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5天,这场艺术展,不容错过!
据了解,展览将先后在电子科大众创空间实验艺术馆和重庆时代美术馆举行。其中,电子科大的展出时间为9月28日至10月10日;重庆时代美术馆的展出时间为10月24日至11月16日。
校长曾勇、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牟文虎,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延浩,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和我校相关学院和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青年艺术家、相关企业代表参加活动。副校长杨晓波宣布展览开幕,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主持开幕式。
曾勇在致辞中表示,从第一届的“破壁”到第二届的“超验植入”,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的联合教学与创作成果展深刻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电子科大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美育工作,秉持“让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有艺术背景、思维、想象力,能引领未来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和科学家。希望两校能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科技与艺术共同发展。
张杰对展览开幕表示祝贺。他说,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作品更有思想,科技和艺术的融合更为深入,这都得益于两校教学团队更加默契的配合和两校同学在联合创作过程中的热情和努力。四川美院愿意与电子科大携手合作,把科技和艺术更好地结合起来,助力电子科大新工科人才培养。希望成电学子走进川美交流,让科技与艺术擦出更多创意的火花。
活动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唐勇和交互新媒体艺术辅修专业(iArt)执行负责人、策展执行、我校经管学院彭岷副教授分别发言,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筹备过程以及两校师生合作的感受。
01
名称:《迷航幻影》
作者:孙彧龙、周雪瑶、杨博、崔文杰;
材料:亚克力、水、液体画颜料、造浪机、led灯、uno板、nano板、氧气管、输液袋等;
尺寸:2.1m*0.5m*3m;
制作方式:现成品组装制作;
说明:作品通过观者移动而形成水面起伏,从而推动内置动态光源闪现航行,为观者营造梦幻场域。
02
名称:《舆论》
作者:郑豪、王文增、陈雪怡、邓云鸿;
材料:舵机、LED灯、kinect、支架、控制电路;
制作方式:电路搭建、焊接结构;
尺寸:6m*6m*6m;
说明:舆论的共识在沉默中螺旋上升,化为万物的盛宴,世界的狂欢。
03
作品:《天问》
形式:沉浸式3D投影;
尺寸:
左墙8.82m*4.54m,右墙7.74m*4.54m,地8.82m*7.74m;
策划:王承云;
制作:李左嘉晟、汪平洋、李文云朵;
技术指导:彭可、汤振坤、赵璟;
说明: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为故事背景展开,中国开启了对宇宙探索。
04
作品名:《实验-原》
作者:陈昱辰、梁莹林、汤振坤、李凯、赵家祥、刘捷、何春怡;
材料:综合媒材、机电装置、软件控制;
尺寸:3.2m*4.5m*5m;
说明:将姿态设置在未来世界,在现实中制造一种异质化超现实动态的可能,从而导致复杂混沌的各种嫁接异变现象。
05
作品名:《二手信息墙》
作者:侯舒沥、印其灵、张瑞 、段晓原;
材料:透明树脂、报纸、滑动模组、电钻笔、麦克风;
尺寸:3m*3m*0.4m;
制作方式:组装调试;
说明: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体系逐渐趋于崩塌,由于无法现场获取一手文献,所以我们接收信息大多是通过各种信息载体。
06
名称:《柔软机械》
作者:马铭卓、熊洁、陈泉润;
材料:伸缩球、灯具、鱼线;
尺寸:2.2m*2.2m*4m;
制作方式:现成品改装及组装;
说明:柔软,机械的另一种可能性。
07
名称:《社交距离》
作者:王佳瑶、朱浩瑜、朱洪椿、刘嘉辉;
材料:投影仪、kinect;
尺寸:3m*8m;
制作方式:电脑软件制作;
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碰撞有时就像圆圈,时而是孤独的散发信号,时而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撞了满怀,由此出现了新的画面。此作品旨在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思考社交距离这一概念。
08
名称:《回收》
作者:晏立晨、贺康俊、黄振宇;
材料:投影仪、kinect、代码动画;
制作方式:processing编写特效代码,由kinect输入信息;
说明:方案是由两个投影屏展示效果,内容是由不断变动的图片和人发生互动,人物的动作由kinect进行捕捉处理,意在表现数据时代人与各种app之间的密切关系。
09
名称:《智书廉竹》
