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年提升70名,一切都来得及!

为大工学子点赞的 大连理工大学
2024-11-21

刘世强 大连理工大学

化工海洋与生命学院2021级本科生

校2023-2024年度优秀学生标兵

高中毕业于大连瓦房店市高级中学

他用两年的时间证明

只要信念坚定 脚踏实地

一切都来得及!



大三学年专业排名第一

科技创新奖学金积分第一

校区十佳学子排名第一

……

纵观刘世强大学前三年的履历

在各项耀眼成绩的背后 你会发现

“标兵”并非一开始就站在山顶

 

大一学年他排名年级第71名

(71/238)

刘世强认真反思 决定作出改变

 “我想,再小的努力

乘以365都很明显。”

所以 他学着其他同学的样子

走进图书馆 埋头学习

但一段时间后 他发觉

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一味地模仿别人,循规蹈矩

也许并不适合我。”

 

于是 他来到了宿舍楼的自习室

“在这里我觉得更自由,思路更活跃。”

就这样

自习室右前方第一排的角落

见证了刘世强的步步“逆袭”

一路越挫越勇 一路“升级打怪”

从大一的年级第71

到大三的专业第1

排名提升70名

加权平均分提升近15分

他用亲身经历印证了一句话:

努力 什么时候都不晚

刘世强在自习室学习


忙着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

刘世强也在科创领域开拓出

一片成长天地

“每一次实践都是对所学知识的

最佳检验。”

秉持着这样的想法

刘世强在大二学年加入了

贺高红老师带领的国家级“大创”项目

与团队同心协力

成功制备出高性能混合基质膜

在科创中

他爱上了探索未知的过程

也锤炼出了直面失败的勇气

“这次实践让我有了很大收获,

也坚定了继续参加科创的想法。”

大三学年

他再度参加国家级“大创”项目

致力于柔性气体扩散电极的制备

实验的艰辛与

结果如愿呈现的喜悦交织

给了他成就感和收获感



刘世强在实验室


在参加全国大学生

电化学测量技术竞赛期间

“实验初期,在材料问题上我们犯了难。

以石墨箔作集流体

导致剩下的活性物质不足

很难开展后续实验

刘世强和队友调整思路 灵活应对

在一次次复盘中发现

可以将不同集流体作为实验的创新点

最终 刘世强和队友获得国家级特等奖

成为大工ECMT竞赛历史上

唯一一支获此殊荣的队伍


“但比起结果,我更在意

实验过程和自我收获。”

刘世强清楚地意识到

以赛代练 以练促学的价值

深耕科创的同时

他的科研脚步愈发稳健

阅读文献 调配参数更加得心应手

便是最好的证明



刘世强在实验室


总是穿梭在实验室里的刘世强

并不是一个独行者

从大一开始 他就热心工作 服务他人

至今曾任共10项社会工作职务

参加6次社会实践 3次中期实践

志愿服务时长100小时

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尽职尽责

“牢记初心,不要把它当作任务去做,

就是一种享受。”

入学至今 刘世强一直担任单元长

用热心和细心营造团结向上的氛围

在他的带领下

单元卫生成绩连续三年满分

他个人也连续两年获评

“优秀单元长标兵”



刘世强参与“举院旗”活动的照片


在刘世强看来

科研压力大 学习任务重 工作事务多

并不意味着生活陷入枯燥和凌乱

相反 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运动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足球尤其是他的心头之好

当工作与学业的双重压力袭来

他就会选择踢足球来解压

不被当下的难题困住而难以自拔

“适时跳出当下,往往会得到

意想不到的收获。”

刘世强这样总结运动的意义



刘世强在球场上


“我十分享受球场上的紧张感与刺激感。”

带球过人 逆着人流突破

向球门的方向全力奔跑

进球的刹那 收获的喜悦无与伦比

跑起来总会有风 跑得快总会逆风

“逆风而上也很酷,

踢球是,学习也是。”




追求源于热爱 热爱成就追求

这便是刘世强对大学生活的理解

从大一到大三

他用逆袭的经历证明

朝乾夕惕 功不唐捐

只要有信念 肯努力

一切都来得及!

未来 他将继续在大工读研深造

奋力奔跑 步步生风


文字作者 | 刘怡卓 孙雨欣 成颐冰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编辑排版 | 任亭钰

审核校对 | 赫铭 周学飞 王德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连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