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舟记 | 许梅:在文物里看到了人,你就明白了自己从哪里来

许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05-25


编舟记,即编一叶横渡语言之海的扁舟,用承载着言语和文字的书将人与人联系起来。


在阅读时,感受到自己与文字、作者、世界之间联系的那一瞬间,也许就像是在书本这片海洋中漂流时,瞥到粼粼波光的那一刻——再小的光点都能照亮彼岸。


我们是编辑,也是“工匠”,是希望可以成为帮助阅读者找到那一点光源的编舟师。


2020年春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特别策划“编舟记”系列专题,每天邀请一位编辑分享他们与一本书共同经历的奇遇。我们邀请您一起乘上这叶扁舟,找到自己的彼岸。




编舟记-许梅-《70件文物里的中国》




以物述史,以物见人


文 | 许梅


为什么要走进博物馆?今天,影像技术已经可以纤毫毕现地把“细节”放在我们眼前,智能设备让我们毫不费力地获得一切关于文物的“信息”。然而,当你真正近距离直视文物时,往往触动和震感你的,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这些“感受”甚至无关知识。颜色、质地、大小、重量、细微的痕迹……任何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都有可能让你驻足。


博物馆时常给人一种体验:当众人层层叠叠围绕着国之重器争相一睹其芳容的时候,你或许就站在某个僻静的角落,邂逅一件名不见经传的“老物件儿”。“物”就像人一样,有经历、有故事,在时间的历练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可曾想过?看文物,实际上是在看你自己,或者说是在过往中寻找某种因缘际会。


比如,这里有些人,自不同时代而来,却与我们似曾相识,他们的点滴经历、情感、记忆,总是在我合上书稿之后萦绕不去,这种奇妙的勾连或许就是我们血脉里的中国文化。


《十竹斋笺谱》里,

我看到了肩负重担、夙兴夜寐的“出版同行”。


《十竹斋笺谱》


“十竹斋”是明代众多刻印图书的工坊之一,主人胡正言类似于总编辑,把控着一本“限量版图录杂志”的品味与动向。书法、篆刻、绘画、制墨、造纸,等等,围绕着图书周边的爱好,他无所不精。


《十竹斋书画谱》


从文字记载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文人雅士,但若走近他留下的实实在在的物件,你会更惊叹于他企业家的身份和作为。他以敏锐的嗅觉捕捉到了高度发达的明代出版业出现的行业分化;精准地将读者群定位为国子监附近颇具品味及财力的文人士绅;更十年如一日与工匠同吃同宿钻研当时印刷业最前沿的饾版和拱花技术,最终把被当作文房雅玩零散出现的花色笺纸集结成册,以当时的最高工艺——饾版彩色木刻水印技术印刷发行,成就了那一时代出版业的最华丽的名片,甚至左右着一代文人的审美取向。



造就这一切的,固然有晚明浓郁的商业文化氛围,但更重要的,是胡正言本人和他手下付出的心血:


坊中有十数人,不以工匠相称,朝夕研讨,十年如一日,诸良工技艺亦日益加精。落稿付印,亲加检点。


(工匠)十指皆工具也。指肉捺印有别指甲,指尖有别于拇指也。初版尤可见曰从指纹,岂不妙哉。


——程家珏《门外偶录》


对于饾版水印来说,“绘”和“刻”固然重要,但最终呈现差别的是“印”,将十指作为工具投入这最后环节,就是要以人十余年的操作经验,来调和纸张湿度、色彩用量、运刷轻重缓急等各种复杂多变的因素,最终呈现不着痕迹的妍丽雅致之感。民国时,鲁迅和郑振铎翻刻《十竹斋笺谱》,但只敢称“普及版”,鲁迅自叹“殊不足以垂远”,导致这细微差别的,是古人的匠心。这时光雕琢出的手上的技术,就是到今天也无法复制的传统之美。


