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宜家对蹭睡族的宽容换来餐厅进账12亿,培养的消费者却被电商疯狂收割

2017-10-31 拾壹 财经网


宜家的门店在中国火爆异常,周末逛一趟宜家能挤掉半条命。


在家居体验区总是能看到瘫倒在沙发上和床上的顾客,以及追逐打闹的孩子们,逛完找张舒服的床睡一觉,已经成为宜家的一种特殊景观。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冷气充足的家居体验区总是人满为患。媒体和网友把这部分人称为“蹭睡族”。


蹭睡现象难以杜绝


在公共购物场所睡觉,将商场体验区当做自己家一样随意,这的确会给其它顾客造成困扰,“蹭”的背后往往是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这使得很多人指摘他们缺乏公德心。

                           


之前有人在网络直播“随机叫醒在宜家蹭睡的人”的视频,短短时间就收获了大量点赞,这背后是一种对失序者惩罚后的快感。


外媒更是对这种现象大加调侃,认为蹭睡的人们将宜家当成了主题乐园。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网站曾播出的《醒醒,打瞌睡的宜家顾客!》报道称,北京的宜家门店将会推出新规,禁止人们在展示家具上睡觉。对于蹭睡现象,宜家倒是表现得非常容忍,宜家中国的一位发言人澄清,他们欢迎顾客来店里试睡,也不会出新规禁止顾客在店里睡觉。

 

宜家的容忍得到了回报:年进账12亿


宜家对中国消费者的容忍也得到了回报。宜家发布的2016财年财报显示,宜家全球商场共接待顾客7.83亿人;在中国的全年总访客量达8930多万,同比增长20%,这意味着宜家中国每分钟的客流量就能达到339位。


宜家餐厅在中国消费者中间非常受欢迎。财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宜家餐厅的收入约占整个集团总收入的5%。但是在中国,这个比例几乎提高一倍以上。以2015年为例,宜家在华总营收为105亿元人民币,而餐厅收入超过10亿元;2016年在华营收125亿元以上,而餐厅收入据估计超过12亿元。


与其他国家的宜家门店相比,中国的顾客停留时间更长,目前中国的宜家门店离市中心的距离都比较远,因此如果能在宜家解决午餐的话,顾客可能会愿意逛得更久。而这些在家居展示区“蹭睡”的顾客们,可能会在小憩后再逛一圈,或者去餐厅再买个甜筒。


宜家餐厅异常火爆


宜家餐厅当初在国外的门店设立,主要是为了吸引顾客驱车前来,增加顾客的消费体验,同时截获客流量,并不是主要的盈利点。但是在中国,宜家餐厅歪打正着成为了主要营收部门。


宜家餐厅特色食物


但是这也反映了宜家中国极度依靠线下门店的发展模式,不管是家居用品,还是餐食,宜家目前都没有找到线下门店以外的渠道。


“宜家模式”的焦虑


从财报数据来看,宜家尽管保持业绩上涨,但增速下降、线下门店扩张困难、线上渠道建设缓慢的问题还是透露出了它的力不从心。


8月份,宜家公布了2017财年(数据统计时间为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10日)在中国的销售情况。在过去的一个财年里,宜家中国销售额约为1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尽管仍然保持着2位数的高速增长,但与2016财年相比有所放缓。2016财年,宜家在中国的销售额是117亿元,增速为19.4%。


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是宜家高度依赖的对象,但 2017 财年它在这个市场的销售额、商场访客数量、官网访问量、会员数量的增幅相比上一个财年分别下降了 4.9%、9 %、10 % 和 9%。


宜家培养的消费者正在被其它品牌收割


宜家需要通过渠道扩张去主动寻找更多的消费者,仅仅依靠线下门店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它的野心。新设立的“零售增长主管”,多少都反映了宜家的压力:必须拓展新的销售渠道,找到更多的消费者。


