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爸爸择园记:土土小朋友“不走寻常路”的幼儿园选择
又到一年招生季,入园、幼升小、小升初……万千家庭面临着关于孩子未来的“选择”。
辗转反侧,真是纠结。
怎么选呢?
选学校的名气?选升学的路径?选离家的远近?还是,选孩子的喜爱?
这道题的神奇,就在于它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一位父母内心对好学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2年前的春天,作为德国海德堡大学科学博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后的高爽,也遇到了关于孩子入园的问题,他又做出了何种选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择园记
文图 | 高爽
2017年,我的孩子土土准备上幼儿园了。作为大学教师,我的同事们的标准配置是把孩子送进这所大学的附属幼儿园,将来是附属小学、附属中学。甚至,我曾经的系主任在招聘年轻教师的时候,直言不讳地说,我们这所大学提供幼儿园到中学的全部教育,包括二胎。
这些附属幼儿园和学校是大部分家长梦寐以求的教育资源。但是,我放弃了。我给土土选择了另一所民办幼儿园。
我从小就在公办学校的系统中生活和学习。从幼儿园到研究生,一路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从来没有想过别的选择。但是现在,我决定让我的孩子尝试不一样的东西。
什么叫不一样的东西呢?
我相信,教育者理解了被教育者,教育就实现了。教育者理解被教育者,而不是反过来要求孩子必须理解教育。这个态度,是我们在面对儿童的复杂性的时候,采取的谦卑和倾听的态度,而不是用自以为规范的社会秩序套在孩子身上的态度。
所以,对于幼儿园甚至小学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本质上不存在“犯错误”这回事。所有的“犯错误”和“没做好”,都是成人逻辑与儿童状态之间的割裂,也就是光可以照进来的教育机会。
因此,我或许想找到一所不那么“规矩”和“规范”的幼儿园,也就是一个差异化的、最大程度鼓励异质的环境。儿童只有在不被评判的环境里,才会感到完全安全和放松,才会最大程度地聚焦在自己的技能和创造性上。
当然,前提是土土自己满意。
我和土土妈妈带他来到幼儿园参观,当时正是孩子们午睡的时间。秋天的中午,阳光特别灿烂,金黄色的树叶在蓝天里飘荡,蓝天下面是幼儿园后院的活动空间。坦白说,这个空间不算大,其实对于14个班级200多个孩子来说,略显拥挤。
但土土来到这个空间,突然变得特别放松。摸摸这里,看看那里,眼睛不够用了。他看到不同风格的孩子的画,看到院子里好像随意堆放的木头、水管等工作材料,看到沙坑区。
我们在和负责招生的老师交流的时候,土土竟然一个人在沙坑区里玩了起来。这是过去不曾有过的情况。这个不肯松开妈妈手的孩子,怎么独立起来了?
