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度荣获“成电杰出学生”,他是怎么做到的?

追梦不止的 电子科技大学 2022-06-17

人物名片

李维豪,中共党员,航空航天学院2019级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2021年度“成电杰出学生”(研究生)、2018年度“成电杰出学生”(本科生),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录用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第一、学生第一发明人专利各1项;积极参与各类科创竞赛,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1项。其中,2019年作为队长,带领团队获挑战杯全国二等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同时,研究生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学业奖学金、航天奖学金等。
碧蓝苍穹下,人们放飞风筝追逐风的踪迹,也寻觅着儿时记忆里天空的边际;绚丽云彩上,来往的航班承载着人类最初升空腾云的梦想。故事的主人公——李维豪,最初对于“热爱”的萌芽正来自于对天空的向往与对飞机的兴趣。而始于兴趣的少年,高考之后背起行囊,来到成电,开始了自己的寻梦之旅。01为了起航!先做自己的“维修师”!
李维豪进入成电的时候,正是无人机开始大范围应用的时候。身处航空航天学院,他心中生出了一个念头:“我要做有成电特色的无人机!”从“想”到“做”,李维豪从这样一个比喻开始——“缺了翼的飞机”。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选择以进取作为拼搏的发动机,以勤奋加固机翼,通过打牢专业基础来稳固机身。当这个大男孩慢慢回到自己的航线,生活、学习节奏逐步稳定后,通过实战演练增强动手能力、“把知识用起来”成为了他的新目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李维豪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始了一种小型倾转旋翼无人机的设计。倾转旋翼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兴机型,能够有效的结合四旋翼和固定翼的优势,具备自主垂直起降、空中定点悬停和高空高速巡航的特点,能够为民用以及军用无人机产业带来变革和创新。在这期间,他们从CAD制图入手,钻研飞行器结构,而后深入机载电子系统,设计控制方案,最后制作实物模型。然而,对于李维豪来说,飞机的气动设计、飞行控制方案设计等都是不小的挑战。他选择迎难而上,不会的,学!学不懂的,问!每个周末在学院航模协会,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李维豪参加第十六届“挑战杯”机会往往偏爱有准备的人,近一年的打磨和进步,倾转旋翼无人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均有了不小的提升,这也让他们获得了参加2019年的“挑战杯”比赛的推荐。从参赛申报、校省比拼到国赛冲刺,他们一路过关斩将。2019年11月,项目最终作为学校工科类唯一作品,站上了全国总决赛的舞台,获得了全国二等奖。02再出发,是飞去更远的天空

“如果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人点醒你,没有人把世界带到你的眼前,你会以为世界只有这么大,从而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努力程度不可以避免地总会与眼界挂钩,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李维豪而言,导师秦开宇教授,帮助他打开了“人生格局”,带他体悟到自己研究方向的核心魅力,引领他飞向更辽阔的天空。

“如何才能让自己参与设计的倾转旋翼无人机能够进一步发光发热?”这个问题困扰着参加完挑战杯的李维豪。直到2020年初,秦开宇在组织研究生组会时,提出了跨学科发展的新思路,让李维豪豁然开朗。会后的李维豪主动与导师交流,得到了建议的他宛若得到了导航仪表:以单机为基础,进一步结合集群智能方向,做跨学科融合。什么是“集群智能”呢?李维豪深入收集资料琢磨这一概念。慢慢地他明白了:自己所设计的倾转旋翼无人机可以作为系统中一个智能化个体,与其他同构或者异构的飞行器一起协同完成军事/民用等作战任务。同时,为了实现集群智能,基础的工作是协同控制,即多智能体系统。从“想”从事集群智能协同控制,到落地开始学习多智能体系统理论,李维豪把全新的挑战转化为自己的机遇。中英文文献穿插来看、逐步建立名词体系、自我进行仿真复现, 李维豪学着“新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创新。从第一篇期刊到第N篇文献,他不紧不慢,在集群智能领域探索着。从会议论文开始写起,他打磨着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钻研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2020年6月,他投出了自己的第1篇SCI交叉性研究论文。论文中,他针对集群系统,结合神经网络估计和UDE等特色技术,融入Passivity思想,设计一种鲁棒协同控制方案,能够有效的支撑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的协同控制。近9个月的准备让他的首篇论文正式被2区期刊Neurocomputing录用。03感恩,让飞行的人找到着陆的家

成电七年时光里,两次获得“成杰”荣誉,李维豪反复提到一个词:感恩。李维豪回忆起2019年9月到11月那两个月的时间。当时正值挑战杯全国比赛阶段,得知入围消息的李维豪来不及欢呼,他正紧张地和队友改进参赛作品并进行答辩准备。改项目报告书、打磨答辩ppt、准备评委提问库,是答辩主讲人李维豪和队友每天必做的三件事。11月登上决赛的舞台前,李维豪已经和校团委老师和指导老师进行了一个月的“模拟答辩”。怎么样和评委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如何更精炼化表达心头所想、怎么优化答辩稿及ppt更显作品的特色与创新……校团委老师们细心纠正着答辩过程中的不足,毫无保留地传授着经验,李维豪笑着说,“那段时间闭上眼休息,脑袋里都在温习答辩稿”。在身边同学、指导老师的支撑与关爱中,李维豪和队友日夜兼程,不断迭代答辩内容追求最佳,只为不负众望。被光温暖过的人,往往也将成为光源来温暖他人。硕士三年,在高效有序的学习和科研之外,研究生的李维豪时刻牢记党员身份,积极参与支部活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继续在学生工作中发光发热,在他看来,学生工作提升了他的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责任意识。如今的李维豪早已褪去一身稚气,成长为“学长”“师哥”的他传递着自己收到的温暖与帮助。担任着“航空航天前沿技术”与“多无人机编队实验课”两门本科生课程助教,他分享道,“当助教的工作很平凡,但在体验本科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也回顾着自己的经历与收获”。李维豪还担任所在科研团队的科研助理。在课题项目的研究里,往往会有本科生参与到组会当中,李维豪会主动给学弟学妹们分配任务,让他们慢慢入门:“比如把某一篇论文先翻译、复现,掌握它的内涵,然后和我们一起讨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共同去解决问题”。李维豪会认真听取学弟学妹的新“idea”,不错过思维的火花。指导师弟发表论文,指导其进行专利的申请,带着师弟师妹参加比赛……仍记得2018年本科生成杰答辩时,评委老师问了李维豪一个问题:作为最后一名答辩的同学,你觉得自己为什么能够代表航空航天学院,成为成电杰出学生候选人?转眼三年又去,李维豪仍然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回答:“我来自航空航天学院,从2015年进校至今,我见证了学校、学院发展的过程。有幸得到学院的悉心培养,我才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成果和先进的理论知识,今天才能站在这里,代表航空航天学院。未来,我也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具有成电底色、空天特色的技术人才,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出成电人的声音。”秉承空天报国的初心,怀揣着感恩学校、感恩学院的初心,李维豪决定攻读博士学位,将自己所研究的理论真正用到无人机上,结合智能化自主化,在集群协同控制领域继续耕耘,为自己所热爱的航空航天事业持续奋进。

文字:学生记者团 秦梦圆 邓婷 张和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微视野工作室 贾佳
推荐

◇逆袭成为专业第一,他的秘笈是这六个字……

◇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看成电这个团队老中青三代的“接力跑”!

◇理想与热爱并行,她在成电绽放绚丽青春!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电师生反响热烈!

◇“纳”些花儿,真美!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