《祭侄文稿》里,

我看到了英雄背后痛失至亲的老人。


安史之乱中,反贼当面砍下颜真卿兄长颜杲卿爱子的头颅,又以一家30余口性命相要挟,这位老父亲仍然坚守忠义,痛骂反贼,直到被千刀万剐、钩下舌头,流血而亡。


史思明等率平卢兵度河攻常山。不涉旬,贼急攻城。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与履谦同执。贼胁使降,不应。取少子季明加刃颈上曰:“降我,当活而子。”杲卿不答。遂并卢逖杀之。杲卿至洛阳,禄山怒曰:“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杲卿瞋目骂曰:“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骂不绝,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杲卿含胡而绝,年六十五。履谦既断手足,何千年弟适在傍,咀血喷其面,贼脔之,见者垂泣。杲卿宗子近属皆被害。


——《新唐书·颜杲卿传》


这,是故事的一面,故事的另一面,就是《祭侄文稿》本身,字形参差不齐、多处涂抹修改,点画停顿、笔墨浓淡,处处流露出难以遏制的锥心之痛,这是直视亲人残骸的痛苦——英雄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


《祭侄文稿》


《千里江山图》里,

我看到了意气风发的少年英才。


长近12米的图卷,有“大山大水,开图千里”的格局,也有细致真实的自然小景。


《千里江山图》


你无法想象作画的他,只有18岁。王希孟是谁?史书未曾记载。他活着的痕迹,全在这幅画的题跋里。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 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 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 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 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千里江山图》蔡京题跋



历代藏家往往注重题跋中宋徽宗慧眼识珠,“亲授其法”的记载;但总是忽略,题跋中同样盛赞了他个人的天赋和勤勉。早在成年之前,王希孟就已在皇家画苑当学徒,并凭借自己的才华来到大内贴身侍奉,这才有机会得到徽宗皇帝亲授;更了不起的是,得徽宗指点不到半年,王希孟就献出了《千里江山图》。徽宗把此图送给宰相蔡京,用意是勉励臣下“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若要用今天的话来做注脚,那便是“天才往往比你还要努力”。



《70件文物里的中国》在我看来就是70个打开文物的视角,它不是厚重金贵的图录或学术专著,也不是流于表面的文物简介,每一篇都以一个小话题切入,把学者的认识“转译”成公众乐于阅读的文字,在这些有趣而严谨的小文章里,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古今共通的东西,文物可以不再高冷。


陈曾路先生在书的序言中说,“文物即文,文物即人,以物而见人,所以能至于国”,这也是我读罢此书最想说的话:在文物里看到了人,你就明白了自己从哪里来。文化的烙印,永远不会磨灭。


许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基础教育分社编辑



为你推荐




《70件文物里的中国》
上海博物馆 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75-9751-8




内容简介


《70件文物里的中国》由上海博物馆编。文博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们试图选取公众感兴趣的角度,以70件文物为支点,带领读者通过“物”重观中国历史漫长恢宏的演进过程。


一件器物、一幅图画、一方碑刻,一处遗址……皆为认识“中国”的一个视角,从伟大的艺术品到日常生活用具,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物最终汇成一幅多彩壮丽的祖国山河画卷。


与众多文物概览性著作不同,本书更注重对“物”本身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阐释,提供由“文物”达“中国”的一种路径,展示中国璀璨历史文化缩影的同时,予读者以观看文物的启示,以期广大文博爱好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均能有所裨益。


相关链接:

这些国宝你真的熟悉吗?《70件文物里的中国》——实用版文物指南

7天7本书,为新中国庆生 | 70件文物里的中国





注意啦,这也是一个福利贴:


您喜欢本期的“编舟记”吗?欢迎您在文末留言,与我们分享您的感受!每期最与编辑心境相通的留言者,将会获得我们精心准备的新年“盲盒”1份!

 

评论留言截止时间:2020年2月5日12点整

获奖名单公布时间:2020年2月6日微信公布


本期编辑|Rae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70件文物里的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