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人书话 | 曾睿:我与王献唐的不解之缘

曾睿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09-24

一本好书如何诞生?

在我们手握书卷、细细品读之前,编辑做了哪些工作?

在做书的过程中,编辑又有哪些心得与感悟?

2019新年期间,小E特别策划“书人书话”系列专题,每天邀请一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编辑手记,一同见证一本书的孕育、诞生。


请注意啦,这也是一个福利贴

您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您在文末留言,与我们分享您的读后感。我们会从每期留言中挑选一位读者,为您送上我们精心准备的新年福袋1份


· 评论留言截止时间:2019年2月17日24点整。

· 获奖名单公布时间:2019年2月18日微信公布。


             年

--

有缘必有果,缘深情更长

——我与王献唐的不解之缘

         谱                 

文 | 曾睿


缘起——初读献唐著作


2005年的夏天,家里多了一箱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臧克和、刘志基等编校整理的王献唐遗稿——《国史金石志稿》。


仔细翻检这部金石研究方面的皇皇巨著,很吃惊的是几个数字:全书7册,20卷,涵盖金、石、骨玉、陶木四类;时间跨度为殷商至魏晋,发掘出土的时间为清末至1943年,所载器物4854件;有铭文、释文、著录、按语,还有的是王献唐先生的大段考据;单是王文耀、臧克和、刘志基等教授所作校记就有3600条,配图6710帧……


家中藏书《国史金石志稿》7册


尽管自己所学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对于近现代史上的名流大家也略知一二,但我从未听说过王献唐其人其事。


王献唐在山东省立图书馆(山东金石保存所)“遐园”(1932年)


认真捧读全书、查找资料后,我彻底惊呆了,王献唐竟然在20世纪30年代就声名赫赫,是一位被郭沫若尊称为“献老”,叶圣陶、夏鼐、张政烺等大家称之为“山东省近几百年来罕见的学者”。耳熟能详的蔡元培、张元济、傅斯年、罗振玉、黄炎培等跟他都有书信往来和学术交流。仅是王献唐日记中所记载的书信就有近万封,这些是了解和研究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化学术史和学界生态难得的资料,他们的交往史可以称得上是半部民国学术史。另外,王献唐还有学术著作54种,日记100余万字,诗词、书画、书法和档案文献等数不胜数……很多已经散佚民间,大部分存于北京、山东的图书馆和博物馆,还有一些在宝岛台湾。


孔德成函(1939年10月5日)


致傅斯年函(1932年6月17日)


吕振羽函(1933年9月29日)


罗振玉函(1933年10月19日)


《炎黄氏族文化考》稿本(1933-1936年)


《中国古代货币通考》稿本(1930-1946年)


为屈万里绘《山居图》并题(1938年)


为老舍书金文联(1933年)


为张海清绘巴蜀山水扇面(1948年)


我不淡定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知晓王献唐,说明自己孤陋寡闻,研究学问浅尝辄止。这激发了我天然的求知欲,心中对王献唐充满了深深的好奇,企盼机缘巧合,能够深入了解这位学术达人。


缘深——拜访献唐故居


2006年9月,我在青岛出版社担任特约作者,点注中华传世经典阅读《论语》、《蒙学宝典》等书。


中华传世经典阅读《论语》、《蒙学宝典》


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位80多岁、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面容慈祥的老太太。我热情地迎上前去,倒了一杯温水。老人自我介绍说,她是王献唐的二儿媳妇,叫安可荇,看到桌上密密麻麻的繁体字排版的《蒙学宝典》校注稿,很谦虚地说自己不识字,特别敬重识字的人。于是她提到了自己的公公王献唐,尊称其为“老先生”,神情之间流露的是骄傲与自豪,言谈话语中洋溢着钦佩和崇拜。


在等待责任编辑的过程中,安老师打开了话匣,说起了在抗战前献唐先生从日本人手中收回面临绝世的秦汉砖瓦的事情,还讲述了先生在抗战期间,拣选自己在山东30年所收藏的书画、古籍、石刻、汉砖瓦、古钱等多项文物精华两万余件,辗转于曲阜“奉祀官府”、四川乐山大佛寺、南京中央博物院等地十余年,使文物古籍精华免于兵燹,这些文物现在是山东省图书馆和博物馆的重要馆藏资源。她把老先生为保护中华民族文脉、守望国家典籍的护宝故事讲得艰苦卓绝又惊心动魄,哀婉凄凉又荡气回肠,我才知道献唐先生为延续中华文脉展现出的拳拳爱国之心,连连对先生称赞不已。


