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美团打车PK滴滴外卖?!独角兽榜上的老二和老三正面杠上了!

2017-12-21 拾壹 财经网


距离美团点评年初在南京上线“美团点评打车”功能已经过去了10个月,就在市场和用户快遗忘这件事的时候,美团点评又有了大动作。



据《财经》独家报道,在南京测试了十个月的美团打车即将开始扩张,内部已经拟定了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温州和厦门七座城市。这意味着美团点评正式向滴滴宣战,企图撼动目前滴滴一家独大的网约车格局。


滴滴在国内市场并不缺乏对手,但是易到被滴滴后来者赶超,Uber中国最终被滴滴“吃掉”。时至今日,国内网约车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此时进军打车业务,美团点评何来底气?


估值300亿美元的美团点评VS500亿美元的滴滴


滴滴出行刚刚确认完成新一轮超4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预计将在明年上市。至此,滴滴的估值超过500亿美元,成为亚洲估值最高创业公司之一。计入最新融资,目前的现金储备达到120亿美元。


在收购了Uber中国之后,一家独大的滴滴为了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分别投资了 ofo、考拉班车等出行领域的企业,同时不断对自己的出行业务完善布局,推出滴滴代驾、自驾租车、小巴等。


同时滴滴开始将其发展眼光投向海外。据悉,新融资将用于滴滴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国际扩张战略。


或许是吸取了 Uber 的教训,滴滴没有直接在全球开展业务,而是通过投资入股海外的打车出行平台以形成自己的全球化布局。从 2015 年开始,滴滴先后入股了美国本土打车软件 Lyft、东南亚的 Grab、巴西打车软件 99和印度的 Ola等。


2015年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成立新美大以来,美团点评的发展日益强势。在今天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的《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中,滴滴出行以超过3000亿人民币估值位列第二,新美大则以超过2000亿人民币估值与小米并列第三。


10月19日,美团点评同样宣布完成新一轮的40亿美元融资,依然由腾讯领投,完成这一轮融资之后,新美大的估值为300亿美元。


王兴一向被外界评价为作风强势的CEO,这点可以从美团点评近来高层人事变动之中略窥一二。


美团点评CEO 王兴


在外界看来,美团似乎总在四处树敌。在合并之前就已经将业务触角伸到了生活中的各个场景,四面八方全是竞争对手:团购对应糯米和大众点评;电影对糯米电影、微影以及淘票票;外卖对应的是饿了么以及口碑外卖;旅行对应携程以及去哪儿。


每一个都是强敌,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美团好战,且善战。


双方为何要插足对方强势领域?


2017年2月,美团点评在南京突然上线打车业务。此后,滴滴采取了一系列优惠、补贴措施,同时进行快捷事业群的组织融合。至此美团点评内部处于潜水状态的打车团队浮出水面。根据《财经》报道,美团点评打车之前在内部的名称是“X项目”,团队成员全部从外卖事业部抽调,负责人李洋也来自外卖事业部。


12月1日,王兴发内部信宣布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出行成为四大事业群之一,团队目前有两百多人。


美团点评要做打车业务,滴滴也有意试水外卖业务,而两家也均“默契”选择南京为首站。2015年底,滴滴投资饿了么,就已经流露出拓展出行以外消费场景的意图。据相关人士透露,滴滴内部存在一个规模为几十人的外卖业务团队,负责人是滴滴的第一个产品经理罗文。


从既有的市场格局来看,无论如何现在都不是进入这两个行业的最佳时机,巨头间的暗自较量究竟为何?


美团点评:吃喝玩乐与出行服务有天然的结合优势


极光大数据的监测结果显示,截至9月最后一周,美团和大众点评应用端的用户安装量分别达到3.02亿和1.1亿,两者去重后的合并用户数接近3.5亿,月活均超1亿,且表现稳定。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半年日活用户数均值均达到千万量级。



不论是从单款应用还是从合并数据看,美团点评都足以跻身“超级应用”行列。而这个超级应用已经渗透到用户生活中的各个场景,涵盖了吃喝玩乐及住宿,只剩出行。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王兴多次在各个场合提出了互联网下半场的概念:互联网上半场拼的是用户红利,追求用户规模快速增长,以广度为代表;而下半场不光是要增加用户的广度,还要加大用户的深度。


