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 | 储德天:“拿到书稿,一下子就对敦煌入了迷”
我从2009年底开始接触《解读敦煌》这套书,已经将近8年了。可以说,《解读敦煌》这套书伴随了我迄今为止的大半个编辑生涯。记得初拿到“敦煌”的书稿,面对厚厚的一摞文稿和三千多幅精美的图片,那个震惊啊,一下子就对敦煌入了迷。
1900年6月22日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因此敦煌也遭遇了空前的劫难,先后经历了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以及俄国奥登堡的三次洗劫,以至于现在“英国人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英国;法国人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法国”。
每想到此,那真是痛得揪心啊!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经卷文书
伯希和在挑选精品
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这就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身。说到这了,我们阵容强大且高端的作者队伍可以隆重出场了。
《解读敦煌》系列,由敦煌研究院的荣誉院长樊锦诗女士领衔主编,一批资深敦煌研究专家潜心写作,集其研究心血,却又以最通俗的语言呈现了敦煌的精妙与奥秘。
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到敦煌石窟视察
这套丛书还聘请了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段文杰为学术顾问,同时又请了罗哲文、谢辰生、彭卿云、沈竹等全国著名文物专家担任项目顾问,他们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和支持敦煌事业。
是不是被作者团队的强大阵容所震撼?但更震撼的,还在后面呢!
而我手上看到的三千多张精美照片,皆是敦煌研究院影视信息中心主任吴健带领着多位资深摄影师和他的弟子们经过十多年的辛苦拍摄,在诸多的精美照片精挑细选出来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 王焰
《解读敦煌》项目由时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的王焰老师策划,经过社里讨论,由我担任责任编辑。当时接到编辑任务的我,那个心情啊,是即激动又紧张。这么好的一套书交到我的手上,这是多大的荣幸啊,一个编辑一生能碰到这样一套书,职业生涯也就圆满了。可是这个项目那么大,作为一个年轻编辑,我能做得好么?不管怎么样,再硬的骨头也要啃啊!好在这套丛书书稿交到我手上的时候,作者们已经将文图编排在一起了,稿件非常的干净清楚,这让后期的编辑加工工作轻松了许多。(到底是学术大家,学术作风就是严谨,作为小编的我,就在一旁偷着乐!)
2010年5月,突然接到上级指令,我们出版社要把专家们从敦煌请来参加一年一度上海书展的新书活动,所以当年8月要见书。怎么办?书稿才刚刚进入一校流程。只能立刻捋起袖子干啊!接到指令后的第一个反应,赶紧给出版科电话定纸。由于敦煌图片色彩都很浓郁,印刷上对色彩的饱和度还很高,不是一般的纸张可以驾驭得了。出版科也十分重视,安排富有经验的李慧耀老师来担任这套书的技术编辑。于是,五分钟后,我、美编卢晓红老师(也是个大大的美女哦!不仅颜值高,设计水平也是杠杠的,经常拿个“中国最美的书”等装帧设计类大奖)和李慧耀老师就小小地碰了个头。
美编 卢晓红
技术编辑 李慧耀
考虑到不同纸张吸收油墨的程度不一,既要兼顾印刷效果,又要控制印刷成本,还要照顾成书以后读者拿起来阅读的舒适程度(书太厚重不好读),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定下来采用100克的纯质纸。
解决好纸张的问题以后,就是编校工作了,这可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接下来,我又去了编校中心找到做文字审读工作的几位老师,拜托他们务必帮忙加快速度。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抓紧联系营销部门的同事,把关于这套书的各种新书资料发给他们,包括8月书展活动的安排,请他们做好宣传准备。
当我以为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有序进行时,到了付型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印厂突然电话来说,对于付型样的色彩和文字还是有些把握不定,最好请编辑再看一下蓝纸。此时此刻已经是7月下旬了,十三卷啊,那一刻不论用“内牛满面”,还是用“找块豆腐撞死算了”,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这时候,当时还是我的主管上级的曹利群老师发话了,请部门里所有的同事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全部上阵帮我一起对蓝纸。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激,深刻体会到了出版工作中团队的力量。
2010年8月的上海书展,我们这套《解读敦煌》终于上市啦!
2010年版《解读敦煌》(13卷)实拍图
2010年版《解读敦煌》(13卷)新书上市时的广告宣传画
虽然整个编辑过程很辛苦、很煎熬,但是看着这套颇有份量的书,心里还是很欣慰的。现在回忆这套书的整个出版过程,我也深深地体味了一句话:我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好书的出版,应是整个团队在通力协作。
《解读敦煌》上市后,一直有不俗的市场表现,还获得了“上海图书奖·二等奖”(2011年度);在传统纸质图书的基础上,我社数字部门借助App Store、Kindle等平台优势,把《解读敦煌》数字化,更便利地实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化借助数字技术的发展再次焕发异彩,《解读敦煌》数字化图书累计购买量超过20000本。
“解读敦煌”(APP)
“解读敦煌”(Kindle电子书)
十八大之后,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敦煌研究院也在努力推广敦煌文化,全国各地、海外国家和地区也在广泛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敦煌大展”,“敦煌”也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2015年,在版权部同事的努力下,这套丛书13卷中有9卷上了“中华优秀学术外译项目”名单,先后售出日文、韩文、英文、俄文版权,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添砖加瓦!
2016年,《解读敦煌》出版五年了,按照图书市场的生存法则,已经是老旧图书,可是这套书的内容并不陈旧。于是,推出“新敦煌”系列的出版计划也提上了我们的工作日程。下面是我们重新装帧设计后的“新敦煌”系列(11卷)。
2016年5月,“新敦煌”系列(11卷)重装上市
讲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会发问:敦煌学那么博大精深,作者又那么专业,看看这个编辑过程也极其复杂的,那这套书咱能看懂么?别着急,请看看我们这套书的内页,它是这样的:
用樊锦诗院长在《主编寄语》里的话说,“‘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
最重要的是,我们真的是在做敦煌文化的传播,这套丛书满满一手拎箱,很有分量的说!
这么一大套书,定价也不过是800元+,是不是很超值?快快剁手吧,拥有它,肯定让你爱不释手!
《解读敦煌》 樊锦诗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75-4669-1 836.00元 | |
《解读敦煌》系列是中国当前最权威最全面的敦煌研究普知型读物,是敦煌研究专家为普通民众打造的、让普通读者能够读得懂的、全方位介绍敦煌的作品。本丛书由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主编,作者队伍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专题,包括了敦煌历史、敦煌石窟、彩塑、壁画、遗书等诸多方面,深入浅出地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贡献出来,通过本丛书引导人们读懂敦煌莫高窟。 |
关于编者
樊锦诗
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荐书编辑
储德天(右)和樊锦诗合影
历史学硕士,2005年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担任学术人文类图书编辑。先后编辑出版过《中国文学史》《新文化史经典译丛》《解读敦煌》《华语短经典》等。
热爱读书,热爱出版,对做书充满热情,是我一直在坚持的动力。好书的出版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且整个团队的力量。我很庆幸一直有一群靠谱的队友在自己身边,支持我、帮助我、鼓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