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与慢 | 卢梭研究的“圣经式”著作《透明与障碍》

“快与慢”

继“轻与重”文丛,六点图书近期推出了2.0版的“快与慢”书系


如果说,“轻与重”文丛偏好“essai”的文体,尝试构筑一个“常识”的水库;


“快与慢”书系则崇尚“logos”的言说,就像打一口“问题”的深井。


本书系的旨趣在于:且慢勿快。


快,是绝大多数人的自由作为;慢,则是少数人的自觉理想。



“快与慢”书系:《透明与障碍》


卢梭研究的“圣经式”著作

观念史、文艺批评和理论等领域的经典之作


因为很明显,如果置卢梭作品所要抗争的那个世界于不顾,我们就无法解释这些作品。正是在与一个不可接受之社会的冲突中,内在体验方获其独特功能。进一步来看,只有在同外部现实的一切令人满意的关系均告失效的地方,专属于内在生命的那片领地才得以被界定。卢梭渴望心灵的沟通与透明(transparence),然而他在这份期待中受挫了。于是,他选择了相反的道路:接受乃至挑起障碍(obstacle),这障碍使他得以退隐到逆来顺受的状态以及对其清白无辜的确信之中。



《透明与障碍》


“我就这样孑然于世了”

文 | 让·斯塔罗宾斯基

让我们最后再来看一眼这个写作《遐思录》的人。他栖身于一块虚空之地、一个社会关系全然阙如的无足轻重之境——它介于人类世界的敌对黑影与尚未到来的最后审判之间。刺骨的寒冷向他袭来。他无法心甘情愿地将他的位置彻底让与虚空,他无法在沉默中成为他自身;于是,他必须写作,必须自言自语,否则他的意识将不再面对任何对象。只要他开口说话,他就能保有一种确信,即他最后的那一点自由并未被剥除,而那些恶徒也始终被他隔绝在外。这最后的自由不再是行动与能动性的本源;它不过是对内心安宁的追索,对无论如何都要拥有的言说能力的追索。


四周的一切对他来说皆属虚妄,尽是梦幻泡影;一切都是迫害之象征。可他必须依托一种完满的存在;如果贫乏而枯竭的当下时刻无法给予他任何支点,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激发出其他时刻的在场影像:这些时刻源于过去和他身后的遥远未来。故而,他将继续开口说话,为的是不会丧失逝去时光的影像,不会错失将要接受他并称他为义的最后审判。言语保存着往日幸福的映像,它使那仍然隐匿不现、但终将显露真容的上帝成为一位见证者。


卢梭找到了一种语言来哀叹这种内在的枯竭、这种萎缩成了自动作用的贫乏生命,而这语言也确证了一种永不干涸的源泉的在场,它使他得以构想任其自由驰骋的想象空间。他是一个微不足道之人,但却运用饱含旋律的言辞来道说他的微不足道;他已形同虚无,但在表达这种虚无的同时,他也使之变成了呈现于上帝眼中的透明性;他不再满怀炽热的激情,然而冷却的心灵却使一个更加久远的自我开始发话,它描绘着它的出神之境与迷醉状态;他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但他正是通过写作来解释自己的无所事事,手不停毫的他撰写了成千累万的文稿。


这种似乎不会耗尽的韧力揭示出某股隐秘的力量、某种近乎无穷无尽的能力,它使他能够在虚无中重获自身。然而,它也揭示出一种强迫性的偏执活动,卢梭通过这活动将自身置于罪恶与指控的视域,正是在这视域当中,他获得了自身的清白。敌对世界的黑暗在场同样是卢梭需要的一个支点,他由此便可更彻底地委身于自己的透明性。


卢梭以及这种没有听众的话语展现出一种惊人的不懈努力,它试图拯救岌岌可危的存在,它抵偿了恒久在场的谵妄。在《遐思录》中,我们既可以发现单调重复的疯狂信念,亦可以听见护卫灵魂、防止其堕入毁灭的悦耳歌声。这声音丧失了理智,但它也抵抗疯狂、反驳疯狂;正是在这反驳中,一股能够穿透疯狂的内在力量涌现出来(或许唯有这股力量才有权被称为“理性”)。


通过卢梭自己无法澄清的神秘方式,他周遭世界的意义改变了:然而,自我却感到自己完好如初,它执拗地追索自身的恒久不变。解释性妄想使卢梭在环顾四周时只能看见无尽的黑暗与戴着面具的脸孔。一切事物都获得了一种威迫的、监控的、龌龊中伤的意味;由此,让雅克的所有言行都变得不当和虚假:它们在回应一种想象的威胁。可是,无论卢梭的谬误多么深痼,无论他给予自己的最终“报偿”的意象多么天真,无论他为了自我申辩而针锋相对地构造的理据体系多么脆弱,我们始终都能听见一种语言,它以其美妙的旋律抵偿了他的谬误。在那狂热自称清白无辜的言语本身当中,在那密密麻麻写满了一行行工整字迹的纸页上,在他不厌其烦地重复使用的充满怨毒之情的字词里,面纱以及交流之不可能性始终在场。因为,这织成面纱的言语同样在诉说着一种透明;尽管没人知道它的力量源自何处,但它依旧化身为拍击着湖岸的碧波、如水晶般明澈剔透的涌动:揭去面纱的存在依稀显现,这是一个唯有澄明之境的时刻——一个超脱时间之外的时刻。