安老师对我一见如故,跟责编建议让我做《王献唐文集》的审读,还热情地邀请我到她家里做客。说来也巧,我们两家相距200多米,都住在海边的总督府附近,碧海蓝天,红瓦绿树,老楼老树老街巷,我们遥遥相望。


王献唐青岛故居(观海二路13号甲)


周末,我沿着陆离斑驳的老街道,忐忑不安、朝圣一般地来到了邻居家——王献唐故居(市南区观海二路13号甲的两层小楼)。安老师打开了很多锈迹斑斑的锁,推开了许多积满灰尘的门,我看到在几间充满年代感的房间里,大量的日记、手稿、书画和书信都堆积到了房顶,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小楼里随处可见献唐先生的藏书,安老师说先生藏书多达10万卷,一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山东各地坊间书肆是他时常光顾的地方,搜求的古籍善本无以计数。献唐先生其他家藏的金石、古玩、书画和古籍文献在青岛别处以及日照的房子里,而大量的珍贵文物,如殷商时代的龟甲、越王勾践剑、秦砖汉瓦、宋元时期的珍贵书籍、明末李自成的印信等,先生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有的存放在山东省图书馆和博物馆,还有一些在北京和台湾的图书馆作为馆藏资源。


在洒满阳光的小院里,深青色的爬墙植物历经岁月,安老师回忆说先生性情谦和,很少发脾气,生活节俭,粗茶淡饭足以满足,穿的布鞋、衣服等都是她亲手缝制的(长子长媳是革命烈士,死于渣滓洞集中营)。献唐先生唯一与别人不同的是,除去吃饭和睡觉,就是读书与写字。一米九的身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趴在桌上不停地写啊写,直到深夜,也不觉疲倦。即使生病了也不停下,就那么默默地整理着身边的宝贝,安老师很伤心地说了一句“最后是累死的”。


为缓解自己心中的悲伤,安老师向我讲述了先生与孔德成、王统照、傅斯年、张政烺、王绍增等人的交往趣事,还提到了山东大学的杜泽逊、张书学、李勇慧等研究王献唐的专家学者,夸赞他们学问扎实,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同时特别称赞了李勇慧正在撰写的《一代传人王献唐》。李老师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到山东省图书馆工作,多年来到处辛苦奔波、搜集散落各处的有关献唐先生的史料,分秒必争地读书写作,这让我好生敬佩!


缘聚——相识作者伉俪


2007年5月,青岛出版社陆续交给我一些编校难度非常大的《王献唐文集》书稿进行审读。让我惊喜的是,这些书稿基本上是张书学、李勇慧伉俪整理的。他俩一位是历史学的博导、山东大学历史学院的副院长;一位是山东省图书馆的副馆长、山大博导、二级研究馆员,这样的学术伉俪让人心生敬仰和崇拜之情。再一看书稿规范工整,清晰明了,尤其是李勇慧老师的修改,细致严谨又认真负责。我从他们的稿件中学到了很多古籍整理和书稿编校的知识和技巧,眼睛里时常冒出小星星,心中顿生向往结交之意。


然而机缘不凑巧,尽管他们经常到青岛开会、访查资料,但我都无缘亲聆教诲,一瞻风采,为此一直怅怅不安,深怕相见时难,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见到这对王献唐研究的学者。


齐鲁书社《王献唐遗书》(1979-1986年出版)


青岛出版社《王献唐文集》(2004-2010年出版)


张书学、李勇慧伉俪在王献唐青岛故居前合影


2015年12月,我从青岛来到上海,很荣幸地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名编辑。作为新人,我很开心地与刚刚毕业的小伙伴们一起熟悉出版社,熟悉业务流程。


次年5月的一天,社里老编辑很严肃地对我“传帮带”的时候,电话响起,原来是山大博导、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张书学打来的,邀请我与他们夫妻一起聚餐。期待已久的相见跨越了9年,从齐鲁大地到沪上名校,这真是一份意外之喜。


