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故事里,藏着成电人的精神密码!

迎百年,忆初心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9-14
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心入脑,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资源。电子科技大学从全校离退休老同志中,邀请有代表性的老专家、老革命,做客“成电党史故事汇”,同青年学子一起,讲述回忆与学校相关的革命先烈、当代英雄、时代楷模的故事,鼓舞激励青年学子继承前辈革命精神、坚定自身理想信念。



“成电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


4月8日,首期“成电党史故事汇”在校史馆开讲。1956年入学的老学长、老党员廖品霖教授和校史馆讲解员团队、2021级校立人班同学一起追忆了吴立人院长的革命事迹。“这是吴立人院长挥泪离开成电前跟学生的合影,最右边的这个就是我。”翻开《成电建校初期领导人传略》,回忆起与学校首任党委书记、院长吴立人相处的点滴,今年85岁的廖品霖眼含泪光。他说,建校初期,学校生活很艰苦,吴立人院长一方面鼓励同学们发扬延安“抗大”精神,克服困难、自立自强;另一方面细心周到地关怀学生,比如给同学们购买宿舍用的蚊香,尽一切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吴立人院长身上,我们能看到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精神与风骨,他们听党话、跟党走,为了振兴中华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成电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正是像吴立人这样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才有今天的国富民强,才有同学们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希望同学们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中,继承前辈传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我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
到强起来的过程”


4月22日,“成电党史故事汇”第二讲邀请光纤通信专家、83岁的老党员唐明光教授讲述自己科研报国的故事。

唐明光出生于1937年,从小就看到山河破碎、家国飘零的他,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1956年,准备报考大学的唐明光遇到了成电的老师到重庆八中作招生宣传。“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组建的国防院校,要培养我们新中国第一代无线电人才,希望优秀的同学们能来成电,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添砖加瓦!”祖国需要无线电人才,我们责无旁贷,唐明光和其他几个同学当场把三个志愿全部填写为成电。1960年,唐明光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发表论文,提出用石英制作玻璃丝(光纤),可实现大容量的光纤通信。这一发现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国防科委下达了研发光纤通信系统的“723机”科研项目。唐明光正是研发人员之一。当时,国内没有任何关于光纤通信系统的研究,光纤通信系统所必需的光纤在国内是一片空白。“723机”项目对光器件的要求极高,在国内根本就没有满足要求的半导体激光器,而进口半导体激光器又遭到禁运,这就好比一个建筑师要建造一座高楼大厦,然而手边只有沙石,连砖块也没有。唐明光和同事们不惧困难、刻苦钻研,用三年多的时间,终于使“723机”预研项目达到了预定目标,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套光纤通信系统,实现了我国光纤通信系统从“0”到“1”的飞跃。成电也成为了中国光纤通信系统的启蒙地、发源地。回首自己的成长和科研之路,唐明光非常感激党和国家的培养。他说,“我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充分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就一定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认准方向,干它十年二十年,必有成效”


4月29日,“成电党史故事汇”第三讲开讲。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杨万麟教授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回忆了我校雷达研究先行者黄顺吉教授并介绍了雷达发展历程。1962年,17岁的杨万麟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系,“那个时候系里一共只有4个班,其中3个班学雷达,1个班学导航,而我被分在学导航那个班,”谈起求学时的故事,杨万麟娓娓道来,“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以后会一辈子和雷达打交道。雷达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20世纪60年代,其信号处理由模拟信号进入数字信号处理时代。这对我国来说是一次在技术上追赶发达国家的机遇期。在这个时候,学校电子工程系的黄顺吉教授及时把握住了趋势,紧跟国际学术前沿。1978年,杨万麟考上研究生,师从黄顺吉教授。1984年,杨万麟被电子工业部选拔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雷达理论和技术。当时美国正在研究一种先进的新型成像雷达,能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测量和成像。杨万麟废寝忘食地学习,仅用10个月就掌握了这种新型雷达的核心技术,并继续开展了更深入的研究。1985年9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他回到祖国,负责主持“七五”计划中我国无线电摄像机的预研工作,为中国的雷达研究贡献力量。在此后的多年里,杨万麟带领我校雷达与定位团队,在国防科研领域深耕,主持了多个项目,攻克实现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认准方向,坚持下去,干它十年二十年,必有成效。”杨万麟本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毅力,扎根于雷达方向的研究。他鼓励青年学子们也要找准方向,秉持“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成电精神,持之以恒,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源源不竭的力量。


“把红色基因、奋斗精神传承给青年学子”


