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TED演讲视频 | 前斯坦福新生学院院长告诉你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2016-11-22 Julie 教育那些事儿

给孩子过高的期望,事无巨细的管理孩子的生活,这样的养育方式适得其反。至少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这么认为。这位前斯坦福新生学院院长,用激情和诙谐的语言,讲述了家长不应该用成绩和分数来定义孩子的成功,反而,应该专注在一个传统的想法:给予无条件的爱。


在一位世界名校院长的眼中,真正优秀的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c03461dodm8



附演讲全文:


1


我从没想过做一个育儿专家,事实上,我本身对育儿也没什么兴趣。只是因为当今有一种育儿方式,会把孩子搞得一团糟,阻碍他们个人特质的培养。这种育儿方式,正大行其道。


我想说的是,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去担心父母没有足够参与到孩子的人生、教育以及养育过程中,这理所当然。但如果走上另一个极端,也会有很多坏处,比如家长认为, 孩子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父母可以随时保护和纠正,关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他们的每个细节,引导他们进入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


当我们这样养育孩子,我用的是“我们”,因为上帝知道,在养育我的两个十来岁孩子的时候,我自己确实也有这种倾向,让我们的孩子过一种清单式的童年。


清单式的生活,就是:我们确保他们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后期望他们进入好学校,并且是好学校的好班级,在好学校好班级中还要取得好成绩。并且不只是成绩,还要拿高分,不只要好成绩和高分,还要获得荣誉和奖项,要参加运动、活动、还要有领导力,我们告诉孩子,不要只是参加社团,还要创建社团 因为大学喜欢这样的学生。还要参加社区服务,我的意思是,要让大学看到你会关心他人。


这些都是期望中的完美,我们期望我们的孩子能做到完美,而我们自己却从没做到过, 因为有这么多要求,我们就想,我们做父母的得和每个老师沟通,和校长、教练、推荐人沟通,搞的像是孩子的管家,像私人管家,像秘书。


然后对孩子,我们宝贵的孩子,我们要花心思来督促、哄骗、暗示、帮忙、唠叨、甚至讨价还价,确保他们不会在顶尖大学申请这件事上搞砸,或者故步自封,或者毁了自己的未来,即使那些大学在招生时几乎是万里挑一。


2


那么在清单式童年中长大的孩子是怎样的呢?首先,他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整个下午都没有空闲,因为我们觉得任何事都要充实起来。就好像每一项作业、 每个测验、每个活动,都对于我们为他们规划好的未来成败攸关。我们不让他们做家务,甚至不让他们有充足睡眠,只需要他们把清单上的事情做好。在清单式童年中,我们口头上希望他们开心,但当他们放学回家,我们通常第一时间询问他们的却是作业和成绩。他们从我们脸上看到的,我们的认可,我们的爱,看到的他们的价值,却是来自成绩单上的A。和他们走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像威斯敏斯特宠物展上的训狗员一样表扬他们,哄他们跳得再高一点,再远一点,日复一日。等上了高中,他们不会问,“我该对哪些课程,哪些活动感兴趣呢?” 他们只会去问辅导员,“我要怎么做才能进入好大学?” 然后,当他们拿到成绩单,如果拿了几个B,甚至是可怕的C,他们会狂躁的给朋友发短信,“有谁考这个分数进了好大学吗?”


我们的孩子,无论高中毕业时结果怎样,都被压得喘不过气,心理脆弱,精疲力竭。他们比实际年龄更老成,盼望着大人告诉他们,“你已经做得够多了,小时候这么努力已经足够了。”他们现在却在高分的焦虑和沮丧中慢慢枯萎,有的孩子会想,这样的人生最后究竟有没有意义?


我们做父母的,当然认为这都有意义。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就像如果他们进不去我们期望的这几所好大学,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他们就没有未来。


或者,只是我们认为可以在朋友面前炫耀,或者只是贴在车屁股上的未来。就是这样。


3


但如果你看看这件事的后果,如果你有勇气看的话,你会发现这不只让孩子认为他们的价值来自于成绩和分数,更是在他们正在成长的意识里,就像我们自己的电影《傀儡人生》一样,我们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嘿,孩子,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成。”随着我们的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指导和过度关怀,我们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自我能效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准则,远比通过父母赞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自我能效是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行动能产生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你们先吧。


而不是父母代表他们做出的行动, 是他们自己的行动能产生结果。 简而言之, 如果我们的孩子要建立, 他们也必须建立自我能效, 就需要更多的为他们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规划、决定、 行动、期望、应对、试验、犯错、梦想以及体验。


