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左右二人谈 l 关于生活的建筑

2016-02-18 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


文章内容整理自左右建筑接受iLOOK杂志和福特中国“新中国人”专题系列视频专题的采访录音。这是两人在工作室的一次对谈:关于传统,关于创新,关于生活与建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018zhpmr2&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关于左右建筑设计工作室


张大为诗经有‘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千字文有‘左通右达’,你可以看到一种传承,从诗经,到千字文。并非一环扣一环的联系,但是仍会有传承,以及前人对后人的影响。把前人的精神继承下来,又有新的发展,这是新的、有意思的地方。


王旎:苏州拙政园内庭的入口处有左右两个门,各自挂了匾“左通”、“右达”,无论从左或者从右进入,都是通向庭中的花园,殊途而同归。而从诗经到千字文中的“左通广内,右达承明”,这其中的传承,和我们关注的传统性和当代性从空间到精神的圆融非常契合。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致力从传统中寻找和讨论一种具有当代精神的东西,所以我们工作室起名为左右建筑。


左右建筑作品:同里米仓精品酒店


  关于传统和创新


王旎:我们从小出国留学。那个时候十几岁,正是对世界产生认识的时候。我们第一次出国会感受到巨大的文化差异,包括语言和文化的。在国外旅行生活了十几年,回国又感受到第二次文化冲击。十几岁的时候,你离家的记忆中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我们对中国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是骨子里的。东方人看到中国画、太湖石,多少都会勾起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向往。我们也经常讨论,小时候我们跟外国人在一起,讲英文;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讲中文,总感觉自己特别分裂。我感觉自己好像是两个人,讲的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也会不一样。这样的背景反而让我对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这种兴趣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


张大为:其实也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五四开始,我们国家一直在谈论这个问题,但是却越来越淡忘这个事情。现在我觉得是恢复记忆的时候。如果我们都对国学,对传统有一些积极地探索和追求,历史和传统总有一刻会呈现在我们社会里面。这是历史埋下的种子。


王旎:年轻人听到传统这两个字,总感觉是很腐朽的词,我尽量避免用这两个字。传统其实是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是传承。我觉得这是很有生命力而鲜活的。我希望我们的设计可以让大家知道,传统的东西可以这样被运用。反而我越来越少用创新这两个字。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讲,创新可以被分为创和新。新这个字,被非常过度的放大了。大家追求标新立异。我觉得重点在创。这是建立在对历史、传统、文化有深厚的积淀,从而产生对问题的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其结果可能让人觉得有趣值得回味,这是所谓创新的意义。




左右建筑作品:薄荷糯米葱买手店




张大为:我们很少谈论创新,因为这个词意义重大。你应该首先有敬畏心来面对传统。当然不是说过去所有的都要接纳,而是有取舍的。谈到创新,中医方面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民国时中医大家张锡纯,国学传统的底蕴深厚厚,但他对西医也很了解,他厉害的地方是在中药方里加入阿司匹林,是用中医的理论来使用西药。当然,他的历史背景和现在有差别。那一代人的传统底蕴,再接触西方,就可以吸收过来中西贯通, 可以真正的称得上是创新。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还应当老老实实地做当下的事情。


王旎:现代人生活包括我们所说的语言,是非常大程度的被西化的,同西方人无异。我们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饮食习惯,语言习惯同古代中国人是两回事。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做古人,如果真那样的话生活也会很无聊。但是我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特别有趣而有活力的时代。上一个时代我们希望国际化,向西方学习,跟着西方的路子走。然而到现在,国际也把风向标投入到中国。很多国学、古琴、明清家具方面的专家,是外国人。这是个本土话语越发重要的时代。比如我们平时做设计之外,平时的生活也就是读书、写字、喝茶、弹古琴。我们是建筑师,但是是建筑师之前,首先认为自己要是个文人。我们是以这样的态度来生活和工作的。


张大为:是的,传统不应当只是名词,而可以是很有生命力的东西。我们相对熟悉的传统是来自明清时期的。因为时间的关系,资料也会相对丰富些。但是客观的说,那是中华文明走向低谷的时期。但我觉得我们愿意更看到有活力的传统,而不是一把老骨头。比如说古琴曲‘神人畅’,是尧祭祀时所弹的。但是听起来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可以打动人内心深处。它跟当代的东西一点都不冲突,甚至非常现代。这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去挖掘的。