相关图书

《透明与障碍:论让-雅克·卢梭》

[瑞士] 让·斯塔罗宾斯基  著

汪炜  译


本书为日内瓦学派代表人物让·斯塔罗宾斯基的博士论文和成名作,1957年一经出版旋即成为卢梭研究、观念史研究、文艺批评和理论等领域的经典之作,深刻影响了包括德里达、福柯等人在内的众多杰出的卢梭读者。


斯塔罗宾斯基细读卢梭,从中倾听卢梭至今依旧跳动的思想脉搏,写下了关于他思想的一份全新诊断书:透明与障碍。他尝试把卢梭的个体精气与几个世纪的政治想象和对峙加以重塑。


斯塔罗宾斯基始终将卢梭的个人命运与其思想脉络紧扣在一起,以其独到而精深的阐发,将卢梭的哲思与疯狂、政治与想象统一起来,字里行间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诗人气质,其对卢梭极具创造性的解读和批评,堪称空前绝后。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

让·斯塔罗宾斯基(Jean Starobinski,1920—2019),生于日内瓦,著名的瑞士文艺批评家和理论家、观念史学家、医学史学家,卢梭研究以及18世纪思想研究权威。早年求学于日内瓦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和医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和日内瓦大学。他对启蒙时代以来的哲学、文学、艺术的思考,对忧郁症和解释学问题的探讨以及对蒙田、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的研究尤享盛誉。 


译者

汪炜,湖北黄冈人,哲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要从事早期现代哲学、语言哲学、美学、认识论等领域的研究。


目录


(滑动查看)


译者前言

告读者

序言


第一章

《论科学与艺术》

“表面现象指控了我”

分裂的时代与透明的神话

历史知识与诗性幻象

格劳克斯神像

一种神义论:为人与上帝开脱


第二章

社会批判

原初的纯真

劳动,反思,骄傲

革命综合法

教育综合法


第三章

孤独

“把我的信念一劳永逸地确定下来”

然而,统一性是自然的吗?

内在冲突

魔法


第四章

蒙面纱的雕像

基督

伽拉忒亚

揭面纱的理论


第五章

《新爱洛漪丝》

音乐与透明

哀伤之情

节庆

平等

经济

神化

朱莉之死


第六章

误解

回归

“一言不发”

符号的力量

爱欲的交流

裸露癖

家庭教师


第七章

自传问题

如何描绘自身?

言无不尽


第八章

疾病

有罪的反思

重重障碍

沉默

无所作为

植物之谊


第九章

终身监禁

得偿所愿

两个法庭


第十章

水晶般透明

双重判决

“我就这样孑然于世了”


卢梭七论

卢梭与起源探寻

卢梭论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与语言的起源

卢梭与布丰

小说的歧异

遐思与嬗变

论卢梭的疾病


人名索引





名家推荐


卢梭的每位读者在今天都尤其受到斯塔罗宾斯基的杰出研究的指引……我当然重点参考了斯塔罗宾斯基的卢梭研究,特别是《透明与障碍》。


——雅克·德里达(J. Derrida)

 

《透明与障碍》一书的独创价值和精彩程度至今仍未被超越。


——朱迪丝·施克莱(J. N. Shklar)

 

唯有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解读堪与此书媲美。


——卡尔海因茨·施蒂尔勒(K. Stierle)

 

《透明与障碍》是法语世界中文艺批评巅峰的无可取代的明证。   


——伊夫·博纳富瓦(Y. Bonnefoy)


推荐阅读


《镜中的忧郁:关于波德莱尔的三篇阐释》

[瑞士] 让·斯塔罗宾斯基 著

郭宏安 译

 

著名的瑞士文艺批评家、理论家斯塔罗宾斯基以法国19世纪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波德莱尔为例,考察了“镜中的忧郁”这个主题以及文学领域内“低垂的头”这一形象,从医学和美学相结合的角度,对忧郁作出了全新的解说。


《自由的创造与理性的象征》

[瑞士]让·斯塔罗宾斯基 著

张亘 夏燕 译

 

本书由斯塔罗宾斯基的两部著作《自由的创造》与《理性的象征》组成。作者致力于在艺术与欧洲启蒙时代的哲学思潮之间建立关联,试图分析和展现18世纪以及大革命风暴中成形的美学与思想体验之独特性。



本期编辑:Rae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透明与障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