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三大洞窟、106件国宝文物!大美敦煌展览空降上海

2018-04-27 财经网


2018年4月28日,跨文化跨时代展览——“丝路敦煌 幸福生存”展览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由漾泱艺术与甘肃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及上海中心主办,策展人跨界艺术家米丘历时三年精心策划,以3大理念(幸福生存、艺术与技术及文化联合国)、4种形式(历史沿革、文物、复制洞窟及多媒体),结合文物实物展示与高科技互动、虚拟现实等形式,揭开敦煌神秘瑰丽的面纱,为观众提供一场震撼的“浸入式”观展体验。


上海陆家嘴经融区,上海中心大厦


此次展览为期10个月,期间将举办50多场相关活动。站在当代的角度重新描绘丝路与敦煌的面貌精神、经济系统、宗教包容、城市建设及跨文化交流等;更围绕当下“一带一路”的议题,对全球的和谐共存与共同繁荣进行探讨和思考。


展览的规模巨大: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考古所、甘肃省简牍馆、兰州市博物馆、灵台县博物馆及清水县博物馆7家博物馆携手呈现呈献106件(套)文物、其中包括10卷经书,合计:一级文物36 件(套)、二级文物 48 件(套)及三级 8 件(套);无疑都是西域最伟大耀眼的证明历史的精品之精品。


作为“丝路敦煌 幸福生存”的展览地点,上海中心拥有632米的高度,是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高楼,它代表现代化、科技生态、文化未来,同时也是垂直文化生态系统的载体,在它之中注入1652年悠久历史的丝路敦煌文化,它们内容和形式构成“丝路敦煌 幸福生存”展览选择文明与未来成为展览主题核心之核心。


展览通过敦煌相关常识、实物展示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反应敦煌的历史沿革历程,探索神秘的敦煌文化。

 

1:1复制洞窟(榆林29窟、莫高窟220、285)


三个复制洞窟,是代表了敦煌早、中、晚期的特色与洞窟建筑壁画和彩塑的价值:榆林窟第 29 窟(西夏),首次以全高清数码复制向外展示,窟中壁画是西夏绘画的审美,还可窥见当时宗教观念的延续;莫高窟第 220 窟(初唐),充满传奇色彩,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代表;莫高窟第 285 窟(西魏),覆斗型顶,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内容丰富。这三个洞窟留下了当时卓著的东、西文化交流状态,东、西文明的思辨。

 

多媒体


以多媒体制作“千手观音”(莫高窟第 003 窟(元代)),及“涅槃卧佛”(高窟第158 窟(盛唐)),是利用异形成像裸眼3D技术将彩塑与壁画和谐统一艺术地令人无法抗拒地烘托出涅槃主题,这两个窟将用声、光展示终极禅意。展场也完整呈现历史沿革。光是说明时间与生死及极乐的表征,异形成像裸眼3D技术是意境的呈现与禅意的传递。


“丝路辉煌 幸福生存”展览文物看点


1、对三角纹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对三角纹彩陶钵


看点:这种表面带有彩色花纹的陶器,是仰韶文化的典型。

 

高7.3厘米,口径16厘米。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此次展出的陶钵是泥质橙黄陶,外壁用黑褐色彩绘。

 

根据人类制造工具和武器所用的原料,人类文化的进化过程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好些阶段。仰韶文化就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

 

2、西汉  木独角兽——正义凛然的东方神兽


木独角兽(西汉)


看点:这种象征着正义的圣兽,常出现在古人的墓中,守护他们的灵魂。

 

西方神话的独角兽,形如白马,额前有旋角,代表着高贵、高傲和纯洁。而你见过东方的独角兽吗?本次展览就将首次展出,东方的独角兽——獬豸(xiè zhì)。它躬着脊背,怒目而视,仿佛要刺破前方所有的雾霭,冲出一片天地来。

 

这种名为獬豸的神兽,能辨是非曲直,可识善恶忠奸,故历来被视为司法正义的标志。秦以后的历代执法者,都要以戴“獬豸冠”为身份的象征。

 

3、秦 铜诏铁权——四海一统的见证


秦-铜诏铁权


看点:这种铜诏铁权象征着一个帝国的开始与权威。

 

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4、东罗马鎏金银盘  北朝——盘中酒神


东罗马鎏金银盘 -北朝


看点:粟特人的银盘,是这个消失族群的见证,也是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的见证。

 

粟特人的银盘, 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古中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5、唐 凤首壶——彩凤含珠,神姿英发


唐-唐三彩凤首壶


看点:凤首壶三彩釉工艺和凤首形象是大唐文化的见证。

 

