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前行|我们的汶川十周年记忆
烙在心中的伤痛,从未随时间流逝慢慢被遗忘:
那是灾难的无情,让四川人民直面生命之痛;那是历史的考验,待四川儿女苦难开花。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0级的地震,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殇痛,也唤起向死而生的巨大能量。
这10年,我们从未忘却;这10年,我们一直都在!
12008年的成电记忆
震后成电
只听到有同学喊一声“地震了”!然后课堂开始混乱,大家开始跑,我在跑的时候听到吴冰老师喊大家慢点,一个一个跑出去......教学楼一直在摇摆,我眼前的绿草坪也像波浪一样晃动,我跑出来之后就开始找班上的同学,我们班上吴冰老师是最后走出来的。——2006级校友
地震的时候我念大二,在清水河校区C教学楼5层。因为我是唐山人,小的时候接受过很多演习,所以当时我没有动,地震停止之后我才下了楼。走出教学楼时,室友看到我,一把抱住了我,当时就觉得同学间的感情特别真挚,也正是如此,毕业的时候我特别难过,大家都依依不舍。——2007级校友
地震发生后,我赶紧给剑阁县老家的每一个亲人打了电话,当时通讯信号设备故障,电话很难接通,但是接通后电话那头传来最简单的第一声“喂”都能让你感动得眼泪流下来,心里想着活着就好。——2005级校友
至今,还记得那个午后,就餐大厅震落的天花板碎了一地,后厨的菜架、冰箱东倒西歪。——后勤保障部工作人员
十年前的5.12,正值护士节,大家正在准备节目,突然一阵剧烈的摇晃令这份快乐戛然而止。所有的在院医护人员第一反应就是将住院病人转移至安全地带......一时间医院门诊、走廊塞满了避险同学,大家觉得离医务人员近了,心里就有了安全感。——校医院护士
为灾区祈福
2众志成城传递爱心
根据自动化工程学院童玲教授团队提供信息整理:
这架用于航拍的无人机,目前陈列在电子科技博物馆。
和今天的无人机相比,它显得稍微笨重而破旧,再也无法遨游苍穹,拍下美丽的家园。但在十年前,也就是5.12地震期间,这架无人机的背后,一个叫“遥感学科”的团队,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前往灾区,利用低空遥感技术,几乎航拍完所有重灾区的地质影像数据,获取重灾区的地质影像资料。
“地震发生了,遥感技术应尽快派上用场。”2008年5月13日晚,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一支由电子科技大学和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发起的低空遥感地质灾害勘测专家团队成立,带队的是我校自动化工程学院的童玲教授。
30余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冒着余震危险,白天进行航拍,晚上处理数据。历时15天,发回首批灾情遥感数据,成为首个完成所有堰塞湖勘测任务的团队。指挥部感叹:“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清晰、全面的灾情影像。”
汉旺镇灾后无人机航拍遥感图像(0.2米分辨率)航拍时间:2008-5-15
北川县城及上游堰塞湖 航拍时间2008-5-22
“那时候真的不觉得累。”李玉霞副教授回忆到,团队为了不给运输救援物资的飞机带来困扰,凌晨4点起床,有时候需连续作战48小时甚至72小时,只为和时间赛跑,抢在第一时间,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十年,国家各项事业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李玉霞副教授说,“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在国家和人民有难时,用我们的技术和科研成果解国之难,这是我们对养育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能给出的最好回报”。
根据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岩老师《记忆中的清水河5.12》整理:
“国防生”:
那个时候,新校区投入使用不到一年,只有本科一、二年级和研一共10000多学生,二年级国防生骨干迅速组成了临时护校队,协助疏散同学并开展昼夜巡逻。
地震后,就是连夜的大雨,普通学生可以在操场、食堂、广场上睡帐篷,打地铺,而同龄的他们,在3000多亩的校园里巡逻,守护他们的同学们,是怎样的责任与担当?周瑜、杨思齐、陈铭、尚琎……这些国防生骨干的名字十年来还是那么清晰地印在心里。
当时面对灾难时,作为国防生我们更多的是服从学校党委、学工部和选培办命令。而就我个人来说,在抗震救灾的整个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当国家民族有困难的时候,作为青年人的那种担当。我们青年人应该有这种担当!——2006级国防生校友
“志愿者”:
地震当天,有学生自发去了都江堰,走了一半,发现没路了,哭着回来……第二天,学校开始有组织地派出志愿者。当年,几十万人次参与到抗震救灾第一线,灾后的数年中,仍有广大师生对都江堰、彭州、北川、映秀等地开展各类帮扶活动。今天,成电的志愿者精神大抵也埋下了当年的种子,才有了源源不断蓬勃的生命之力。
志愿者在灾民安置点
经管学院志愿者帮灾区群众搭建简易安置房
计算机学院志愿者到布尔克(成都)工程有限公司参加物资搬运
通信学院志愿者在彭州花溪村
灾区小朋友来校过六一
2008年6月3日,艺术团赴彭州小鱼洞村慰问演出
除此以外,在校师生也通过多种方式支援灾区:
献血
捐款
截止2008年5月21日,我校师生积极奉献爱心,为灾区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全校教职工和单位捐款189.41万元,学生捐款21.2万余元,捐助衣物27000余件。