▲ 迷恋幼儿园里的的沙池
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他在沙坑区里发现了一只蚯蚓,把它抓到手心里递给我们。这个时候,土土的两眼放光,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宝贝。
就在我们与老师谈完话的时候,幼儿园的孩子们睡醒了。一个班的老师带着全班孩子来到沙坑区。老师一边走,一边唱着歌,孩子们跟在后面也唱着歌。走到沙坑区,孩子们蹲下开始挖沙子,好像是在前一天的基础上继续加深沙子里的沟渠。有的孩子负责“开疆拓土”,有的孩子提着水桶去接水。最后,大家合起伙来把水灌进沙坑区的沟渠,形成长长的“水利工程”。当时我还不知道,这是夏天孩子们的常规课程。
土土看着这些孩子“工作”得起劲,自己也跃跃欲试,但又不知道怎么才能参与进去,站在水沟边上显得紧张。
▲ 土土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
这个时候,让我没想到的是,主持“水利工程”的老师跪坐在沙地上,向土土伸出手,柔柔地说:“你可以来挖一挖,试一试。”一边说着,一边递过来一把铲子,然后就继续自己手里的工作。土土接过铲子,如获至宝,加入了挖水沟的队伍。
那一天,土土很晚都不愿意离开幼儿园,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不像我,对幼儿园有深深的恐惧。
我在土土这么大的时候,被送进了公办的全托幼儿园,每个星期只能回家一次。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父母在国营工厂“大干快上”,一个幼小的孩子似乎是大人的负担。就在那个时期,有条件的工厂几乎都办起了自己的托儿所、幼儿园,更大的公办幼儿园也全部都是一周接送一次的全托园。
我至今仍然记得当时的感受。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躺在幼儿园的小床上,默默地流眼泪,把家里人的名字挨个儿念叨一遍,再念叨一遍,累到没有力气就睡着了。白天在幼儿园的活动,我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默默观察别人。我不知道我可以做什么,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害怕。一切都规规矩矩,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破坏一些“规矩”。
在土土入园之后,我发现一切都不一样。
在自选工作结束之后,老师没有催促孩子们收拾东西,而是慢慢地唱起一首歌——
布娃娃它就要睡觉了
小积木它也要睡觉了
小玩具要回家了
我们一起收拾好
孩子们听到这首歌,觉得美好,跟着一起唱。土土入园第一个星期,就知道唱起这首歌就是要把手里的工作“归位”了。吃午饭的时候,有孩子不小心把一碗汤倒扣在地上,食物弄脏了地面,一片狼藉。老师对孩子柔柔地说:“请你把它们归位吧。”孩子蹲在地上开始收拾,不慌不忙,没有紧张,没有不安。
▲ 爸爸的画:爸爸陪土土第一天上幼儿园
土土独自入园的第一天,书包里带回来8条尿湿的裤子,我和土妈洗了一夜裤子。老师是怎么做的呢?简单而平和地说一句:“尿裤子了是吗?那咱们去换一下。”在这所幼儿园看来,尿8次裤子,就获得了8次练习脱衣服和穿衣服的机会,就会成长为穿衣服技能最棒的孩子。
▲ 玩好了就归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班级里的“混龄”。大部分公立幼儿园都按照孩子年龄分为大、中、小班设置,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安排不同内容的教学,同一个心智水平的孩子在一起也比较容易沟通。
但是土土的幼儿园,坚持混龄设置。入园之后直到5岁毕业,一个班级里会混合着各种年龄的孩子。坚持混龄,是为了引领孩子更好地吸收彼此间的气质差异,小孩子通过模仿,学到更丰富的技能。
▲ 学习使用真实的工具
当然,这样的设置会有一点挑战性。我记得土土同班一位孩子的妈妈就很担心,她觉得孩子入园的时候是班里最小的,那么多大孩子会不会欺负自己孩子呢?这个妈妈非常焦虑,送完孩子就在幼儿园对面的居民楼里扒着窗户看了一个月。
实际上,这是非常多余的操心了。经过几年的引领之后,大孩子不仅没有出现过欺负小孩子的现象,反而会特别乐于照顾小孩子。每当有小孩子入园的时候,土土班里的大孩子都表现出自己的兴奋,这就意味着自己长大了,自己力量更强了,自己可以照顾别人了。
反倒是小孩子,更容易用肢体冲撞解决问题,他们还不知道怎样有智慧地更高级地解决问题。所以混龄的真正意义在于,相信孩子的善于吸收内化的心理特性,相信社会化交往的技能需要实际场景才能习得。
土土的幼儿园按照这个理念,也办了一所小学。前段时间我去那里做天文科普讲座,感触很深。我最大的触动是,这些孩子的课堂秩序实在太差了,可能是我讲过了几百场讲座中秩序最差的一次。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场讲座,孩子们在下面不停地讨论,时不时地举手甚至插话,他们迫不及待表达自己的意见,其中不乏质疑的声音,以及从点到面的发散性的想法。老师们静静地坐在下面一起听,偶尔和身边的孩子讨论一句内容。整场讲座,我需要不停地跳进跳出。一方面要完成既定的讲座逻辑,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回应孩子们的各种问题。
