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两度荣获“成电杰出学生”,他是怎么做到的?
碧蓝苍穹下,人们放飞风筝追逐风的踪迹,也寻觅着儿时记忆里天空的边际;绚丽云彩上,来往的航班承载着人类最初升空腾云的梦想。故事的主人公——李维豪,最初对于“热爱”的萌芽正来自于对天空的向往与对飞机的兴趣。而始于兴趣的少年,高考之后背起行囊,来到成电,开始了自己的寻梦之旅。01为了起航!先做自己的“维修师”!
李维豪进入成电的时候,正是无人机开始大范围应用的时候。身处航空航天学院,他心中生出了一个念头:“我要做有成电特色的无人机!”从“想”到“做”,李维豪从这样一个比喻开始——“缺了翼的飞机”。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选择以进取作为拼搏的发动机,以勤奋加固机翼,通过打牢专业基础来稳固机身。当这个大男孩慢慢回到自己的航线,生活、学习节奏逐步稳定后,通过实战演练增强动手能力、“把知识用起来”成为了他的新目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李维豪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始了一种小型倾转旋翼无人机的设计。倾转旋翼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兴机型,能够有效的结合四旋翼和固定翼的优势,具备自主垂直起降、空中定点悬停和高空高速巡航的特点,能够为民用以及军用无人机产业带来变革和创新。在这期间,他们从CAD制图入手,钻研飞行器结构,而后深入机载电子系统,设计控制方案,最后制作实物模型。然而,对于李维豪来说,飞机的气动设计、飞行控制方案设计等都是不小的挑战。他选择迎难而上,不会的,学!学不懂的,问!每个周末在学院航模协会,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如果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人点醒你,没有人把世界带到你的眼前,你会以为世界只有这么大,从而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努力程度不可以避免地总会与眼界挂钩,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李维豪而言,导师秦开宇教授,帮助他打开了“人生格局”,带他体悟到自己研究方向的核心魅力,引领他飞向更辽阔的天空。
“如何才能让自己参与设计的倾转旋翼无人机能够进一步发光发热?”这个问题困扰着参加完挑战杯的李维豪。直到2020年初,秦开宇在组织研究生组会时,提出了跨学科发展的新思路,让李维豪豁然开朗。会后的李维豪主动与导师交流,得到了建议的他宛若得到了导航仪表:以单机为基础,进一步结合集群智能方向,做跨学科融合。成电七年时光里,两次获得“成杰”荣誉,李维豪反复提到一个词:感恩。李维豪回忆起2019年9月到11月那两个月的时间。当时正值挑战杯全国比赛阶段,得知入围消息的李维豪来不及欢呼,他正紧张地和队友改进参赛作品并进行答辩准备。改项目报告书、打磨答辩ppt、准备评委提问库,是答辩主讲人李维豪和队友每天必做的三件事。11月登上决赛的舞台前,李维豪已经和校团委老师和指导老师进行了一个月的“模拟答辩”。怎么样和评委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如何更精炼化表达心头所想、怎么优化答辩稿及ppt更显作品的特色与创新……校团委老师们细心纠正着答辩过程中的不足,毫无保留地传授着经验,李维豪笑着说,“那段时间闭上眼休息,脑袋里都在温习答辩稿”。在身边同学、指导老师的支撑与关爱中,李维豪和队友日夜兼程,不断迭代答辩内容追求最佳,只为不负众望。被光温暖过的人,往往也将成为光源来温暖他人。硕士三年,在高效有序的学习和科研之外,研究生的李维豪时刻牢记党员身份,积极参与支部活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继续在学生工作中发光发热,在他看来,学生工作提升了他的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责任意识。如今的李维豪早已褪去一身稚气,成长为“学长”“师哥”的他传递着自己收到的温暖与帮助。担任着“航空航天前沿技术”与“多无人机编队实验课”两门本科生课程助教,他分享道,“当助教的工作很平凡,但在体验本科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也回顾着自己的经历与收获”。
文字:学生记者团 秦梦圆 邓婷 张和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微视野工作室 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