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晓升:“晓生百谈”四部曲

勇担使命的 电子科技大学 2023-01-21
























“晓生百谈”是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波电路与微系统集成团队的公众号名称,与“晓生”同音的“晓升”,不仅仅是现如今该团队的负责人,也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2003年,怀着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向往与憧憬,张晓升从家乡安徽来到了成电,就读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张晓升的成绩算是中等偏上,但是他对电子信息相关的核心课程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各种需要动手的实验课,特别愿意花功夫,每次都能拿到90多分。在学习之余,性格活泼的张晓升也积极参加学生活动,从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到学校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新闻部负责人,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能力,也给他的成电四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晓升看到了一张微米尺度上的电镜照片。美丽又神奇的影像深深地吸引了他,仿佛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因此,尽管当时手上已经有不错的工作offer,但张晓升毅然决定考研,追寻心中的热爱。“我当时考研选的就是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当时这是一个非常冷门的方向,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还很少,但是我觉得是真心热爱,而且也看好它的发展前景。”

从电子科大读研,到北京大学读博,再到日本东京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工作,张晓升一直在微电子机械系统中深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2017年11月,张晓升从国外回来,入职成电,成为电子学院微波电路与微系统集成团队的一员。谈及为何选择回国,回到成电,张晓升的答案很简单:回到成电因为是母校,回国是因为在国外感觉到那道隐形的“天花板”限制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此外,从那时候开始,国家就非常重视人才,出台了各种政策给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机会与平台,张晓升感觉到,回国来,更有机会施展拳脚!









刚回国的张晓升没有宽敞明亮的实验室,也没有充足科研经费。思想上的调整是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如果你想做事情,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内在动力很重要,张晓升认为调整心态不是“躺平”,而是积极地去争取外部资源。刚到校时,他申请了四川省科技厅的一个基础研究项目,结果在激烈的竞争下失败了。但挫败感并没有击退张晓升,他沉下心来,重新梳理项目内容,结合四川省产学研的状态,“面向物联网的智能传感节点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功申报了四川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在成电的几年时间里,张晓升迅速成长,先后入选了四川省和国家的高层次人才计划,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他在智能电子电路、集成微纳系统、新型微纳能源等面向物联网发展瓶颈的重要前沿方向上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他引2500+次(Google引用4000+次),ESI高被引论文3篇;做学术会议特邀报告30余次; 授权发明专利32项,出版英文专著2本;担任两本SCI期刊编委Associate Editor; 获学术荣誉奖励二十余项。

在张晓升看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刚到校时,学校便给他提供了“校百人计划”的平台。在申请项目和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时,学校又邀请了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李肇基教授和材料与能源学院林媛教授担任“导师”帮他把关。有一个细节一直印在张晓升的脑海里:有一次,在清水河校区的他要赶往沙河校区找李肇基老师修改申请书,由于刚回国不熟悉路况,即使早早出发,张晓升却还是因为走错路迟到了五分钟。两人见面时,李老师严肃地说,“小伙子,迟到是不对的,既然我是你的导师,我要批评你。” 尽管李老师年事已高,但仍抽出大量时间帮助张晓升逐字逐句打磨修改申请书。“我在李老师和林老师身上看到了成电教师的严谨和热忱,尽管之前我并不认识两位老师,但是他们仍然不遗余力地帮助我。”张晓升如是说。除了学校安排的“导师”,人力资源部人才办老师们的全方位服务也让张晓升倍感母校之亲切。在学校青年学者联席会上,张晓升与校领导面对面交流时,以自己遇到的困难为例,提出了三个建议,其中两个都很快就被采纳,这让他感受到学校对于人才的重视。除此之外,当时电子学院的物理空间有限,张晓升仅分配到了一个狭小的实验室,而实验设备随着项目的开展逐渐增多时,学院领导班子直接将副院长的办公室协调给他作为实验测试间。扩容的实验室,让张晓升心中格外“宽敞明亮”。









“68万”与“500万”,分别是微波电路与微系统集成团队2018年和2021的科研到账经费,也是张晓升接手三年间团队的变化。他说,“既然我接手了这个团队,那么我要把它带好,把老师们服务好。”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团队通过“内培外引”,不断增添新鲜血液,增强了团队的战斗力。要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要做有组织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是智能多传感融合器件与微系统,是目前物联网、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都需要用到的核心关键技术。在张晓升的带领下,团队进行了提前谋划和集中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破解了很多“卡脖子”难题。团队研发了单片全集成自驱动智能RFID微系统,仅5毛硬币大小,将微纳能源采集、信号处理收发、多级能量存储和复合感知传感等功能进行了集成,真正实现“小身板、大能量”;团队提出了一种织物基可穿戴复合微纳能源器件(TPNG),不仅具有优良的输出性能,还能够对人体动作实现主动式检测……

单片全集成自驱动智能有源RFID标签微系统

围绕5G的自驱动智能集成微系统技术和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人机界面科学问题,团队研发了高性能射频MEMS开关、高品质因数射频MEMS谐振器、自驱动超灵敏红外探测传感器、应用于生物医学检测SERS传感器等,相关研究技术已经在华为、长虹、中电、航天等国内龙头企业得到应用,为突破行业微纳“智造”瓶颈贡献了成电力量。