同样的内容,我在公立学校和幼儿园都讲过,台下鸦雀无声,孩子们正襟危坐。
这让我反思,我过去受到传统的科学逻辑的教育,打算呈现一场完美的科学讲座,我准备好了一整套逻辑。但是,孩子们不一定按照我的逻辑思考问题,他们有他们的逻辑,他们的逻辑很珍贵。所以,土土的幼儿园,吸引我的地方是,老师们从来都不会“告诉”孩子,老师们等待孩子告诉自己。
▲ 土土在幼儿园的创作
以秋天的课程为例。土土班级在夏天观察了蚂蚁,秋天开始的时候,老师带着孩子们讨论了夏天的收获,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想要建造一座蚂蚁房车。这个目标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来的,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反观我自己讲座中的 PPT,这一页和上一页之间的关系,是孩子关心的吗?我提出这个问题,是孩子真的会产生的问题吗?可能都不是。
所以,土土的幼儿园,最吸引土土的地方是,“我也可以,我被尊重,我是自己。”就像幼儿园门口大字书写的理念概括为一句话:“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 儿童教育家李跃儿所创办的芭学园,正是高爽博士为儿子土土作出的“不走寻常路”的入园选择。在系列著作《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中,李跃儿老师全面介绍了芭学园的教育理念和经典课程,讲述了芭学园里的学习故事。
▲ “李跃儿幸福教育系列”著作
土土2岁的时候,有一次妈妈带土土来大学里找我。我带着土土走过那所明星公立幼儿园的门口。土土看着幼儿园的场地和大楼,目光呆滞。在他看来,这一切都司空见惯,和其他所有的楼房都没有区别。
早上7:15,土土站在小区门口,等着幼儿园班车的到来。7:20,孩子们口中亲切的大米饭班车来了,土土自己爬上高大的大巴车,一上去就和带班车的老师聊起天来,自己走到座位上,系好安全带,整理好衣物,微笑着等待下一站上车的小伙伴。班车要行驶7公里,历时45分钟,土土最喜欢在这个时间里和小伙伴讨论问题,或者是清点沿路大树上的鸟窝。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是处处体现教育细节的早晨。
文章来源 | YeahKids野孩子
编辑 | 小小
推荐阅读
李跃儿幸福教育系列(6册)
李跃儿 著
内容简介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在2004年创办了中国的“芭学园”,其中的课程框架、教育理念与方法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好评,她创作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系列就将“芭学园”里的教育理念和经典课程娓娓道来。另外3本是适合家长阅读的教育系列,用来帮助家长们找到更好的养育孩子的思路,反思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错误观念。
已出版: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远离心理创伤的童年(第五版)》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0-7岁教养困惑90问(第二版)》
《关键期关键帮助:0-7岁成长规律破解(第三版)》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芭学园里的学习故事 》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芭学园教育理念和经典课程(第二版)》
即将出版: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把学习的发动机还给孩子》
相关阅读:
《8周做好宝宝入园准备》
陈惠玲 著
内容简介
8册彩色宝宝书(含110处互动操作)
合计192页,涵盖了入园适应所需经历的多种情境,1周1本书,让家长轻松应对。多处互动操作,让看书变得有趣;
1张影像光碟(含40个影像视频)
让宝宝动起来、唱起来,跟着主角一起做;
1册《家长手册》(含67个配套亲子活动方案)
简单、使用、易上手,1周8个活动,让宝宝轻松获得经验和能力,帮助家长化解如何做的难题;
8张《我会自己做》超大挂图(含点赞贴纸)
配合亲子活动使用,点赞宝宝好行为、成长变化点滴可见;
2张《我的幼儿园》超大挂图(含心情贴纸)
记录宝宝入园后点滴心情,发现宝宝变化。
本期编辑 | Mo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