左右建筑作品:聆承精舍


  关于传统设计元素的运用


张大为:更准确地说,建筑设计更多是在“术”的层面上讨论问题。传统中有“道”和“术”的区分。一般来说,“道”类似“三观”,价值观、世界观、认识观,指导我们做事情。虽然中医、古琴、书画都在“术”的层面,但是,中国传统都是在心物一元的体系里面,是一个整体。而西方科学把每个地方都分的很细。其实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希腊哲学开始,用二元对立的方式去了解这个物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到了近代西方文明,专业越来越细分。到现在,建筑设计会分出结构设计,室内设计,外墙立面设计,景观设计等等。分门别类的专业分工确实非常有效的推动社会发展,但是在碎片化的框架下,自然的人性如机械般生存了。这是我们感受到的西方的影响。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尝试如何把这些融合在一块。


王旎:我相信诚实的东西,因为诚实的东西最有力量。我们会拒绝想要委托我们做比如欧式建筑的业主,因为这种设计会让我们非常别扭,我不会认可。我们没有刻意的结合什么,设计中一些材料上的变化,一些老木头,老石头,高精度的东西和朴拙的东西做对比。老的物料会给现代的空间带来了生命力。明式的椅子就是很好的例子。明式的椅子选料很细,但力学非常合理。现在能看到的椅子,大多是过了五六百年还能使用。它们在力学很合理。有一些地方是倒过来的三角形。后面的立撑,转过来到坐面的时候扭一下,让力学更合理。这件事情给我们的启示是:高水准的事物,背后其实有合理的力学原理作保障,而其表达欲望会减到最小。中国人过去的文言文、写字,最初要刻到竹简上、或者石碑上,字都是精之又精,不能减不能增。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家都在说环保、低碳,其实也是要简约、不浪费。我们做东西不会做过多无用的东西,东西要有用。矫揉造作的事物不在我们能接受的范围内,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种范围,多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左右建筑作品:食之陸柒餐厅


  关于符合当代生活的更加舒适和人性化的设计


张大为:这其实也是中西方思维的差别。以人为本,设计的人体工程学考虑很好。我们也看到日本很多异常精致的作品。其实上世纪20年代,丰子恺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比较东西方文化。他说西方人的凳子,中间会挖一个符合屁股形状的东西,坐下来很舒服。但是看上去像一个刑具。西方人做衣服,会裁剪的非常贴身。中国人的衣服却是很宽松的,类似的还有日本人的和服。和服其实没有尺码的区别。妈妈传给女儿,一代一代让文化延续下去。而衣服则根据不同的人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我觉得很人性。人性未必是给人一个框、条件,或者做一个人的形状挖出来,让人去生活。这未必是真的人性,也不是人自然的状态。


王旎:但是其实我们受西方建筑训练,无数经典告诉我们,没有功能的装饰是没有意义的,这个观点也对理解这个问题有帮助。比如说,我们给一个餐厅设计厨房。设计过程中,他们说你们怎么还设计橱柜呢。这可以交给橱柜公司。我们不这样认为。我们会和厨师团队连续开几个星期会,每个礼拜至少碰一次。我们还要去看他如何做菜。做菜是有很理性的流程,取材、切菜、炒菜。我们要学习料理流程,设计量身定制的厨房。这个厨房符合厨师的身高、手的长度,以及操作习惯,又提供一定的冗余度。当然这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讨论,怎么操作,怎么落地。但我们不会将“道”和“术”二元对立,而是相互包涵。其实很多设计,怎么实现,是“术”。但是怎么来指导“术”,是“道”。


左右建筑作品:食之陸柒餐厅(厨房及吧台)

左右建筑作品:食之陸柒餐厅(平面)




左右建筑作品:食之陸柒餐厅(剖面)



  关于手艺人一样精度的做建筑


王旎:我们很关注施工的阶段,关注图纸变成真实物体的过程。我们对工地的关注度非常高,也会跟好的手工艺人、木匠请教怎么做。这方面,他们经验丰富,可以达到合理地表达。所以我们经常跟他们学习。希望尽量取少或者取巧地,达到最佳效果。我们总是希望以自然的状态来呈现空间的美好,不喜欢过多的装饰或刻意的造型。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有独特的气质。我们希望把它和功能结合在一起。


张大为:手艺人这个说法,每个建筑师可能都会有不一样的解释。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准很高,所以出现Peter Zumthor,Carlo Scarpa等等的建筑师,探讨如何人性化的表达,从而去摆脱的我们还不具备的‘现代机械文明’。中国的现状和西方处在不同的阶段,所以建筑师关注点和操作模式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会在操作中刻意排斥工业化,同时还是常关注传统手工艺。唐代孙过庭说‘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既要继承历代的传统,而又不背离时代的发展趋势;何必闲置舒适的房子去住古人的洞穴,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 这也是我们对于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技术,地域性和现代性的态度。社会的发展需要向前看。


