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人格研究:从个人幸福到世界和平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由中国心理学会组织编写,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杨玉芳任总主编。文库选择的内容都是当代心理科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富有成果的理论学派和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有重要价值的应用领域。各作者都是科研和教学一线工作,在相关领域具有很深学术造诣,治学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和教师。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是一套心理科学系列丛书,不同于普通教科书系列,将着重反映:1.当代心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方法论和发展趋势;2.近年来心理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和进展,应用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3.反映和集成中国学者在不同领域所作的贡献。其目标是:1.引领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2.展示心理学在现代科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3.为心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争取更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支撑条件。 


《人格研究》是“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的先发之作,今天特别编发黄希庭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著名心理学家)为《人格研究》一书所作序言,以飨读者。



从个人幸福到世界和平


黄希庭


在我看来,《人格研究》这部近百万字的著作既是郭永玉教授及其团队多年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汇集,也深刻反映了近年来国际和国内人格研究的新进展、新方向。



人格心理学研究些什么?


人格心理学研究现实的人,描述和解释个人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进行整体性的揭示。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人格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不同,更加充满奥秘,更加令人神往。虽然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性的学科,但心理学的各分支基本上都是分门别类地探索人性的某些构成要素,只有人格心理学是将完整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囊括了最全面的视角和最充分的因素。它既关注内在动力,也关注外部表现;既探求生理基础,也探求文化烙印;既考虑进化共同性,也考虑个体独特性。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人格研究的价值首先是深入理解人性的需要。




人格研究回应个人和社会现实需要



然而,人格研究又不仅限于对人性进行描述和解释,还要回应个人和社会的现实需要,为实现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将其视为一个连续体,它最佳一端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健全人格。人格健全的人能以辨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和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和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那么如何实现人格健全和个人幸福呢?对此,人格研究恰恰能有所贡献。比如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多做自我批评,但人格研究表明,自我批评如果过度、过于严苛,就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而一定程度的自我宽恕反倒有助于更好的生活适应。通过研究人格、理解人性,我们会进一步了解到人性中的优势与弱点及其成因,选择合适的途径来优化人格,点燃心灵的真善美,使自己成为幸福的进取者。


人格研究还可以为实现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和谐归根到底是人的和谐。社会现实的矛盾、世界各地的冲突,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人性的根源和人格的结构。例如偏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叫权威主义人格,是二战中德国法西斯极端反犹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的心理基础;而近年来兴起的和平心理、和平人格的研究,对防止青少年暴力冲突、群体冲突,乃至化解种族、国际冲突和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人格研究可以是基础性的,也可以是应用性的;其视野可以很细微,也可以很宏大;从个人幸福,社会和谐,直到世界和平,都可以成为人格研究的核心关切,而这些关切又都统一于对人性奥秘的揭示。


郭永玉教授主编的《人格研究》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发,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人格研究应有的如上所述的目标和价值。多年来,郭永玉教授及其团队在人格心理学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丰富的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本《人格研究》代表了他过去十多年的一些重要工作,既有翔实的内容,又有清晰的框架;既有广阔的人格研究视角,又有深邃的人性哲学思考。





《人格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一,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本书除绪论外,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人格特质、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与社会文化,这其中人格特质、人格动力、人格发展是人格专题研究架构的三个组成部分,而人格与社会文化则属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因此从总体上,这四部分也体现了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展示了人格研究更宽广的视角。而具体到每一章节的组织层次,有的逻辑严密,按照内在的概念间联系来展开;有的则独具匠心,将原本零散的一些内容按照一种心理生活上的递进关系来加以组织,如人格发展部分,表现了作者力求整合人格心理学广阔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沟通各个研究专题间的联系的努力和尝试,值得称道。


第二,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郭永玉教授认为,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多样化的时代,尤其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巨大变革时代,心理学研究者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所谓纯科学研究,不能对周遭的问题有所回应,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令人遗憾;他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窗内(实验室)与窗外的统一。对于这些观点,我非常赞同。自然科学研究取向强调研究变量的可操作性,结论的可重复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然而人格又是社会化的产物,它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范畴,而是取决于一个人被视为什么、社会角色如何,取决于特定的文化模式。好的人格研究当然离不开自然科学的逻辑和方法,但也渗透着研究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此书的很多章节都体现出了作者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关切感。例如第三编人格发展,作者选取典型研究专题,来回答青少年、成年、老年以及人生整合中的人格心理问题,贯穿着对人生全程发展的深度思考与终极关怀;再如第四编涉及到的中国的幸福悖论、社会阶层心理学等内容,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与矛盾,而这些内容又无不基于科学的研究设计和实证数据,这是非常难得的。


