额,但找对方法,多任务的协同就达到了‘1+1>2’的效果。”



      初步的应用模型只有在具体任务中才能优化,炼就“青春模型”的邓菱儿也在家乡支教中获得独特感悟。初次登上讲台的邓菱儿,起初并不觉得是以老师的身份与大家相处,可当听到一声声热情的“菱儿老师”时,心中还是感慨万千。邓菱儿回忆,她曾无意间走进一家店吃饭,店主家的孩子突然进来喊她“菱儿老师”,她才发现这正是她教过的孩子。得知邓菱儿是来支教的大学生后,店主怎么也不肯收她的钱,一定要请她吃饭。邓菱儿从那时便感悟到,原来小小的一顿饭里,藏着未宣之于口的真挚情感。



      就是在这样的烟火生活中,邓菱儿志由心生,愿由爱为,用心感悟志愿服务中的真情实感,打磨“实践模型”,凝聚美好,汇聚感动。



更新迭代:走出焦虑、勇往直前的青春模型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三年前,那个从遥远南方奔赴大连、迷茫焦虑的邓菱儿已经成长为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优秀自信的邓菱儿。当被问到想对大一的自己说什么时,她想了想,笑着说:“希望大一的自己能自信一点,放手去做,不要太考虑结果,好好去做,一切皆有可能。”“迷茫和焦虑可能是一种常态,但是一定要学会与这个状态共处,不要被它裹挟着前行,要在迷茫和焦虑中学会不断对自己进行探索”,这是邓菱儿对迷茫和焦虑的看法,也是已经跳出焦虑的邓菱儿对还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一路前行,一路感悟。对邓菱儿来说,自己所获得的成绩都是她“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上”获得的殊荣。她感谢在焦虑时指引方向的辅导员老师,更感谢当初努力不放弃的自己。在未来,邓菱儿希望自己能投身科研,一路攻读深造,继续她科研报国的梦想。单纯且自由,乐观而积极,这也恰是邓菱儿对自己正在修炼的“青春模型”的期许。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文字作者 | 陆麦 魏子晴

编辑排版 | 李唯一

审核校对 | 赫铭 周学飞 任亭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她是邓菱儿!

为大工学子点赞的 大连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