凤首壶是唐代新出现的风格样式,一般认为是模仿波斯萨珊和粟特的金银器“胡瓶”造型。唐代王昌龄《从军行》有“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的描述。唐代卢纶《送张郎中还蜀歌》也有“垂杨不动雨纷纷,锦帐胡瓶争送君”的诗句。

 

6、元代 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


元代-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


看点:这个元代的通行证记录了一种晦涩难懂的文字,亦是元代辽阔疆域的产物。

 

元朝时期,中国版图空前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先后统一蒙古各部,继而东征西讨,赫赫武功,建立起一个纵贯亚欧大陆的世界性帝国。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7、《米拉日巴事迹》唐卡


元代-《米拉日巴事迹》唐卡


看点:元代唐卡十分少见,所存者十分珍贵。本次展品是甘肃元代唐卡的代表作品。

 

中国学者谢继胜指出,唐卡受中原绘画的影响产生。他在《唐卡的起源》一文中说:“唐卡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并非来自印度,实际上他的发展演变过程从汉唐至宋元的中原汉地卷轴画的形成演变过程相一致,发源于蕃汉交往密切的敦煌,沿着佛教绘画的轨迹,由吐蕃旗幡画演变而成”


8、十六国 鎏金华盖铜佛像


十六国-鎏金华盖铜佛像


看点:华盖鎏金铜佛是泾川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佛教历史证明,全国出土的十六国前凉期间的铜佛像极少,而此造型的佛像在同时期仅此一件,是世界上最早的铜佛像之一。

 

华盖是中国帝王专用的象征性饰物,此华盖鎏金铜佛像亦是佛教中国化的早期符号,也是佛教传入泾川最早的见证。

 

9、唐 彩绘贴金踏牛红陶天王俑


唐-彩绘贴金踏牛红陶天王俑


看点:文献中通常将成对出现的天王俑和镇墓兽合称为“四神”或“四大天王”。

 

唐代墓葬随葬品以大量陶俑为其鲜明特点,原来镇守墓门的武士俑,受佛教文化影响演变为脚踏伏兽或鬼魅的天王俑,镇墓兽往往以人面和兽面配对,头生角肩附翼,形象极尽狰狞怪异,威慑力十分张扬。天王源于佛教护法神,佛教汉化后,唐人便将镇墓武士演变成降魔伏妖、神力无限的天王形象。镇墓兽是古代人们专为死者及其亡魂设置的驱鬼辟邪、使之免遭侵扰的镇墓之物,是保证死者灵魂安宁的保护神。文献中通常将成对出现的天王俑和镇墓兽合称为“四神”或“四大天王”。由于人们赋予其独特的功用,因此在塑造时,造像体量高大,造型威猛,表情狞厉,将其性格尽量外化于形象,透露出慑魂破胆之威风来,加之精工细雕,不惜贴金重彩,更使其放射出至珍至宝的艺术光彩。

 

10、魏晋 驿使图壁画——驿寄梅花


魏晋-驿使图壁画


看点:共1400多座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此次展出的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得以从河西出土的砖画中窥得,驿使策马扬鞭,传送书信的场景。


从绘画技巧看,这些壁画砖并不是罗列堆积事物,而是抓住最本质,最有个性的东西加以表现。所以许多画尽管寥寥数笔,画得很简单,却反映得很深刻,很准确。画工们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画法,画人物时多采用多种画法混合使用的技法。不同的部分采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如轻重、明暗、远近等。


11、唐 大云寺舍利铜函金棺银椁


大云寺舍利铜函金棺银椁-(唐)


看点:唐大云寺舍利铜函金棺银椁,佛教葬具。此葬具精巧华丽,光艳夺目。

 

唐大云寺舍利铜函金棺银椁,佛教葬具。由石函、铜函、银椁、金棺和玻璃瓶组成,层层套置。石函呈覆斗形,顶部刻“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函身刻“延载元年”函铭。铜函形同石函,遍体鎏金,刻忍冬草纹。盖顶镶银莲花和桃形银珠。盖和身之间安有合页及银扣,挂鎏金锏锁鍽。银椁覆瓦式盖,通体刻缠枝忍冬草纹,两侧各安两圆环,底座围栏杆一周。金棺形同银椁,棺盖和棺身四壁用金片、珍珠、绿松石组成大莲花,周围衬饰小莲花和莲叶,金棺内置一玻璃瓶。此葬具精巧华丽,光艳夺目。1964年甘肃泾川出土。


当你面对一件文物的时候,你面对的不仅仅是器物,而是曾经那个时代与之相关的人的一生以及他对他所在时代的态度。

 

每过一阵子,就会有人来拍拍它们的囊匣,叫它们醒醒,看看新一代的人。于是他们从遥远的西北来了,我们看他们眼里的历史,他们看我们眼里的当代。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展览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