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戾陵堰 :沉睡历史深处的“北方都江堰”


    微信号:nsbdqk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戾陵堰是北京早期大型水利工程它出现在1700余年以前位于石景山区西北部的麻峪村南永定河上这项水利工程设计合理,堰体易于维修造福当地数百年今天,让我们史海钩沉一起聆听千余年前的回响

初建戾陵遏

积石笼以为主遏

曹魏嘉平二年(250年)镇北将军刘靖在幽州开拓边守,屯据险要。为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军粮问题,刘靖亲自筹划设计,组织千名军士,在石景山下永定河中筑堰,并开挖水口和车箱渠。


《水经·鲍丘水注》载,该工程“长岸竣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即引水口),门广四丈,立水十丈”。


这里所说的“积石笼以为主遏”,讲的是构筑堰体的基本材料和方法。●堰是构筑在河水中较低的拦水坝,有分流和溢水功能。●由于堰拦腰挡住了河水,抬高了堰以上的水位,就可以把河水引入人工开挖的引水口和渠道。●又由于堰体较低,多余的河水可以从堰的顶部漫溢而过,注入下游河道。根据《水经注》记载,戾陵堰在蓟城西北
关于织笼的材料,史书未见记载,推测应就地取材,用永定河两岸盛产的柳条和附近山上的荆条编织成笼,装入河床中的大块卵石,再将这些石笼按下宽上窄的形制纵横咬合排列,形成坚固的堰体。
工程完工后从引水口分流河水进车箱渠向东注入高梁河。“山水爆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北门入。灌田,岁二千顷。”由于这个堰的位置在戾陵(西汉时期燕王刘旦墓)附近,所以称为戾陵堰,亦称戾陵遏。

多次改造修葺

灌溉百万良田

刘靖死后追为征北将军,晋时封建成乡侯,谥曰景侯。
曹魏景元三年(262年)樊晨奉命改造戾陵遏水门,使水流量加大,河水从车箱渠东流经蓟城西北,过昌平到渔阳潞县(今通州东),灌溉田地万余顷,为刘靖时灌溉面积的5倍。
晋元康四年(294年)幽州上谷地区发生两次大地震,戾陵遏受损。
元康五年(295年)夏六月永定河发生洪水,将戾陵遏冲毁四分之三。骁骑将军、平乡侯刘宏(一作刘弘,刘靖的幼子)受命统领幽州各路军事,他立志继承父业,亲临山川,指授规划。


他命司马关内侯逄恽率将士两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立遏,治水门,兴复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功四万有余焉。”四方各部落的人,不召自至者数千人,使戾陵遏恢复原有功能。

北魏孝明帝年间(516年-528年)幽州地区一度“水旱不调,民多饥饿”。时任平北大将军、幽州刺史裴延隽奏请朝廷重新营造戾陵堰水利工程,得到批准。裴延隽亲临现场,考察地形水势,精心筹划,在卢文伟的帮助下,终于使废毁的戾陵堰起死回生,发挥作用,灌溉农田百余万亩。《畿辅通志》中的记载

“小黄河”

造福当地数百年

永定河故有小黄河之称,汹涌澎湃的河水夹带很多泥沙,堰体在拦挡河水的同时拦下大量泥沙;输渠在引入河水的同时也引进大量泥沙。若不定期清理,积以时日,堰和渠内都会因为泥沙沉积而淤塞。

永定河夕照


但从曹魏嘉平二年(250年)到北魏孝明帝年间(516年-528年),戾陵堰及与之配套的车箱渠水利工程前后存续了三百多年,每年可浇灌农田百余万亩。


北魏以后,利用戾陵堰水利工程的史书记载尚有两处:


●一为《北齐书》记载,斛律羡转“幽州刺史”,“导高粱水,北合易京,东会于潞,因以灌田,边储岁积,转漕用,公私利焉”。使用的是樊晨改造的路线。●一为《册府元龟》记载,唐裴行方检校幽州刺史都督,“引卢沟水,广开稻田数千顷,百姓赖以丰给”。

戾陵堰及与之配套的车箱渠水利工程使当时的农民得到实惠有力地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这在当时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为祖先们的智慧点赞!


觉得不错请分享给朋友们哦!

★ 精彩专题一键获取 ★

输入数字“1”

进入“水利一周”

输入数字“2”

进入“河湖长制”

输入数字“3”

进入“节水行动”

输入数字“4”

进入“节水压采”

输入数字“5”

进入“南水北调”

输入数字“6”

进入“海绵城市”

输入数字“7”

进入“水生态文明”

输入数字“8”

进入“防洪科普”

输入数字“9”

进入“号内搜”

输入数字“10”

进入“进群入口”

文章来源:史志北京、水润京华

本期编辑:阿丹、海超、檬檬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载、分享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意味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公众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转载文章均会标明转载来源,资源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使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我们尊重并感谢原创作者,但文章可能存在部分文章及图片多次转载后,无法确认原作者及出处,仅标明转载来源的情况。若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nsbdyslkj@126.com,进行删除或补充标明作者和出处。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共筑学术交流新天地 同谱人水和谐新篇章

电话:0311-85020507

微信号:nsbdqk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