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电击、殴打、关禁闭…从杨永信到豫章书院,家长们才是施暴者的"帮凶"?

2017-11-05 拾壹 财经网

近日,《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杨永信?》一文在网络引发关注,暴力“戒除网瘾”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根据文章介绍,江西豫章书院通过严格的体罚、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帮助问题少年戒除网瘾“。


学校宿舍的二楼阳台被铁网封死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体罚手段的暴力程度堪比杨永信的戒网瘾中心,被送来这里“改造”的多是未满18岁的青少年,这些孩子们在父母和老师眼里大多属于“孺子不可教”的类型,多数父母把“戒网瘾学校”当成孩子们的最后救赎。


豫章书院:披着“修身”外衣的“地狱”


根据媒体对亲历者的采访,豫章书院收费并不便宜,半年3万,远远高于国内其他民办学校收费标准。但学校的条件设施却是出奇地简陋,一位曾在这里就读过的学生发帖,将在这里的经历描述为“地狱”般的生活:

“关小黑屋的时候,在一个不足十平方米、脏得要死的小黑屋里。


每天一个鸡蛋和一碗浆糊般的食物,隔三天塞进来一桶水。


学校的伙食非常差劲,紫菜汤里面都能盛出来烂抹布,鸡蛋炒西红柿没几个鸡蛋,里面还都是些蛋壳,除了这个还有一种菜:红辣椒炒青辣椒。用红辣椒炒青辣椒,别的什么都不放…美其名曰: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位学生的说法也得到了其他人的印证,被称为“烦闷室”的小黑屋是每个学员进入豫章书院的“必修课程”,表现好的关7天,不听话的学员,关的时间更久。


关禁闭的“小黑屋”  图片来源:新京报


离开小黑屋,他们的“修身学习”才真正开始:早晨五点半开始,先拜孔子、进行“晨仪”,再开始一天的学习。晚上要考德,点评大家的表现,犯错者必须接受惩罚,小错挨戒尺,大错挨龙鞭。在这里,谈恋爱、男女交流、打架、闹自杀、抽烟等属于大错,会挨龙鞭,龙鞭的材质是近似于钢筋材质的棍子。


一名学生被龙鞭抽打后的伤痕   图片来源:新京报 (受访者提供)


豫章书院全称是豫章书院修身学校,对外宣传是以国学文化精髓感化“问题少年”,让孩子能够彻底“戒掉恶习”,重新“走上正轨”的学校,而在学生眼里,这里便是“地狱”的模样。


豫章书院负责人吴军豹称,他们不是戒网瘾学校,而是合法批设的工读学校。但是根据新京报的报道,豫章书院存在涉嫌违反工读学校招生、教学要求的行为,事实上,该校本身就是脱胎于一家戒网瘾的特训学校——龙悔学校,豫章书院修身学校的管理层均来自此校。


“龙悔,龙来了也后悔,”这是很多学员在私下里流传的说法。

 

“虐待”式的暴力惩戒教学

豫章书院疯狂的虐待式教学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曾经被曝光的“网瘾治疗专家”杨永信,号称其发明的电击治疗“网瘾”功效显著,不论之前多么不听话的孩子,只要在这里都能脱胎换骨,改过自新,于是众多家长趋之若鹜,争相把孩子送到临沂市网瘾戒治中心,接受电击治疗。


面对外界的好奇,杨永信毫不讳言主要是因为他使用了“电休克治疗仪”,也就是通过往孩子的太阳穴里通电来“治疗孩子”。


“电到你求饶,电到你屈服,电到你认同我,最后成为我的一部分。”如此激进的手段经媒体曝光后,引起舆论哗然。


电击疗法 图片来源:央视截图


其实,类似于杨永信、豫章书院的“戒网瘾机构”暴力惩戒并非个例。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这种变态手段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心里阴影,更可怕的是,致残、致死的案例不胜枚举。