宜家两年半前就提出要“从一家只有门店生意的公司变成一家多渠道的零售商”,“多渠道零售”自此也成为宜家高管或者发言人在各种公开场合频频提及的词汇。但宜家线上渠道的拓展进程很慢,原本预期的时间轴一再延后,很多想法仍只限于“计划”和“准备”。


而与此同时,宜家在线上的对手已经越来越多,即使此时加入线上销售的拼杀,宜家也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2015 年底《好奇心日报》针对中国家具市场的一次观察中,发现那些讲究性价比的“基本款”家具,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已经卖得不错。而很多追求设计和质量的家具品牌抢夺的正是原本属于宜家的顾客,宜家帮他们完成了消费者教育和审美,而他们则利用宜家还未进入的互联网平台,去做一些附加值更高的生意。


去年双十一,天猫平台上有超过 30 个家居类品牌销售额破亿元。一些品牌的销售额甚至突破4亿、5亿,这是宜家中国几乎近半个月的销售额。巨额数字意味着,宜家因缺乏线上渠道而无法触及的消费者人数和消费能力难以估量,在线上渠道的裹足不前,已经使得宜家错过了巨大的商机。


线下门店扩张也越来越难


宜家自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投入最大比重资源的一直是线下门店。开设一家线下门店的成本并不低,这也是宜家中国12年才开始盈利的主要原因。在 2014 年财报发布会上,宜家就宣布了新门店的部署:将从 2015 年起每年增加 2 到 3 家门店,且计划已经排到了 2025 年。


如果是在宜家刚开始加速扩张的 2010 年,宜家想要继续依重门店可能困难不大。二三线城市的地方政府欢迎它;如果想要在大城市设新店,还可以依靠购物中心的帮助。


但目前在北上广一线城市,仅仅靠宜家家居的力量和吸引力去找合适的地块,已经越来越难。因为业态饱和、地价飙升等原因,连购物中心拿地也变得不再容易。


而老门店的增长空间也开始出现天花板,根据财报,在全球增速放缓的同时,宜家收益中的一半都来自新店。


在中国市场,尽管销售额和客流量一直在增长,但宜家并没从中国消费者身上赚到更多的钱,平均客单价仍然和前两年一样维持在 140 元左右的水平。这说明顾客享受宜家的家居体验,并愿意为宜家的食物买单,但并不会出手买下一张床或者沙发,尽管躺上去很舒服。


PUP 模式在中国难当重任


PUP 被认为是宜家从商场向电商过渡的折中方案。简单说就是顾客在线上下单成功后,去线下的提货中心自己拿货。过去一年,宜家在全球开了 19 家订货提货中心,它的面积更小、品类更少,可以通过入驻购物中心拿到租金折扣,而且不需要像商场那样买地自建,因此开店成本更小、速度也更快。


但 PUP 在中国市场的尴尬之处在于,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家具家居时更习惯的还是一站式的门店消费,或者快速便捷的网购。“线下下单,线下自提或送货上门”的方式既有悖于最为普遍的购物习惯,也显得过于繁琐。毕竟你指望顾客下单之后自己去门店拿货,还是不如直接去门店购买,线上操作就显得很鸡肋。


PUP模式难以为继的背后,暴露出的是宜家物流体系的不完善,这也是线上渠道拓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温州宜家PUP门店


来自北欧的宜家进入中国市场后,培养了国人新的生活方式,简约风格极大冲击了中国家庭的审美观念,也引得一大波品牌争相模仿。但是在宜家定义了新的家居概念之后,它却没有赶上互联网的快车,实现业绩的爆发性增长,反倒为他人作嫁衣裳。



宜家的焦虑是显而易见的,线下扩张步履维艰,线上渠道遥遥无期,眼看着又一轮双十一来了,但它还是赶不上电商这趟快车。


财经网(ID:caijingwangwx)出品,转载请联系授权。


(参考资料来源:好奇心日报,北京商报,每日经济新闻,蓝鲸TMT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