因此在下半场进驻出行市场,形成完整的O2O闭环,这对于善战的美团来说完全是意料中的打法。


另一方面,美团点评这两年一直面临上市压力、盈利困境以及融资乏力的问题,都急需要稳定的造血途径来平息质疑,至少要有一些动作来吸引资本市场的目光。此前暗戳戳推出支付产品与腾讯“抢生意”,这次又推出打车业务,这或许也是美团点评不断拓展业务边界的试水。

 

滴滴:“出行+外卖”,并不是新玩法


2014年百度入股Uber,也是希望可以将Uber与百度旗下的O2O平台打通。

滴滴暗暗筹备自己的外卖业务,应该也不是只为了还击美团,更合理的原因应该是和对手一样,建立以自身用户的消费场景为核心的生态闭环。


 “出行+外卖”发展的模式,Uber在美国早已经这么做了。


Uber已推出UberEATS(餐饮)、UberRush(快递)等业务,在中国它有过类似尝试:去年5月,Uber在杭州等城市推出UberLife(优生活),就是让乘客在车上发现好吃的、好玩的、有趣的城市生活服务;7月推出了“优步(Uber)旅行计划”,为乘客提供旅游相关服务。


从交通切入,在逐步扩展到其他的日常消费场景。虽然Uber中国已经被滴滴吃下,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发展思路是错的。

 

美团点评“搅局”出行市场,胜算几何?


美团打车对抗滴滴出行,优势劣势都有。


不可否认,美团点评此次绝不是贸然出手。自身平台巨大的流量,和此前累积的营销经验都为新产品美团打车提供了基础。


可利用既有流量进行“交叉营销”


简单说,就是利用在已有消费场景的数据和流量运营打车业务。比如说用户预订酒店之后赠送定向打车券;通过美团点评APP在餐厅消费之后赠送免费或者优惠券。“交叉营销”的思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走滴滴“烧钱”的老路。很明显,还没有上市的美团点评,依照滴滴当年的打法对抗滴滴是没有机会的。


滴滴的“傲慢”对美团来说是机会


成为国内网约车市场的老大之后,滴滴的态度似乎并不如之前:一方面为了盈利提高平台抽成,对司机也不再以平等姿态对待,反而流露出滴滴平台不缺司机的傲慢,这让司机们怨声载道;另一方面,对于用户来说,补贴减少的同时体验越来越差,打不到车、司机迟到、无故取消都是家常便饭。


据报道,相对滴滴平台20%左右的抽成,美团打车的司机扣点仅为8%,这也让一大批车辆和司机有了换平台的想法。


政策限制仍是掣肘


美团打车的业务模式和滴滴并无明显不同,这也意味着它同样面临着政策劣势。一年前网约车新政出台,各地陆续制定相关细则,清一色地对网约车的车辆、司机和服务进行了各种限制和要求,提高了网约车的经营门槛,以避免快车与出租车的竞争。


美团打车正在积极申请上海以外其他城市的牌照,但政策的掣肘对于网约车的扩张来说是天然的不利因素。即使是滴滴,也是在不久前才获得广州、郑州等城市的牌照,而当地政府不点头,平台业务的扩张难度可想而知。


不管美团的进入是有意争夺市场份额还是来“搅局”的,可以肯定的是新玩家的入局有利于激活市场,强有力的对手也能促使竞争双方提升企业的战斗力和运营效率。正如当年滴滴和Uber的大战,对用户和司机来说,都是乐见其成的。


但也应该认识到巨头的竞争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打车难的问题。两家是各占山头的竞争关系,车辆数量并不互补。对于刚起步的美团来说,车辆密度肯定难以超越滴滴。


二者明明有更好的共存模式:美团为滴滴提供流量入口,各自获利,何必要亲自下场?短期来看,美团点评绝无胜算,滴滴的行业寡头的地位难以撼动。但从长线的业务布局来看,美团未必没有机会。


引用滴滴程维的一句话: “滴滴今天还远远谈不上是巨头,只是一个发展有点快的五年的创业公司。这一路走来九死一生,到今天也不觉得有所谓的安全,没有企业是安全的,在这么快速变化的时代。”

 

财经网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资料来源:《财经》杂志、中国证券网、极客公园、网易科技、凤凰科技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