3十年援建助力新生
2008年下半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戴钢书教授开始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西部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汶川地震灾后社会理念、价值、精神建设研究”,并选取都江堰向峨乡棋盘村作为“抗震乡”实践教学基地。
在戴钢书教授的指导下,在十年的时间里,赴棋盘村实践锻炼的本硕博学生一起努力,为棋盘村的猕猴桃产业建立了“网上商城”,不仅助力棋盘村村民发家致富,而且让同学们在思想深处经受了一场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和升华。
今天的向峨已拂去悲伤,尽显别样生机
2志(2)十年实践自08年汶川地震后,电子科大连续十年坚守都江堰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助力灾后重建和乡村振兴。每年,有千名大学生走进百村万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围绕“三农”现代化建设、灾后重建和文化宣传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
从2008年至2017年,学校共组织学生9000余名,队伍遍及都江堰16个镇102个村,每年服务对象约5000余人。现在,都江堰“三下乡”是电子科大社会实践品牌项目,棋盘村是都江堰在“5·12”地震后率先建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一。
部分成果:
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结合当下热点“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主题进行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共计500余篇,为灾后重建和农村基层建设献计献策;
推广现代化科技惠农,成功为棋盘村猕猴桃基地搭建农创平台;
帮助约500个青年创业项目申请创业扶持(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其中16个青年创业项目获扶持;
促进国际旅游城市发展,对都江堰旅游接待人员进行普通话、基本的外语(英语、日语)、公共礼仪等培训20余场,覆盖人数500余人;
成立教育关爱暑期课堂,在合作发展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16个“成电梦想室”,向当地留守儿童捐赠各类书籍和文具;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村民开展文艺演出200余场,放映红色电影,根据当地基层党支部书记先富带后富真人故事改编话剧1部,在当地建立起56所多媒体图书馆。
4铭记、成长、感恩
“汶川挺住!”“四川挺住”“中国加油!”
那时的呐喊,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大灾大爱,多难兴邦。
走过历史的十年,我们不断成长,不忘感恩。
可能就是从那时候,21岁开始真正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个世界上,比你优秀比你富有比你聪明比你成功的人很多,但是有更多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所以我更加珍惜与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相处的时间,对生活充满信心,知足常乐,感恩生命,感恩所拥有的一切。——成电校友,31岁,地标长沙,三口之家,平淡幸福。
这是刻骨铭心的十年,其中最最幸运和幸福的事,莫过于重获新生。不仅仅是生命的重燃和身体的康复,还有心灵的洗礼与思想的升华。——2017级研究生,灾区学生
我明显的感觉到灾区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改变。大家都是一种很豁达的态度,经历过生死之后他们看待问题的层次可能更加深刻,不会对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不会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自我纠结。——2001级校友
十年,弹指一瞬间。
地动山摇,哀鸣遍野,历历在目。
不敢回想,怕惊扰到沉睡的亲人;
不敢伤悲,怕牵绊住超度的亡灵。
我们是幸运的,极其幸运!
我们是渺小的,无比渺小!
但我们终究是乐观的,
因为我们身负无数个未实现的梦想;
我们终究是坚强的,
因为我们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着!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是无疆大爱支撑起了这片废墟之地。
相信我的亲人们是安详的,
因为我们都活得好好的,
因为一座新的北川县城拔地而起!
不妄希冀,愿我们每一个幸运的北川儿女砥砺前行,
不仅独善小我,更能惠泽大家!
——2005级北川校友
沙河夏风依旧,吹送青春的温度,
清水绿柳婆娑,倒影幸福的时光。
十年过去,灾难留下的疮痍慢慢修复,我们铭记历史,铭记抗震精神;
我们更珍惜当下,爱会是永恒的主题。
诚挚感谢
提供照片及亲历感悟的各位成电师生、校友;
图片来源:逆光摄影部分文字来源于校团委整理:微视野工作室 钱鑫森 刘思含 杨崑 周晶 蔺奕宸
编辑 :钱鑫森 刘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