大家寒暄过后,他俩直奔主题。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在为献唐先生撰写小传时,发现以往学界对献唐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成就的表述,大都语焉不详,或错误百出,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和阻碍王献唐研究的深入开展,也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彰显先辈们崇高爱国主义情怀的时代要求,极不相衬。他们萌生了为王献唐先生编写一部全面系统、史料翔实的年谱的愿望。拥有多重的身份,建功、立德、立言于一身,在20世纪上半叶由学术名流而成为学术史上的“失踪者”,献唐先生个人身上荷载了异常丰富的历史信息,以简谱来记录其一生无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多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从无到有,小心求证,见微知著,辨正去讹,日积月累,竟积成初稿长达200余万字的《王献唐年谱长编》。复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整理和压缩,并吸收近几年新的研究成果,最终形成这套书稿,文字达140余万字。


《三禅室日记》稿本 八册(1920年9月29日-1927年3月24日)


《守书日记》稿本 三册(1930年7月7日-9月10日)


《顾黄书寮日记》稿本 十五册(1930年9月11日-1932年9月11日)


《太平十全之室日记》稿本 七册(1932年9月12日-1933年9月11日)


《五燈精舍印話》稿本(1934-1936年)


《山东省立图书馆善本书目叙》手稿(1937年)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套书稿将在华东师大出版社以年谱长编的形式出版,他们希望由我来担任这套凝聚着他们多年心血著作的责任编辑,我喜不自胜,又诚惶诚恐。翌日,王焰社长再三叮嘱,出版《王献唐年谱长编》意义重大,将这套书交到我手中,是经过审慎考虑的,是对我的信任和认可,需得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其打造成精品学术著作,她悉心地向我传授了许多做书的经验和技巧。此后,我一直谨记教诲,兢兢业业,勤奋踏实工作,力求不辜负作者和社领导的厚爱与嘱托。


缘续——编辑献唐年谱


在中国学术史上,年谱之学一向被奉为“大道”。所谓“叙一人之道德、学问、事业,纤悉无遗而系以年月,谓之年谱”。它不仅是一人之编年史,是研究历史人物的基础和出发点,而且还可以补充“国史”、“家传”之不足,订正其讹误,更因其“最得知人论世之义”,而为学界所重。


《王献唐年谱长编》的编撰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除了要通读献唐先生本人的论著之外,还要搜集上述各类相关的文献资料,再加以研判,披沙拣金、芟汰冗杂、考订鉴别,不但要对其人生经历有缜密的考证,而且对其关系密切的学人以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亦要有足够的研究。做年谱的工作比单纯研究一个人的学说不知道要困难多少倍。这种困难就是章实斋所说的“中有苦心而不能显”和“中有调剂而人不知”,只有做书的人自己明白。由于年代的久远,内容繁杂,许多资料残缺不全且不相连贯,加以草稿手稿居多,大量的繁体字、古体字、行草字等辨识工作十分繁难,错讹之处整理难度特别大。


他们对书稿的修正是认真和严肃的,由于改动太多,审校读校进行了4次。对于每一轮的审校稿,他俩都会逐字逐句、逐行逐段地通读全稿,订正其中的讹误。这是因为年谱长编容量大、提供信息多,据统计,书中述及王献唐的学术著作54种,日记100余万字,往来书札1200余通,诗词600余首,书序题跋700余种,可见内容之丰赡。年谱长编中还收录与献唐先生有过交往者500余人,对不为人熟知者,均注明生卒年月、字号籍贯、主要经历。面对卷帙浩繁的各类素材,他们细心求证,见微知著,去伪存真,目的就是要努力为学林和后进提供一部有关王献唐先生的线索清晰、细节缜密、材料详实的信史。


在稿件编校加工过程中,我时常会碰到难以处理的编校问题,他俩总是悉心阐明、耐心解答,晓我以来龙去脉、因果是非,整部书一路走来,我的编校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版式设计上,我筛选国内年谱长编的参考样书十几种,认真学习和吸收各家出版社在此类图书装帧设计的长处,联系美编综合设计了多种版式,并且做了多个封面样式,最后拟定了大家都满意的装帧设计方案。


一年多来,我和两位老师一直没有间断联络沟通,此间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认真、严谨、博学、勤奋,以及那种将学问融入并化为人生的境界。在今天这个有些盲目追求速度的浮躁时代,他们的治学态度和为人处世的严谨之风,对于我这个资历尚浅的编辑实在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和鞭策。


纪念王献唐诞辰120周年暨《王献唐年谱长编》首发式在青岛美术馆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青岛社会各界近千人参加。本次大会展览的作品包括王献唐先生书画及收藏精品、珍贵古籍善本、古印玺、古泉、古器物及著作手稿等150余件,其中大部分展品是首次展出。


在纪念王献唐诞辰120周年暨《王献唐年谱长编》首发式上,我(左)与王献唐先生好友孔德成先生之长孙、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先生(右)合影