“我一生都深情地感恩党的培养,我的人生理想完全融入了党的事业,在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中得到了锻炼成长,获得了奋斗成果。”86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老党员王振兴教授回忆自己的奋斗历程时说:“现在,我要把红色基因、奋斗精神传承给青年学子!”王振兴说:“1943年,我在延安地区瓦窑堡上小学,校长赵生辉为我改名为‘王振兴’,勉励我为振兴中华好好学习。”瓦窑堡曾是党中央驻地,是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谢子长的故乡,谢子长一家9名烈士,毛泽东为他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这些红色基因深深地根植在了王振兴的心灵。1947年11月,12岁多的王振兴参加革命。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女子大学成立,校长由司令员刘伯承兼任。王振兴当时在四分校,参加新郑县清匪反霸宣传工作,负责三人宣传小组工作,写的宣传文章被放在县宣传墙报的突出位置。此后,王振兴还在广西柳州参加了深夜清查反革命工作,在保山中学参加建团工作等。1958年10月,王振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数理逻辑班进修,聆听过华罗庚、钱学森等的报告。他说,“这些大师让我知道怎么样坚持又红又专,怎样做人、怎样做学问。”1988年,王振兴到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历任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处长、党委宣传部部长兼党校副校长。王振兴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他一直坚持“双肩挑”,既要做好党政工作,又要做好教书育人、做好学问。离休26年以来,王振兴一直积极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奉献到老,修练到老”。他勉励同学们,“苦难中铸就百年辉煌,奋斗中再创辉煌!”


“祖国需要我们,大家义无反顾”


5月7日,“成电党史故事汇”第五讲开讲,邀请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退休教师、老党员陈艾教授,讲述了成电的建设发展历程和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深情回忆了毛钧业教授等成电先辈在学校发展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陈艾于1954年考取交通大学,那年16岁,1956年盛夏西迁成都。“祖国需要我们,大家义无反顾”,就这样陈艾与交大电讯系的师生员工踏上轮船,经过近半月的旅途来到成电。据陈艾回忆,当时的学校虽然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简陋、学习任务繁重,但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同学们的精神很充实。1959年,陈艾留校任教。1960年冬,学校聘请了原苏联电子陶瓷领域专家奥捷列夫斯基来校工作,仅仅学习了两年俄语的陈艾,接受了担任苏联专家笔译的挑战——在每次课前翻译教授的现编讲义发给同学。为此,他经常挑灯夜战、连夜翻译,保证了课程的顺利进行。陈艾还与大家一起回顾了电子学院的发展历程。从最早期的无线电系、电子器件系和无线电零件系,历经岁月变迁,发展壮大成为如今的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陈艾说,早期院系的变动主要为了适应学科的变化和设立硕士、博士点的需要,后期则为了减少较低水平或类似的研究项目,以便集中精力进行重大课题的投入。谈起建校初期接触过的毛钧业、周玉坤、林为干、陈星弼、曲喜新、张有刚等几位老教授,陈艾娓娓道来。正是由于这些先辈们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才换来了如今成电的飞速发展。


同学们说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郭燕迪

我深受吴立人院长故事的激励,下定决心要在今日来之不易的优渥学习环境下努力锻炼自己、学习本领,同前辈们一样报效祖国,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医学院本科生 袁巾堰

从唐明光老师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老一辈人科研工作者不惧困难、刻苦钻研、自主创新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唐老师科研之余也热爱生活,他坚持游泳,让我明白要劳逸结合,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也要重视锻炼。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 刘宁宁

身为雷达与定位团队的一名研究生,我感到非常的震撼和荣幸。杨万麟教授带领着团队在一项又一项的国家重大项目中攻坚克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时代变迁,我们的科研环境也从当年搭建着简陋实验台的红砖房变成了如今宽敞明亮有着先进设备的实验室,但杨教授的那句“找准方向,坚持下去”仍旧是团队里每位师生坚守的信念。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 王馨

王振兴老师的讲述,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也更加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领导中国人民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坚定了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 梁嘉辉

陈艾老师分享的老一辈成电人在建校初期的艰苦奋斗让我十分感动,他告诫我们,青春很美好,要好好珍惜当下的时光,我希望自己在今后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小懒惰”,把握青春,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青年人的使命。




据悉,“成电党史故事汇”活动将贯穿全年,邀请与学校发展历史相关的革命先烈、当代英雄、时代楷模的亲属、子女、同事、同学等亲历者一起跟青年学子分享他们的革命事迹,并将陆续拍摄成短视频,扩大宣传覆盖面。相信这些珍贵的成电党史故事将深深烙印在每位师生的心中,成为大家一路不断学习、不断奋斗的坚实信仰,点亮人生之路。

文字:新闻中心 何乔 王晓刚、学生记者团 安然 邓婷 卜一珂

图片:新闻中心 何乔 张扬帆、电子学院 

组稿、编辑:微视野工作室 闫乐

推荐

◇投笔从戎到投身基层,这位成电热血男儿书写无悔青春!

◇电子科技大学召开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
◇放弃海外深造,选择建设家乡,张伊焘,好样的!
◇正青春!成电版《少年》,送给乘风破浪的你!
◇对她的爱,请大声说出来!
◇GPA4.00+3.96、国奖×3、携手深造,成电学霸的爱情太甜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