第三,人格研究中国化与瞄准国际前沿相结合

我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最大困难是,人格心理学是在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上发展出来的。不可否认,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心理学研究上居于领先地位并引领着世界学术潮流。但如果一味地把西方的人格理论、概念和测量工具硬套在中国人头上,显然不是研究中国人人格的正确途径。对于中国人人格的研究,必须要深入中国实际,从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实际出发,同时又批判地吸收西方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合理因素,采用多取向、多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出既符合中国人实际又能为各国心理学家所采纳的人格概念和理论,从而为普世心理学的建立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这方面,本书也有值得借鉴之处。例如作者在研究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时发现,这个概念与中国传统的厚黑学文化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作者在批判地吸收马基雅弗利主义研究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深入地开展了本土厚黑人格的实证研究,得出中国本土厚黑人格的独特结构、形成机制及其心理行为后效。这项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如果能广泛地开展厚黑学人格的国际合作研究,这种人格结构可能会被更多人所接受,这将是我国心理学家对普世心理学的一种贡献。


总之,在我看来,郭永玉教授主编的《人格研究》一书,围绕人格基础研究领域,贯穿着作者对个人健康、社会和谐直至世界和平的关怀,立意新颖深刻,学理严谨公允,资料翔实前沿,文字流畅通达,是一部严肃、厚重而又不失趣味性的学术著作。它定能使读者更有兴趣并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探索人格的奥秘,进而推进我国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事业。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用更丰富、更包容、更整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考察人性,持续不懈地推进人格研究的中国化,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我国的人格心理学必将有更蓬勃的发展,为个人幸福、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做出更多的贡献。



《人格研究》

郭永玉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75-4163-4

2016年1月

86.00元

凤姐和林妹妹居然有共同特质?

马基雅弗利主义就是西方的厚黑学?

儒、释、道,是什么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

 中国人的幸福感由什么决定?

爱情与死亡,人格给你答案?

生老病死,如何讲述你的人生故事?

拿什么拯救你,网瘾少年?

和平,和平,人格研究的终极拷问?

……

这些有趣的问题都是人格心理学家的兴趣所在。他们以细微而宏大的视野揭示人格与人性的奥秘,在对个人幸福、社会公平、世界和平平实而深刻的关切中彰显了一个群体的科学自觉和人文关怀。


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回应这些问题?面对强势的西方心理学,中国的心理学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用中文讲心理学”,即,联系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借鉴西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兼容并蓄各种研究取向与方法,在探索人性研究的科学问题的同时回应中国社会巨变中的现实问题,从而呈现出一种既有助于自我认识和个人健康又深切观照社会公平乃至世界和平的人格与社会研究新面貌。


《人格研究》是一本高水平、原创性、中国化的人格心理学研究专著。本书是郭永玉团队十余年来在中西社会历史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探索人性与人格的成果汇集,是中国学者研究人格与社会问题的一部厚重之作。书中既有对个人发展的关注也有对重大议题的思考;融科学性与人文性于一炉,汇基础性与应用性于一体;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人格心理学教材,也可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智慧支持。





书摘:壕幸福?中国人的幸福感由什么决定?

幸福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人们平常所说的幸福常用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这一术语来描述。它是指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整体性评估而产生的体验,主要由情感和认知两种基本成分构成,其中情感成分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认知成分则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Diener, 2000)。


传统经济学家认为,财富对幸福或生活满意度有直接的影响,因为高收入能为个体提供更有利的机遇和选择,因此增加财富就能增加幸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满足,整体上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步入小康社会。按理说,人民会感到生活越来越幸福。然而,很多研究都显示,这些年国民的幸福感并没有随之提升,半数以上民众不认为自己幸福。问题出在哪里?   


随着各种讨论发酵,围绕“幸福感”,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人格研究》第12章将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破解这一谜题,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感提升提供新颖、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智慧支持。


……


在本微信公众号回复人格,我们给您看——《壕幸福?中国人的幸福感由什么决定?》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


总主编   杨玉芳

1.郭永玉:人格研究(已经出版)

2.傅小兰:情绪心理学(已经出版)

3.王瑞明、杨静、李利:第二语言学习(已经出版)

4.乐国安、李安、杨群:法律心理学(已经出版)

5.李纾: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

6.王晓田、陆静怡:进化的智慧与决策的理性

7.蒋存梅:音乐心理学

8.葛列众:工程心理学

9.罗非:心理学与健康

10.张清芳:语言产生

11.周宗奎:网络心理学

12.韩布新:老年心理学:毕生发展视角

13.樊富珉:咨询心理学:理论基础与实践

14.白学军:阅读心理学

15.吴庆麟:教育心理学

16.苏彦捷:生物心理学:理解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17.余嘉元:心理软计算

18.张亚林、赵旭东:心理治疗

19.郭本禹:理论心理学

20.张文新:应用发展科学

21.张积家:民族心理学

22.许  燕:中国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

23.张力为: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手册

24.罗跃嘉:社会认知的脑机制研究进展

25.左西年:人脑功能连接组学与心脑关联

26.苗丹民:军事心理学

27.董奇、陶沙:发展认知神经科学

28.施建农:创造力心理学

29.王重鸣:管理心理学


(以上书单,只列出各书主要负责作者,最终书名可能会有变更,具体出版情况敬请关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ecnupress;或关注新浪微博@华师教心。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本系列更多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