2017年7月,《王献唐年谱长编》正式出版发行。两位老师自述初衷是为献唐先生编写“一部真实、可靠的年谱”,这个貌似不高实则很难的目标应该说达到了。以二十年之功,孜孜矻矻,持之以恒,体现的是一种学术坚守的定力和责任感。两代学人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心灵契阔,使人不能不掩卷沉思。北京师范大学陈其泰先生为该年谱所作序言中称道其“体例精当、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学术性强,是他们毕数十年之功的集大成之作,对于推动王献唐研究乃至民国学术文化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大有裨益”,诚哉斯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献唐年谱长编》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自出版以来,备受学术界和相关媒体关注,《中国社会科学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大众网等十几家媒体对本书进行了专题报道。2018年,年谱长编荣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第21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特等奖以及第15届上海图书奖提名奖。


<<左右滑动查看>>

《王献唐年谱长编》荣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第21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特等奖、第15届上海图书奖提名奖

点击链接回顾:

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种图书荣获第33届(2017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

② 华东师大出版社7种图书荣获第21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

③ 第15届上海图书奖揭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种图书获奖


<<左右滑动查看书评>>

①《读懂王献唐》(于化民),载《半岛都市报》2017年10月30日

②《展示一代国学大师的人生画卷》(赵兴胜),载《大众日报》2017年11月10日

③《〈王献唐年谱长编〉读后》(姚恩河),载《青岛日报》2017年11月22日

④《学林谱林有新葩》(于化民),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22日


缘圆——传承中华文脉


献唐先生的年谱虽已出版,缘分似乎暂告一段落。但是夜深人静之际,听着窗外绵绵细雨声,在书桌旁拜读献唐先生的年谱,翻阅先生的著述,在电脑前书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往往有时空交错之感,仿佛与献唐先生对坐晤谈,仿若与作者伉俪促膝谈心。献唐先生一生坎坷之经历、学术思想之演变,在我脑海中慢慢变得清晰和条理,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犹如春风雨露浸淫着我的灵魂。


献唐先生在接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之际,天天辗转于书册之间,与文化事业相濡以沫,不管前路如何幽暗与曲折,他总能心神笃定、心灯明亮。在战火纷纷、风雨飘摇、理书南下的间隙,他与学界名流书信往来中仍然逸兴遄飞地探讨古老文化异同,对齐鲁文化阐发扬厉。他走访、搜集、整理文献古物,在编辑、撰述之际,逐渐形成了关于治学与治事、个人与民族、传统与现代等方面的人生观念和思想品格,使得他应对困境时意志坚定,从容做到临危不惧。他治学总是将读书修学与社会人生相连接,鼓励人们从文化中研究社会,从社会中领悟人生,发扬古人讲求的学以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正是一代严正学者面对民族救亡与个人困惑,追本溯源,探古发幽,所做出的思想探索。时至今日,献唐先生的关注家国情怀、关注民胞物与的用心与深意,与当前治国理政的文化思想方略,可谓异趣同归,古今一也。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中华文脉更好地延续下去、获得新的生命力,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将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精神支撑,这是我们做书人应当思考和实践的事情。


《王献唐年谱长编》

张书学 李勇慧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7月


内容简介


王献唐是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代国学大师,在历史考古、文字音韵、版本目录、金石书画、诗词印章等多个领域成绩卓著,被誉为山东近几百年来罕见的学者。在抗战期间,为抢救保护齐鲁秘籍珍宝,颠沛流离,辗转十余年后“完璧归赵”,创造了战争中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功侔鲁壁。


本书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作者积二十余年之力,利用大量尚未公开的日记、书信、题跋、档案以及著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王献唐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丰厚精深的学术造诣和保护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贡献。全书计140余万字,取材宏富,视野宽广,考订细密,品评得当,不仅是迄今为止最为翔实的关于王献唐生平学术事功资料的荟萃,也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民国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文化史、社会史、抗战史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书学,男,1963年生,山东烟台人。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中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著有《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等。


李勇慧,女,1964年生,山东青岛人。历史学博士。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二级研究馆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著有《一代传人王献唐》等。


相关阅读:

品书|“追忆·传承”一代大师——《王献唐年谱长篇》


编辑简介




统筹|贺群星 李佳宁

微信制作 | Mozi

美术编辑 | 杨丽俊

摄影|邵正东

造型|安澜 

灯光|徐小飞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王献唐年谱长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