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小商品遍布非洲小村镇,却成为“劣质品”代名词……

2017-05-26 黎梦歌 海外情报社

想看最新海外猛料,最快海外商情,就来海外情报社(微信ID:topnews-9)

原创声明

海外情报社原创,转载请务必按照转载须知转载,侵权必究!

资料来源: 纽约时报中文网、雨果网

投稿及建议,请联系 tougao@topnews9.com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转载须知,否则一律举报!


中国小商品的威名远扬,成为了率先走出国门的主力军,把“Made in China”的印象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连向来给人以贫困印象的非洲,也少不了它们的身影。


在今天的非洲,当地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了。从手电筒、鞋袜、布匹、食品,到手机、摩托车、电视机,中国商品已经渗透到非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样的报道和相关图片看得多了,却很少思虑过:没有品牌方在非洲大力营销、推广的中国小商品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非洲的呢?


在这些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中国人的存在,是他们把中国小商品带到了人少却混乱的非洲。



第一

孤注一掷,漂洋过海,来非洲卖小商品


说起出国追寻梦想,人们一般都会提到北美、欧洲或澳大利亚这些发达国家。非洲那些连名字都不太熟悉的小国,从来都不是备选项。


塞内加尔达喀尔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好像从来不在奋斗者的名单上,但它获得签证的便利往往能战胜许多中国人对非洲的疑虑,让他们漂洋过海地来到了那里。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非洲是不文明和危险的代名词,但在这些生活在非洲的中国人看来,事实并不是那么糟糕。



与世界各地热闹非凡的唐人街不同,这里没有佛寺,也没有几家餐馆,白天的大部分时候,这里的人行道上有一种显然懒洋洋的感觉。



狭窄的商店里摆满了镶嵌着大块莱茵石的首饰、成堆的塑料厨具,以及装饰着蝴蝶结的珠光宝气的坤鞋。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几乎没有售价超过5美元的。



一位名叫朱昊明的中国店主,算是一位先驱,17年前,他从河南来这里为中国产品举办贸销会后,一直没有离开。


“我意识到,中国有很多东西,而这里的人们需要东西,所以这是个很好的般配,”他说。


朱昊明开了一家出售假花的商店,无意之中成了达喀尔不断增长的中国社区的核心,这个中国社区已经主导了低成本消费品的批发贸易。


随后,更多的新到者效仿他,通常从为他们在老家认识的批发商打工开始,然后,在攒够了购买他们第一批货物的钱后,尽快自己开店,雇佣当地塞内加尔工人们做店员,卖一些他们回国采购的小商品。



在塞内加尔人眼里,中国批发商的到来即是好事、也是坏事。


中国人进口的低端商品让数不清的小贩有了谋生之道,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中国人的小商品店里打工或是把这些商品贩卖到农村,甚至贩卖到西非其他国家。


但同时,那些曾经去中国购买同样货物的塞内加尔批发商们却被挤出了市场,这令他们颇为不快。


38岁的让·诺埃尔·法耶(Jean Noel Faye)在达喀尔一个破烂不堪的露天市场上销售女鞋,他说,


“没有中国人,我们会没东西可卖,”法耶说,他每卖一双鞋能赚80美分。


第二

生活从来不容易,孤独、竞争、难融入皆是烦恼


虽然远赴非洲,赚一份差价的日子,看起来还是舒适亮眼的,但生活很少有容易的时候。


长时间待在明显落后于中国的非洲小国,赚一份很低的利润,孤独感不断袭来。中国男人们常常独自来这里,即使是已婚夫妇也往往把孩子留在家乡,交给祖父母带养。



没有家人可以朝夕相处,当地朋友也很难交到。当地人和中国人的社区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里。


靠出售假花立业的先驱批发商朱昊明说,他来塞内加尔的这么多年里,只知道两次中国人与当地人通婚的事情。在“蓝天碧海”这家中国饭馆里,也很少看到塞内加尔顾客。


而在中国人开的商店里打工的当地人则抱怨和中国人之间存在着的巨大文化差距。“我们与中国人真的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一位店员说,他强调双方缺少一种共同语言。“他们来塞内加尔的唯一原因是为了赚钱。”



除了心理上的煎熬和文化上的不适应,就连作为唯一目的的赚钱,对他们来说,也满是烦恼。


随着生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出现,但市场还是那么多,地广人稀、只有1400万人口的这个国家拥有太少客户。更别提,每年一次回国采购时他们发现,商品的价格也越来越高。


34岁的王旭(音)与弟弟一起销售色彩鲜艳的手镯,他把销售低迷的原因归于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更糟糕的是,塞内加尔人能花的钱越来越少,”他说。


雪上加霜的是,还要时不时应对商品被盗这样的突发事件,以及当地警方的漠不关心、只能咽下被盗苦果的无奈。



选择在偏远非洲经商的这种两面性,或许用一位中国商人的这句话来归纳再好不过了:


“其实,混乱的地方对经商也可能有好处,因为那会让竞争对手的数量减少,”他说。“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


第三

中国商品甩不掉的“山寨”“伪劣”名头


虽然这些中国人远赴非洲过着一份吃苦赚薄利的日子,将中国小商品带到了更远的地方,辛劳可嘉,但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在非洲人民心里将中国制造和“山寨”“伪劣”贴在了一起。


在坦桑尼亚,当地人习惯把劣质商品称为“kichina”,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就是“中国的东西”。东西质量差,坏了或者破了,人们就会说:“哦,这是kichina”。


这个词不仅限于用于中国产品,非洲人用这个词来形容所有质量差的东西,不管是不是来自中国。所以很明显在非洲人眼里,中国商品的名声差。


中国商品几乎垄断了最低价商品市场,在这里你能找到各种仿冒品,比如奢侈品假货到盗版DVD。从农民身上穿的二手衣服,到肥皂卫生纸,甚至摩托车、发电机这些东西,中国产品占据了大半江山。到当地市场走一圈,十件商品里有八件来自中国。



供应商和制造商没理由精心发展这些偏远的非洲市场,所有在非洲售卖的商品都是这些赚差价的中国人从国内低价商品市场淘来的。


并且,当地人收入有限,更喜欢这种便宜货。


虽然当地人知道他们买的便宜东西很容易坏,但是由于收入和选择有限,他们仍然会继续购买这些商品。有限的收入进而巩固了廉价中国商品的市场地位,可以说是一个恶性循环。.


就这样,“山寨”“伪劣”和中国,越贴越紧。


事实上,只要当地人对便宜商品有需求,即使中国往高端制造链发展,还是会有其他国家出现,为这些偏远地区提供便宜低价的商品。


除非非洲消费者购买能力提高,否则廉价商品都将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不管是不是中国制造。他们与kichina之间的“爱恨纠葛”必将继续。


只是,是否还会有中国人继续这条倒卖kichina之路,心甘情愿地占据低端市场,让“山寨”“伪劣”和中国挂钩,就是一个我们自己需要做出的选择了。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转载须知,否则一律举报!


长按二维码打赏


如果您身处海外,对海外所见所闻感触良多,不吐不快;

如果您眼观世界新闻,对国际局势、经济形势颇有见解;

同时,您又希望遇见更多知音,或是赚取一份稿酬,

海外情报社诚邀您投稿海外相关内容的文章,分享您的真知灼见

投稿至

邮箱tougao@topnews9.com

或备注【投稿】添加微信号(ID:haiwaiqingbaoshe)并发送word文档


  福利|红糖|蜂巢蜜|灭蚊灯|疏水T恤 | 毛巾 |  

 背包 | 榨汁机|打火机 | 懒人沙发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