我现在是不是在说,每个孩子都很努力,都很积极,都不需要对他们的人生有干涉和关心,我们应该退后,任其发展呢? 当然不是。


这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是,当我们把成绩、分数、荣誉和奖励看做他们童年的奋斗目标, 当我们代孩子 去追求进入理想中的大学, 找到理想的工作, 这种对于成功的定义太过狭隘。 即使我们可以通过 这种过度帮助来让他们 获得一些短期的成功——比如帮他们做作业而拿到的好成绩, 在我们的帮助下,他们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看的童年简历, 我要说的是,这些会让他们在自我认知上付出长期的代价。


我要说的是, 我们应该更少关注具体哪些名牌大学他们应该申请或进入, 而更多关注他们的习惯、心态、技能、身心健康, 有了这些, 他们才能在哪儿都成功。 我要说的是, 孩子需要我们 少一点痴迷于成绩和分数,而将重点放在打造一个能帮助他们为成功奠基的童年上,比如,爱,比如,做家务。


我刚才是说做家务么?确实是的。说真的,这是有理由的 史上历时最长的人类研究被称作哈弗格兰特研究。这项研究发现,专业上的成功,也就是我们期望孩子达到的,取决于小时候做的杂活, 越早开始越好, 这种挽起袖子开干的心态,这种心态代表着:可能有些不想做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完成它,这个人也可能就是我, 这种心态代表着: 我会尽力去改善整件事情, 这就是让你 在工作中获得先机的东西。我们都清楚这个道理,你们也都清楚。


我们都已经清楚,在清单式童年中,我们不让孩子做家里的杂活, 当他们长大进入职场,还在等待一个清单,但这个清单并不存在, 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动力和意识,不能挽起袖子去开干,不能望向四周,并心想,我怎样才能帮上同事们的忙?没有能力去思考我怎样才能提前一步预见到老板的要求?


4


哈弗格兰特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人生的幸福,来自于爱,不是对工作的爱,是对人的爱:我们的配偶,我们的伙伴,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家庭。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如何去爱,要爱别人,他们要先学会爱自己,想要他们爱自己,我们就要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


是的。所以,放下对成绩和分数的痴迷,当我们亲爱的孩子放学回家,或者我们下班回家,我们要关掉电子设备,把手机放到一边,看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看到我们脸上洋溢的喜悦,就像第一次看到我们初生的孩子。然后我们应该说,“你今天过得怎样? 今天有什么高兴的事吗?”然后你的女儿会说,“午饭”,就像我女儿一样,但我想听到的是数学考试,不是午饭,但你还是得表现出对午饭的兴趣,你应该说,“今天的午饭哪里比较棒?”他们需要知道,他们本身对我们很重要,而不是他们的学习成绩。


好,你可能会想,家务和爱,这听起来很好,但是得了吧。大学看的是好成绩、荣誉和奖项,我会告诉你们,是有那么点。那些最有名的学校需要这些,但有个好消息。与大学排行榜传达的信息相反,你不需要为了人生的幸福和成功,而一定要去那些最有名的学校。幸福和成功的人们也会来自于公立学校,来自于没人听过的学院,来自于社区大学,来自于附近的学校甚至被退学。


证据就来自这个房间,来自我们的社区,这就是事实。如果我们眼光放开一些,愿意看一些别的大学,抛开我们的偏见,我们会接受并拥抱这个事实,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孩子考不上顶尖大学并不是什么世界末日。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不在严格的清单约束下长大,等他们进入大学,不管什么大学,都是他们自主决定的,是他们自身渴望的,想要在那里有一番作为。


5


我得向你们坦白一些事。我刚才提到我的两个孩子,Sawyer和Avery,他们都十来岁。有一次,我觉得我对待我的 Sawyer 和 Avery,就像对待盆栽一样——我想要小心的把他们修修剪剪,塑造成完美的人,完美到可以把他们送进最受欢迎的大学。但是,我在工作中接触了几千个别人家的孩子,我才意识到——我意识到我的两个孩子, 他们不是盆栽, 他们是野花, 未知品种的野花——我的工作是提供成长的环境, 通过家务和爱,让他们变得强大,爱他们,他们才会爱别人,接受爱。上大学、选专业、找工作, 都由他们自己。我的工作不是把他们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而是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


谢谢。


演讲原题:正确的教育方式,避免过度呵护

演讲者: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





著作权及免责声明:

对本公号原创、原发、评述、评注、整理转发的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本文系“教育那些事儿”公号转载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不代表本公号立场,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