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中国父母的一堂必修课

2017-12-07 自然的恩典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祝您子孙成才

来源|洞见(DJ00123987)

听过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

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里面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说得特别棒,感动得他掏出钱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说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说,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等牧师演讲结束,要求大家募捐时,生气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偷偷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

心理学解释这种现象叫做——“超限效应”,意思是说得越多,说服力会大打折扣。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应”。

“你怎么又犯错了,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长记性”,很多时候,父母以为说多了,孩子才能记住。

却不知,唠叨正是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好的父母,话都不多。

少说,多听

看过一则泰国小短片:

短片中,妈妈们在幼儿园门口等待放学的孩子,当看见满身污泥的孩子们走过来时,妈妈们不分青红皂白,立马开启“唠叨”模式。

点击查看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311i2mzy&width=500&height=375&auto=0

“唠叨”结束时,学校的电视上开始播放一个叫做“今日好学生”的小视频,主角正是她们的孩子。

原来,孩子们之所以浑身泥巴,就为了帮助满载花盆、推着独轮车、摔在泥巴里的园丁爷爷。

知道真相的妈妈们,都觉得很意外:“我没想到是这样”、“我以为他又调皮了呢”,她们为孩子的举动而感动骄傲,有的甚至激动地留下了眼泪。

现实生活中,孩子犯错时,有的父母也会和视频中的妈妈们一样,不明真相劈头盖脸乱指责一通。而不知,去倾听孩子,了解事情的经过,让孩子有机会解释自己的行为,才是最高明的做法。

就像这位妈妈这样:

一个小孩有段时间上学总迟到,接到老师电话的母亲很纳闷每天走得那么早的儿子为何会迟到。

她没有打骂孩子,只是心平气和地问孩子:“为何你那么早出去,却总是迟到?”

孩子见妈妈没有指责自己的意思,就一五一十地告诉妈妈:我去给卖早餐的老奶奶帮忙,忙着忙着就忘记了时间……

妈妈听后抱了抱儿子 ,决定第二天和儿子一起去帮助老奶奶卖早餐。

孩子放学回家收到一张纸条和一块手表:“帮助他人是好事,但总以耽误学习为代价,你帮助他人的力量会一直微不足道。”感动的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倾听,少说话。”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善于倾听是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最佳方式。

好的父母,不多说,会倾听,让孩子有解释、证明自己的机会。

少说,多做

有一天,去某幼儿园旁的餐馆吃饭,左右桌两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宝贝,来吃点肉,再吃点蔬菜,小心别弄到衣服上了……”

“不准喝饮料,妈妈给你点了汤,等下喝汤……”

“孩子不能站在椅子上,这样不礼貌……”

“宝贝,不能用手拿虾吃,妈妈说过多少次了,这样不卫生,也不礼貌,快用勺子……”

可女孩像没听见一样,继续我行我素,接着是筷子打孩子手的声音以及孩子的哭声。

一顿饭工夫,那位妈妈从头到尾都在忙着唠叨孩子,孩子做什么都不行,孩子做什么也都是错。

而另一边的妈妈和同样穿着某幼儿园衣服的女儿,从头到尾都是安安静静地吃饭。

妈妈按照孩子的意愿点了儿童牛排,孩子不会用刀叉,企图拿刀叉乱打乱敲,妈妈赶紧制止,妈妈贴着孩子坐着,握着孩子的手,手把手教着孩子怎么使用刀叉 ,一次不会,就两次,两次不会,就三次,直到孩子学会……

孩子没有抵触的情绪,认真地模仿着妈妈切着牛排,开心地把切好的牛排送到妈妈嘴边,吃着孩子切好的牛排,妈妈会心地笑着,整顿饭看起来其乐融融。

同样是孩子,同样是吃饭,同样是妈妈,为何吃饭的氛围天壤之别?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黑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在脑海中出现一只黑熊的形象。

所以对于第一个女孩的行为,妈妈的喋喋不休不仅没有奏效,还招来女儿的叛逆和反感。

相反,第二个妈妈不急于说教,让女儿效仿自己的行为,反而让孩子觉得有趣。

很多父母和第一个妈妈一样,总是苦口婆心地交代孩子怎么做才能文明礼貌,而不知良好的品行,不是让用嘴巴唠叨让孩子知道,而是在行为上做到,让孩子看到。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风,身教重于言传。

好的父母,不多说,多做 ,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少说,稍等

在书上看见美国著名学者斯特娜夫人教育自己女儿维尼夫雷特的故事。

一天,维尼夫雷特问母亲:“我想去朋友家玩一会,可以吗?”

