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香港,一座遇到天花板的城市

2017-11-03 周老板 海外情报社


来源: 通货朋仗(ID:zt734922044)

前几天看电影《追龙》,看了两遍,觉得很好。看完之后又搜集了一些素材,研究了一下香港,觉得很有必要引申一下,说一说城市的发展。


追龙讲的是,1974年前后的香港,(避免剧透,此处省去2000字)




1)香港,香港


香港在6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制造业,那时候的香港,工厂遍地。现在我们去商店里买一双外国牌子的跑步鞋,上边会写着made in China,而在六七十年代,走进任何一家亚洲的商店,上面的皮鞋上八成以上概率写的是made in Hong Kong


当年在筲箕湾创办的塑胶厂的那个年轻人,后来大名鼎鼎,他的名字叫李嘉诚。


正是依靠强大的制造业,让香港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快速摆脱了贫穷。

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一环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大力推动制造业迅速从起步阶段步入繁荣。


那就是腐败


腐败就像催化剂一样,能极大地降低各个环节的交易费用。而“正规僵化”的制度往往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到了70年代,香港的制造业已经非常繁荣,但与此同时,腐败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


“有限腐败”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催化剂,而“过度腐败”则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


于是在1974年,改变香港命运的一个部门诞生了。它就是廉政公署。

经常看港片的朋友想必非常熟悉。





“过度腐败”的本质其实就是滋生了利益集团,当整个社会想要改革升级的时候,这些利益集团会形成强大的阻力。


而反贪就是打破利益集团的过程。香港反贪过程中,阻力重重。


颇有意思的是,在查到警察局时,几千名警察居然会抗议游行。


可以想见当年的香港贪腐问题有多么严重。


当时的立法局站出来帮助廉政公署解围,宣布除了个别大老虎,其余既往不咎。这种做法非常明智,明明密密麻麻结成的利益集团,很快就被这条政策打破了。很多小贪小腐的公务人员由于利益瓜葛并不是特别深,所以会很快脱离原有的利益集团,站在反贪的一方。这不难理解。


经过多年的努力,香港的清廉指数直线上升。打破障碍,如获新生。香港的经济又迎来了大发展。


到了八十年代,香港变得繁荣富强。制造业和金融业蒸蒸日上。经济的繁荣所带来的是娱乐产业的大发展,香港的流行音乐和电影渗透进大陆,成了当年大陆年轻人的灵魂寄托。


也正是通过这些东西,大陆人对香港有了更多的了解。


80年代的香港(城市森林)


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们可以看成是香港从屌丝到逆袭的过程。短短三十年,一代人的时间。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已经步入了发达阶段,高高在上,指点江山。大批的大陆年轻人以去香港留学为荣。


但是,我们想要重点强调的是,从80年代到现在也不过短短的三十几年。

也就是说,香港的繁荣阶段仅仅持续了三十多年。



2)香港的房价


由于经济发展迅速,香港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住房需求急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房价越来越高。


不管香港在当时推出了何种政策,我们只看一下结果。



香港的房价一路飙升,到1997年达到峰值,然后楼市泡沫破裂。


不断升高的房价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年轻人买房无望。买不上房子的年轻人跟有房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即使是有房的人,等到下一辈要买房时,也基本无望。跟今天的很多老北京人的境遇差不多。有房不敢卖,买房买不起。三代人挤在狭窄拥挤的老房子里。


在房产中真正得益的是那些投资房产的人,随着香港的楼价不断上涨,他们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1997年是香港楼市的分水岭。经历了长期的上涨之后,香港楼市崩盘。由于这篇我们的重点不讲楼市,楼市崩盘的原因我们不展开,大家可以参考之前的这篇文章渐进的欲望



3)年轻人再也看不到希望


即使是经历了房价的暴跌,真正买不起房的人依然买不起。这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不过,我们想说的是,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高房价毁不掉年轻人的梦想


香港从贫穷起步,到制造业起家,从劳动密集转到资本密集,每一手牌都打得恰在好处,顺理成章。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的黄金时代,繁荣富强。


那些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打拼的人,有足够的资本给年轻人讲他们成功的故事,回忆当年如何吃苦,如何从点滴做起,如何努力。不过,可惜的是这些人都老了。


他们依然是香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掌握着大量的关键资源。他们曾是香港的奠基者。全香港人都应该感谢他们。


不出意外的话,这批人从二十多岁开始奋斗,到八九十年代普遍五六十岁的年龄。再往后还有二三十年……


二三十年的时间,足以断掉一代人的路。


也正是从那时起


香港的年轻人再也看不到希望



20年间大学生起薪中位数


精英学生的起薪数据


20多年的时间,香港的大学生工资不增反降。


职业选择变得越来越少,在香港,最热门的专业是金融和法律,但门槛非常高。如果你学一门建筑工程专业,对不起,香港已经没有地方开发了。



4)产业进阶的失败


在过去的文章里我们强调过,社会的发展是一条不断上升的线。这条线只能往高处走而不能转向。


我经常拿来开玩笑的一个例子就是,人一旦学会了骑自行车,就再也不会不会骑自行车了。


这是一条不归路。当社会整体达到了一定高度,其实就是消灭了那个高度之下的欲望。


当社会整体贫穷的时候,逢年过节吃肉是极大的享受,每年工资涨20块是极大的享受,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会非常好。为什么?因为有希望。