2007年,重庆发生“网瘾”少年不堪教官虐打,多次自杀跳楼自残事件。


2008年,广东一训练营教官对戒网少年实行殴打、禁止喝水等惩罚方式,造成少年肾衰竭。


2009年,广西一名15岁少年被送入“南宁起航训练营”戒治网瘾,被4名教官殴打体罚致死。


2011年,广州少年小俊因没有听话进入“网戒中心活动室”,遭暴力对待致胳膊骨折。


2014年,河南两少女在“戒网瘾”学校只因如厕未打报告,被强制加训3个多小时,结果导致一死一伤。


2014年,14岁“网瘾”少年因偷吃饼干,双手被教官吊在单杠上,导致8个指头关节处皮肤缺血性深度坏死。


2017年8月3日,18岁阜阳一男孩送至合肥正能学校白山镇教学点(非法办学点)“戒网瘾”,男孩进入该教学点后被关禁闭房,双手被铐,结果却在48小时后死亡。


然而,这么多的前车之鉴依然没有断了家长们送孩子戒除网瘾的念头,也没有断了这一门隐藏在地下的灰色生意。


家长是“网瘾治疗学校”的同谋?


根据当事人的说法,豫章书院的很多学员都是被父母以旅游为名骗进去的,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就被送进所谓的“戒网瘾”学校,接受这种强制矫正。


在对治疗机构没有充分聊了解之前,仅凭网络上道听途说的信息和所谓的考察就将自己的孩子交付他人之手,家长们的这种逻辑更让人气愤和不解。


首先,是否误判了孩子的状况?


多数家长之所以出此下策,主要是觉得孩子沉迷网络、耽误学习,迫切希望通过强效手段使孩子迅速回到正轨。但所谓的“网瘾”本就不是严谨的医学诊断,简言之,医学上没有办法判定网瘾是一种病,这种情况下轻率让孩子接受治疗,可能会适得其反。


作为家长,更应该反思是否和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行为偏激本就是正常表现,如果沟通无效,也应该求助于老师、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而不是冒险去尝试一些“野路子”。


面对“问题少年”,家长应该积极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至少应该保持足够的教育耐心,而不是不负责任地将他们一把推出去。


其次,家长是否了解这些机构的真实情况?


即使孩子的情况真的已经严重到需要介入治疗手段,那么家长也应该选择专业的机构。杨永信治疗中心号称40分钟让一个人彻底改头换面的说法夸张至极,然而引得众多家长膜拜,这的确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所谓的治疗中心设备是否齐全,治疗手段和原理是什么,是否具备专业的治疗资质,这些都是可以考察的,至少你得知道你的孩子在这里将会面临什么。


以豫章书院为例,进入这里学习不用经过任何考试,也不必走任何程序,提交相关资料,只要交钱就能上。而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正和接受教育,应当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家长们明知道孩子在这里会受罪,但还是愿意花费高额费用将孩子送来接受所谓治疗。在红星新闻的报道中,家长冷某将儿子王某送至豫章书院之后,遭受了体罚等惩戒,在王某向母亲哭诉自己的遭遇之后,执意不肯将孩子接回,最终王某绝望之下喝洗衣液自杀。尽管王某生命无碍,但是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以及母子之间的感情隔阂却难以消除。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早就规定,即使是工读学校,也不得体罚、虐待和歧视学生,然而杨永信之流依然有大批拥趸。


目前媒体曝光后,豫章书院已经申请停办,但有关部门暂时还没有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而去年曝光的杨永信尽管被舆论追缴,但也没有承担其他刑事责任。如何能有效地规范化管理此类机构,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安全,是相关部门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院停案消”难以平息舆论,而类似的机构、学校会继续存在,这种暴力的治疗方式也有可能继续被推崇。

 

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家长不再成为“施暴者”的同谋,失去教育耐心的家长们,如何才能正确面对和引导叛逆期的青少年?错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怎样才能关照到“问题少年”的身心健康?如果家长和学校扮演不好他们的角色,那么豫章书院就不会是个例。

 

财经网(ID:caijingwangwx)出品,转载请联系授权。


参考资料:新京报、澎湃新闻、红星新闻、北方网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