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朵格桑花绽放得更美丽!
在第十七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来自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团队的参赛作品
“造血式”扶贫: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
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及均等化发展策略研究
——来自甘孜州的实证调查
获得主体赛一等奖
同学们历时两年,深入调研了
甘孜州的18个县(县级市)
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顶层设计
体制机制构建和智慧教育支撑三个方面
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激活教育的“造血”功能
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接下来,和小电一起
走进这个团队
了解比赛背后的故事吧!
回到成都后,团队成员们便开始了调研成果的整理工作,从一千余份问卷到近两万字的访谈记录,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所有调研成果都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完成。
调研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印刻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带着调研中的见闻与整理好的成果,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其他课题项目中。经过课题的锻炼,同学们不断积累与沉淀,努力为第十七届“挑战杯”的到来做好准备。
2020年的11月,同学们获悉了第十七届“挑战杯”比赛的通知,在一顿海底捞后,他们便迅速分工,积极投入到比赛的准备工作中。凭借着丰富的前期调研成果,团队成员在一周内便完成了初稿的撰写,当他们满怀期待地将稿件交给指导老师过目时,却遭到“当头一棒”。
这让同学们意识到现阶段研究工作的不足。作为文科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对于他们而言实在是个不小的考验,团队中的两位18级学姐扛起了这面大旗,她们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调研报告中数据的相关问题,经过日复一日的修改完善,统计数据与团队调研成果最终有效地运用到实证分析中。
2021年3月,到了检验成果的日子,团队成员们也迎来了“挑战杯”的第一关——校赛。历经一次又一次紧锣密鼓的答辩准备与一遍又一遍的作品打磨,他们终于经过校赛的层层选拔,从学校的众多优秀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校级一等奖,并得到了进入省赛的机会,但是对于他们而言,“挑战杯”的征途才仅仅跨出第一步。
2021年5月,团队成员共同前往四川师范大学参加省赛,在师大的体育馆内,团队成员精心布置展位,为第二天的封闭式答辩做好准备。
“我们希望,让每一朵格桑花绽放在阳光下。”负责人薛佳依对评委老师们如是说到。省赛的封闭答辩当天,每当有评委老师对团队项目进行提问,薛佳依都会为他们认真讲述甘孜州的故事,讲述团队在甘孜州的调研成果。
同学们的参赛作品在省赛阶段斩获一等奖,顺利进入国赛网评阶段。经历多次的打磨和完善,最终突出重围晋级总决赛。
2021年10月,他们本该迎来“挑战杯”全国总决赛,却因为疫情而不断延期。但团队成员也依旧没有懈怠,而是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时间不断修改作品。期间,指导老师谢虞南邀请专家为团队组织了数次模拟答辩。即使在寒假团队成员们也依旧忙碌着,指导老师刘宇与团队成员们两天召开一次线上会议,修改了十余版文本。
在参赛过程中,除了团队老师同学们的努力,学校团委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临近比赛的一次周末,校团委的徐科老师带着同学们前往四川省社科院与专家座谈,数小时的会谈、上万字的会议纪要以及一次又一次精益求精的指导和修改。
在国赛答辩前夕,校党委申小蓉副书记和校团委张军书记一行专程来看望同学们,给同学们加油和慰问,并从备赛心态、答辩展示细节等方面给团队成员做最后的指导,鼓励同学们以最好的状态充分展现团队扎实的成果。
这些都凝聚着学校、学院以及老师同学们团结奋斗的汗水。
今年3月,终于迎来了挑战杯最后的决赛。答辩当天,团队成员早早就来到信息中心开始等候。10点左右,答辩快开始了。安静的答辩室里只有三名成员,但不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其他同学,都悄悄地趴在门口,仔细听着里面的每一个细节,大家的心都被牵动着。
出决赛结果时,距离紧张的答辩已经过去快两天了。首先看到结果公示的是王世鸿,他把结果转发到微信群里,便马上炸开了锅。同学们打破了公管学院“挑战杯”的获奖记录,更创造了学校在“挑战杯”哲学社科类项目中的突破。
当前,《“造血式”扶贫: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及均等化发展策略研究——来自甘孜州的实证调查》这一作品的相关成果已经被四川新型智库、甘孜州发改委、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和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组织采纳并运用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实践中。
“我们实现了给孩子们的承诺,”徐一丹坚定地说到,“但是还有个承诺没实现,我们还得回去看看他们。”
当被问到完成这次“挑战杯”比赛是什么感受时,七个年轻人相视而笑:
“自在且自豪。”
图片由获奖团队提供
整理、编辑:微视野工作室 张金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