超轻柔性智能压阻腕带除了带领团队做科研,作为团队负责人,张晓升也不遗余力地帮助团队青年教师成长。老生常谈的“人才落地”问题,张晓升认为青年教师更多的是对科研项目流程不了解导致申报书内容“不接地气”。对于团队青年教师的申报书,他会进行认真把关,帮助他们更好地凝练价值。“我刚到学校的时候,也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我希望把老一辈成电人身上的精神传递下去。”在他的帮助下,团队的青年教师涂程、王彦分别入选了四川省人才计划,同时也斩获了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等项目。“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要有学生来帮助你把科研的触角伸得更广。”为了解决新进入团队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他多方争取协调资源,保证各老师麾下都有研究生协助开展科研。除此之外,已经在MEMS圈内小有名气的张晓升也会带团队新老师一起参加国际会议,帮助青年教师拓展国际视野。同时,为老师同学搭建配套的科研平台是张晓升持续发力的事,团队现如今已可提供独具特色的微纳精细加工平台,并保证经费来支持每一个开创性的科研思路……

“用好人才,帮好人才”张晓升不仅仅落实在工作上,也尽力在生活上给予关心。2019年年底回国的青年教师涂程与张晓升共事已经两个年头,他说,张晓升老师是一个十分积极热情的人,如果团队老师在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张老师都会主动帮助。从分享楼盘开盘信息到回应老师需求再到家人生病探望,细碎生活小事的关心,让团队每一个老师都倍感温暖。在张晓升的带领下,微波电路与微系统集成团队蓬勃发展。2018年至2022年四年间,团队累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先后获得了“2020年度成电国际合作与国际教育先进团队”“2021年度电子学院优秀队伍建设奖”“2022年度成电优秀导学团队奖”“2021年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与“2022年四川省创新团队”等奖项。在去年,团队代表学校成功申请到了第21届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微纳工程与分子系统国际研讨会(IEEE-NEMS会议)的主办权,该会议将在2026年举办,正好为成电的70华诞献上一份珍贵的礼物。

团队合影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张晓升带领团队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团队开设了“纳米科学初探”“微纳能源采集与自驱动穿戴式电子技术前沿”等各类课程十余门,带领同学们走进“微观世界”。张晓升牵头开设的面向全校硕士、博士、留学生的“柔性MEMS系统与集成(全英文)”课程,获批学校第二批研究生精品课程。此外,张晓升还担任了学校“2020栋梁工程立人班”导师和电子学院“林为干班”导师,在他的影响下,团队涂程、王彦、龚天巡、黄文老师等都分别担任了学院各年级的班主任,为同学们的成长引路指航。而对于微波电路与微系统集成团队来说,学生的成长也是张晓升关注的头等大事。张晓升的办公室同时也是学生的教研室,师生共建共享。“我喜欢跟学生在一起,也喜欢跟他们交流。”张晓升说。对研究生进行“断奶式教育”是张晓升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通常会把研究生看成一个成熟的人,但实际上他们才刚刚开始独立。”心理断奶是研究生的必经阶段,因为“提问的老师也没有标准答案”,独立探索成为该阶段必修的专项技能。要保持随时准备迎难而上的心态,即使结果与预期相悖,也要笑着面对。文丹良是张晓升的首届博士生,他曾在一个适度传感器的研究上卡了好几个月——实验得出的结果与客观规律完全相反。那时他惴惴地拿着实验数据来找张晓升,出乎预料,他没有受到责备,反倒是收到了祝贺和鼓励,“意外的发现反而更加有价值,你遇到了一个解决新问题的机会。”“没有异想,哪有天开!”抱着这样的心态,文丹良想方设法、潜心专研,最后将这个“荒诞”的实验结果变成了一篇一区顶刊论文。随后,文丹良同学快速成长起来,连续两次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发表SCI期刊论文12篇(其中,一作IF>8的一区期刊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3项),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全国评选24人)。

文丹良生活照

在同学们的眼里,张晓升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教师,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引路人: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状况,以学期目标规划为牵引,不要求学生打卡、按照个人的节奏完成工作,可以敞开心扉聊很多心里话……团队“研娱两开花”最为同学们津津乐道。每年组织春游和秋游,青城山、天台山、熊猫基地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集体生日会、新年聚会,写春联比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在拉近师生之间、不同年级学生之间距离的同时,让大家紧张的科研生活得到舒缓,张弛有度才能收放自如。

“把孩子当学生养,把学生当孩子养”,是张晓升一直以来坚持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养孩子不能太骄纵,要学会放手,而养学生要给予足够的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真正成为国之栋梁。

文字:新闻中心 何乔 学生记者团 秦梦圆 邓世涛 张和煦
编辑:微视野工作室 郭子靖
推荐
◇电子科技大学关于应对近期校园疫情的通知
致考研的你,奋斗终不负青春!
◇今天,永不敢忘,永不能忘!
◇如何面对奥密克戎——高校学生亲历者说
最美银杏!不接受反驳!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