当社会整体富裕的时候,每天开车上下班,挤地铁上下班,每个月工资一万五,除去吃饭住宿娱乐等消费,每月固定存款3000元。



不开心,不快乐。


明年想要升职加薪没可能,换辆车就要省吃俭用一年半。虽然身处伟大的时代,但总是觉得没有希望,生活除了忙碌就是痛苦,不开心。


时代的贫穷与富裕是两种不同的状态。贫穷往往意味着很大的潜力没有释放,会有持续不断的上升空间,而富裕则意味着站在一定高度上,再往上爬却很难。


贫穷意味着人的各种欲望都没有得到满足,每一种微小的改变都会获得极大的快感。


而富裕则意味着社会整体进入了低欲望时代。边际上的快乐越来越少。


(插个话,最近网上一直捧吹的中国安全程度,这背后有安保的因素,但实际上安保的作用非常小。中国安全是因为社会进入了低欲望时代,大家都乖乖哒,没有人想犯罪。)


为了能保证持续的活力,则需要人不断地进步,需要社会不断地发展。

最危险的情况就是遇到了天花板。


社会的发展,依靠的是产业的升级、新兴产业的出现等等。这些又可统称为技术进步。


比如说,过去我们开一家小作坊,做糕点。雇两个童工,挑水、和面、配料等等。产业的升级意味着小作坊要被淘汰掉,童工要去做管理者,老板只要买一台机器就行了。然后是机器1.0进化到2.0再进化到3.0


这是产业升级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变化。比如说,老板会越来越有钱,资源越来越多,而底层劳动者向上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只能认命。


这期间还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技术的天花板。突然有一天,现有的技术到了顶。机器再也不能改进升级了。


当技术遇到天花板之后,所有人都失去了机会。


香港是典型的遇到天花板的社会。



有钱人的天堂,年轻人的地狱。


这种状态如果不能打破,那香港只能维持,一直到衰亡老去等待下一次新生。


在之前我们提到,香港真正的黄金时代从80年代开始,持续到今天也不过三十多年,现在的香港社会稳定性虽然说得过去,但远不如从前。


技术的天花板与时代有一定关联。比如说,过去农业社会,大家都牵着牛种地,拖拉机耕田想都不敢想。


但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身处一个大时代,互联网蓬勃发展,可惜香港不肯改变,遗憾的错失了留给年轻人的大好机会。


这种不肯改变,是香港自身制度的问题。



5)制度进阶的失败


香港从传统的制造业起家,逐渐转变为金融中心,金融业与服务业在香港的经济结构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制造业的比重会相应下降很多。


这是正常的产业进阶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合理的制度,完成这种产业进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八九十年代,香港的黄金时代。香港人站在财富累积起来的城市之上。


可是,接下来怎么办呢?年轻人的专业选择剩下了金融、法律等,门槛高,只有少数人能进入。所以,我们可以称香港的黄金时代是四五十岁那批人的黄金时代。


年轻人没有机会。


香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年轻人看到希望。


其实我们可以扯出很多理由来作为借口,婆婆妈妈讲一讲香港的困难。


比如说,一旦房价下跌就会触及房产持有者的利益;香港人口基数少,不利于发展互联网;租房成本太高,不适合年轻人创业;等等等等。所有这些理由都不能解释香港为什么没有进一步完成产业进阶。


九十年代,大陆的互联网产业开始萌芽。


那时候的香港有比大陆有更好的办公室,更多的资本。他们本来更有机会将互联网做成和金融、房地产一样赚钱的行业。但是香港人放弃了。


为什么?

因为他们有比互联网更赚钱的行业。

房地产更赚钱我为什么要搞互联网呢?

金融更赚钱我为什么要生产芯片呢?

房地产和金融更赚钱我为什么卖中药呢?


原有行业里,早就形成了顽固的利益集团,新兴的行业找不到入口。


这种大背景之下,年轻人已经没有任何话语权,没有人肯为年轻人创造出机会。


那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本是什么呢?


是政府,是软弱的执政者。


因为他们没有魄力打破利益集团,没有能力去保存年轻人的希望。

改革不论在何时何地,注定是脏活累活,一定会触及到利益集团。

既然没有人站出来改变现有的利益格局,那香港的年轻人只能成为没有希望的一代,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利益集团的瓦解。

不过历史的车轮往往是走过路过然后错过,丢掉的机会再也不回头。



6)城市的尽头


当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城市就看到了尽头。

我们拿 城市生命体 的理论来理解一下香港。

年轻时候的香港就是一个穷屌丝,不过意气风发,勤劳勇敢,通过努力拿到了第一桶金。随后又赶上了波澜壮阔的时代,金融房地产等暴力行业直接让香港坐上了财富的宝座。随后香港便丢掉了斗志,安逸的环境里失去了奋斗的土壤。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香港虽然有钱但只是配得上土豪的称呼。


因为香港没有文化。


它的骨子里还是一个暴发户形象。


由于没有“文化修养”的约束,这导致了香港的自我控制力极差,既然安逸,则目光变浅。


从起初(1950算起)到如今,只有60多年的时间。


不出意外,香港已经走到了尽头,接下来将是痛苦的自生自灭过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