左右建筑家具作品


  关于过度标签化


王旎:我觉得可以理解这个现象,因为不是所有人都真正了解你在做什么。建筑师在很多人眼中还是比较神秘的人群。我不介意被归类或者打上标签。大众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过程。现在我们被称为新中式,对大众来说识别程度高。当然对我们自己来说,是不会宣城我们是新中式,而会跟大家讲我的理念是什么。只不过现实中,我们没有机会跟所有人讲,所以不是很介意。我们做好当下的事情。



左右建筑餐具作品


  关于跨界设计


王旎:每个建筑师都有设计家具的梦想。其实家具是小建筑,只是不同尺度上不同的表达,所以我们非常有兴趣设计家具。另外,我也设计一些珠宝。每个项目结束,我都会以这个项目的概念设计一款珠宝。在建筑项目中,有一些非常难以实现的、高精度、提纯的概念,你可以在小小的一块珠宝里实现。我做了一个项链,是拿金丝楠木、和田玉、钻石一起做的。做设计过程是完全无意识的,只是想表达我对几何、比例的向往。其实这是特别个人化的选择,并不是基于我们作为建筑师的职业特点。就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其实就是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没有对错之分。你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个人喜好都跟你一样。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同类的人一闻到这个味道,会自然而然地聚集过来。


张大为:如果说目前在市场上没有看到合适的家具、首饰,我们会自己来做。市场的审美有墨守成规的特点。所以我们选择自己设计。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王旎想做一个首饰,就是给她自己的,她很喜欢。但做完之后,很多人都喜欢。因此你不应该为别人而做。如果你自己真的喜欢,真的是好东西,大家也都会喜欢。此外,中国社会审美有一定瓶颈。年青一代有责任引导大家提高审美。这应该从我做起,从每个人做起。自己做到了好设计,大家会发现新的道路。人是从众的,所以价值取向容易单一。但是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多元化的。


左右建筑首饰作品:警幻仙子

左右建筑首饰作品:宝二爷



  关于未来


王旎: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中国设计师非常幸运,在一个很好的时代。但是也是有缺陷的,中国伟大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设计语汇。上个时代大家跟风国际化,而这个时代马上就要来临。我们将会有自己的中国的设计语汇,即使它被贴上新中式或别的标签,但是都是值得期待的事情。之前和一位前辈艺术家聊过。他觉得艺术创作也好,设计创作也好,跟年纪有关。30岁左右靠冲劲,灵气。到40多岁了,更有经验了,更理性更保守的去做。到50岁,就可以自然地设计了。我们追求这种状态。但是现实摆在面前,我们还是年轻人,就充分发挥这个年纪的优势。但是仍然要保持理性。如果评估某个项目,第一步是因地制宜。项目拥有什么条件,就根据条件制定策略。我们不会强加,而追求自然而然的状态。如果有什么限制,我们会把它看成一个机会,希望这些限制变成设计的一部分,最终化解掉。也就是说,没有刻意的招式,都是对现有条件的转化。这是我们还在探索,发展的思路。有个朋友很有趣,他喜欢做菜,他说厉害的厨师不是买菜回来做的,而是打开冰箱看到有什么就可以做的很好吃,这是我们设计上想尝试的思路。


张大为:我们没有野心做到多大,如果把当下的东西都做到,对自己来说是最好的。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碰到一个很好的时代。虽然100年来,五四到现在,同样的问题被不断地讨论:东西文化、创新、传统,也产生出很多非常厉害的学者。可惜100年后我们还在这个地方,甚至退步,远远不及他们。所以我觉得这一代年轻人在历史上有这个责任。作为积淀,我们也在汲取养分。但是在创新和传统的问题上,确实很难找到理想的案例来帮助我们。后辈追随前辈,一个脚印一个脚印来传承的事情还是很少。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应该做的。我们还没有到辉煌的时代,但是要做这一步,需要我们为后来的人提供更好的东西作为基础。




(完)




有关更多左右建筑设计作品,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左右建筑

微博:@旎旎旎 @左右建筑设计工作室

网站:www.aboutarch.com

邮箱:info@aboutarch.com

声明:本微信平台所刊均内容,皆为左右建筑工作室创作设计项目,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