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药物开发需要运气垂青
要在现有的药物中筛选出更有效的精神疾患治疗药物,不仅要有一个系统的搜寻网络,包括在线分享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经历和感受,更需要有些许运气成份。来自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大卫·纳特(David Nutt)如是说。
“种豆得瓜”并不新奇
开发新的精神治疗药物,这在心理健康药物研发领域中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难题,许多制药公司因此放弃了这个领域。而循着分子和神经系统的线索,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包括药物开发在内的新的疗法,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还不得不依靠些许运气的成分。
意外的发现不能被嗤之以鼻。两个日本人在使用米诺环素抗感染时,发现患者的精神疾病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提示该药物可能有助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另外,凝血药物华法林可能对治疗精神分裂症也有所帮助:一个美国血液学小组发现该药物能够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状。上述结果可能有多种解释,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去证实,一旦确定机制,或许能打开精神分裂症研究的新大门。
对于抑郁症,探索脑功能的神经学家正在进行相关临床研究。在一组志愿者的临床试验中,发现氯胺酮可以快速改善情绪,证实该药物对于治疗抑郁症确有疗效。包括裸盖菇素(一种致幻性蘑菇生物碱)被发现能够持久改善情绪,并对膝下扣带回(抑郁的重要脑区)产生影响,导致了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决定在2015年对难治性抑郁症进行探索性的试验。
上述的这些偶然发现并不新奇。甚至可以说,目前常用类别的精神科药物都是意外的收获。苯二氮卓类和锂盐的镇静作用是在动物研究中意外发现的,许多抗抑郁和抗精神病药物其疗效也是意外发现的。即使初始疾病没有改善,患者的情绪却得到了改善。首个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在作为镇静剂使用时被发现有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功效。
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很多其他药物得到合成和测试。一般来说,这些药物不仅有效,而且比原始化合物副作用更小。但它们都是基于相同的作用机制,至少在新的分子靶标上,难以推进抗抑郁和抗精神病药物知识的进步。
在线交流获取信息
每天都有数十亿人在服用药物,其中某些药物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作用,至少目前还没有办法去完整地收集这些信息。然而,如果仅仅凭借运气从中去发现一些新药物,我们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机会。
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收集药物副作用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整合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的有效信息。在丹麦和瑞典,已经有现成的关于药物使用和心理健康的数据库,其常用药物被认为是安全的,有基础加快关于抗精神疾病疗效的临床试验。
患者的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可以在线交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经历,或者在线填写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疗效。这些网站每个月有上百万的访者,非常适合做大规模的公众调查问卷。
同时,一个更激进的方法是对娱乐性使用非处方药物进行调查。在数以百万计使用非处方药物的人中,并非都是合法的。实际上,某些所谓的合法兴奋剂与治疗性药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可以改善情绪或减少焦虑,使用者很希望能在线分享他们的这些经历。
当然,来自于公众的药物使用见解并不等同于临床试验,是难以正式发表的。但建立专门的数据库是相对可行的,这有利于保护任何此类发现的知识产权。药物研发企业可以为此承担一些费用,一旦有被评估为新精神病药物的化合物,企业或许会从中获取丰厚的利益。
这项投资是值得的,我们需要研发这些新药物去减轻精神疾病患者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