作者:王杰、贺楠、刘洋、林小钦、彭瀚雳;
材料:代码动画、编程代码、视频动画;
尺寸:左右墙4.24m*3.52m主墙5.1m*3.52m;
制作方式:分屏投影、编程;
说明:以竹叶形态的剪影图片作为数据集与现有字库进行机器学习,训练合成出分别带有竹叶特征的“廉竹体”。展览期间,观众写出一个字,算法检测输入并赋予字体竹叶的自然形态,以字为叶,与其它参与者的手书共同叠加构成一片竹林。
10
名称:《寻踪》
作者:张海湘、彭子芯、关祺蕙、冯佳睿;
材料:气球、亚克力球、PVC管、LED灯、振动传感器等;
尺寸:4m*4m*3.6m;
制作方式:手工组装制作;
说明:通过气球里的灯光来留下人触碰过装置的踪迹,身处于流光溢彩的小世界中。
11
名称:《墙》
作者:杨硕;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5m*1.2m*2m;
制作方式:现成品组装制作;
说明:在明晚,梦见了一道墙。
12
作品名称:《入侵》
作者:祁雁飞;作品材料:铝板、光敏树脂、舵机、灯光、摄像原件、声音、电子控制板;
尺寸:6m*2m*0.4m;
制作方式:配件加工、现成品组装;
说明:该作品旨在探讨人与人、人与虚拟空间的关系。
13
名称:《演·时》
作者:张仲愿、唐苗苗、王英哲、朱俊超;
材料:木头、气缸、电磁阀、继电器、Arduino板、气泵;
尺寸:直径1.2m、高2.8m;
制作方式:现成品组装制作;
说明: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时间概念的对话。
14
名称:《息壤 The land》
作者:苏雅、彭玮雯;
材料:救生船、AR动画、钢板、灯光、声音等综合媒材;
尺寸:可变;
说明:息壤——自然物与人造物重组的虚幻与真实交织的世界。
15
名称:《我们当时为何要走路呢?什么都一样!》
作者:韩杨;
材料:玻璃钢、机器人;
尺寸:2.5m*2.5m*1m;
制作方式:翻模、编程机器人;
说明:扫地机器人是持续工作的状态,加速到边缘又无法冲破边缘,有一种西西弗斯悲剧式的孤独感和无力感。
16
作品名称:《电子病--幻肢》
作者:孙奥、王时宏、李丽潞、彭玮雯;
材料:装置、led灯、投影、声音;
尺寸:1.8m*1.8m*2.1m;
说明:“电子病”概念旨在表现科技时代后期,人们由于对电子产品和商业加工过分依赖,而产生的一种行动力缺失的一种现象。科技使我们能够走得更远,但也使我们不愿意走更远。
17
作品:《触•唤》
作者:程玮楠、胡明玥、余洋;
材料:光明树脂、硅胶管、灯带、硅胶、声音等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说明:作品以跨界合作的方式实现艺术创作的最终落地,用互动装置的形式打开脑神经信息传输的密码、艺术化地展示了大脑神经元交互的奥秘。
18
名称:《Dark Wave》
作者:苏雅;
材料:口罩、机械装置;
尺寸:2.4m*3.6m*0.5m;
说明:新冠疫情的肆虐使得口罩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须品,当我们带着口罩走入街头,走入人群,就像一滴滴水融入了大海,口罩汇聚成海,口罩下的我们被裹挟在这一浪潮中,随之涌动,探寻如何与新世界相处,探寻光明在何方。
19
名称:《碎片幻像》
作者:张瀚月、杜婧;
材料:交互动画、实验动画、木墙等;
尺寸:4m*3.5m;
制作方式:综合材料组装制作;
说明:作品以一面破裂的墙为主题,墙外是眼花缭乱活跃的像素点,墙内是迷幻奇异的实验动画。作品旨在讨论碎片化时代影响下生活的真实性。
20
名称:《禁止标记》
作者:胡晓林 ;
音乐制作:迪力;
材料:显示屏、手机、树脂、LED等综合材料;
尺寸:4m*4m*5m;
制作方式:3D雕刻、交互制作、现成品组装;
说明:“人脸”作为唯一且不可更改的生物密码之一,当人们在享受APP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将承担人脸作为商品被复制、买卖的风险。作品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探讨科技哲学的时代命题。
21
名称:《融》
作者:周杨小晓 、李洲洲、丁为;
材料:薄胎陶瓷 、金属钢架、灯、互动感应器 、声音等综合媒材;
尺寸:3m*3m*2.3m;
制作方式:GH建模、陶瓷、钢架焊接、灯光技术化处理、音乐编写;
说明:方案是利用薄胎陶瓷的透光性及陶瓷材质的声音属性结合灯光编程与互动感应装置完成的一组悬挂式陶瓷灯光装置。创作内容根据对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器皿造型进行数字参数化设计处理,利用互动感应装置触发灯光动画特效与声音传感特效,对传统陶瓷材料赋予科技表现属性。旨在探讨科技与工业技术发展下人与物的变迁、传统手工艺材料与技术结合产生的关系。
22
名称:《高雅学术蒸馏器》
作者:薛晓立、武杰夫;
材料:亚克力球、灯带、鱼线、布料、交互网页等;
尺寸:2m*1.5m*1.5m;
说明:在福柯对德国版画的引述中,这只“长脖子的怪鸟”是知识转化漫长过程的象征;而我们将这个意象重设为一个当代的斯芬克斯,不断向观众提出没有答案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一直向对方提问而得不到明确回应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符号化在此终于是可逆的?
23
作品名:《川剧人物》
作者:UPTEAM
材料:幻影成像、kinect;
尺寸:5m*4m*5m;
制作方式:编程、绘画;
说明:以数字交互技术作为借力点,用融贯传统与当代科技的文化创意提供新鲜的视听体验,以唤醒人们的传统记忆赋予川剧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