斯特娜夫人回答说:“可以,但必须在12点半以前回来。你知道我们下午还要一起去看电影,而且一直打扰别人也是不礼貌的。”

可约定时间都过了20分钟,也没见维尼夫雷特,斯特娜夫人安静地等着,半个小时后,维尼夫雷特回来了。

斯特娜夫人见晚回的女儿,并没有发火,只是告诉她:“今天时间来不及了,电影是看不成了。”还配上了一句:“这真遗憾!”

维尼夫雷特很难过没有看上心仪已久的电影,但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教训,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失言过。

面对孩子的过错,斯特娜夫人没有长篇大论,只用耐心和等待让女儿明白:如果早听母亲的话,就不会错过一部好电影。

有时候用事实说话,胜过千言万语。

想起姐姐教育外甥的经历,不以为然。

周末去姐姐家蹭饭,饭后,一起陪小外甥看电视,看着看着小外甥就把脚放在了茶几上。

姐姐告诉小外甥这样不礼貌,让小外甥拿下。

听到姐姐唠叨,小外甥放下了脚。可没过多久,又放了上去。

姐姐又提醒,“别把脚放在桌子上,说过多少次了,快放下来。”

小外甥小声嘀咕“管得真多”,放下脚后,没一会又放了上去。姐姐准备发火,姐夫示意姐姐不要唠叨了。

看了一会,大家准备关电视睡觉,小外甥一起身,就叫道:“哦,我的脚动不了了。”

姐夫偷笑地说:“宝贝,怎么了?”

外甥说:“我的脚麻了!”

姐姐这才恍然大悟,知道姐夫刚才为何阻止自己唠叨了,是想等孩子自己明白道理。

马克思说,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好的父母,话都不多,等结果,用事实告诉孩子犯错的成本。

少说,陪伴

知乎上有人提问:“最反感父母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最高点赞是父母唠叨的时候。

一名初二的女生说:“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天天怀疑我早恋,后来我故意早恋,就是为了气他们……”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身为家长总是害怕孩子变成熊孩子,所以总是急着插手去指责孩子的过错。

却不知,当孩子心理上构筑起抗唠叨的“防火墙”,再好的道理也难穿透。

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

如果你觉得孩子越来越“叛逆”,听不进你“金玉良言式”的大道理:

不妨多听,让孩子知道你是明事理的父母;

不妨多做,让孩子知道什么才是正确得体;

不妨稍等,让孩子知道犯错是要付出代价......

或许,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

编者说

小编看完文章有深刻的感受,在【自然的恩典】青少年成长营中,采访不同年龄的孩子,问到他们如果给父母提一些小建议,会说些什么,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都说了这一句话:希望父母少唠叨。

初中高中的孩子居多,其中一个初三的男孩小帅(化名)说:

其实我们做错了事情,我们心里已经有这个意识了,但是经过父母的唠叨,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的情况下,我就什么都不想说了,甚至心情会烦躁,然后就会吵架。

次数多了,和父母的关系就会有裂痕。虽然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

这就是“超限效应”,父母与孩子原本就没有代沟,所谓的代沟就是没有良好的沟通,孩子一直在成长,如果父母没有成长,亲子关系很快就会出现问题。

就比如孩子是一棵树,父母是房子,树一直在成长,长大。后来树穿破了房子,而房子一直没有变大,就出现了问题,出现了所谓的“代沟”。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家庭是复印机。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相处,就是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一起沟通,像朋友一样,去聊天,去研究。而不去控制、要求、强迫。

所以,好的父母就是给孩子做榜样,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育孩子,

您有哪些智慧有效的方法呢?

自然的恩典,静候您的分享。

-作者-

来源: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编辑|晶晶

一个有收纳梦想的边疆军嫂,

用美食和文字治愈您孤独的心灵。


「自然的恩典」每日推荐


【一了智慧】财富课程:他没有后台,四处碰壁,差点投身黑社会,最后竟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

【自然的恩典】青少年成长一句话,改变孩子的命运(爸妈必看)

【中华智慧养生营】:疾病竟然是康复的根源!

【大学生创新创业智慧】:中国青年说|大国崛起,未来已来!
【国际游学】全球70亿人口,每年仅有1万人能去的地方,是你必须去一次的人间天堂!

随手点赞,孩子成长成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