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荐刊 | “我为什么愿意自费订阅《世界科学》?”
匡定波院士
匡定波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红外及遥感专家,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匡定波先生是中国红外技术应用研究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起,他在红外应用及遥感技术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开拓,曾负责研制了红外搜索跟踪装置、卫星姿态测量用的红外地平仪、气象卫星用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等。从1977年起,上海技术物理所承担了我国第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的主载荷——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的研制,匡先生任该仪器的主任设计师。之后,技术物理所和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长期合作至今,技术物理所为我国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至风云四号)研制了一系列气象卫星用的红外光学遥感器,其性能优良,获得国际同行认可。
2017年9月,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正式交付用户,投入使用。由此,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实现了更新换代,气象卫星研制实现了从“并跑”向“领跑”的跨越。匡先生在风云四号的“超级慧眼”、气象卫星的核心仪器——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和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的研制中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匡先生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自费订阅《世界科学》杂志,而且从未间断,至今将近30年。本刊特约编辑江世亮因为和匡先生相熟,前些年访问他时就听说了匡先生和《世界科学》有缘,当时就想日后找个机会和杂志社年轻编辑一起专门拜访匡先生,听匡先生讲讲他和《世界科学》的渊源,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就有了这一次对匡先生的访问。
是日,我俩按约定时间到了技物所匡先生的办公室,匡先生提前为我们泡了茶,坐定后就看到匡先生房间书橱里分门别类有十几个杂志盒,其中有《世界科学》《科学》《光子学》《红外探测》等杂志的近期到刊。在书橱外的一块空间里有匡先生整理的这些杂志的过刊,其中就有厚厚的一摞《世界科学》,按杂志年份依次排列。匡先生告知,因为这里的办公室空间有限,只能放近几年的过刊,更早一些年份的杂志他是放在另一个办公室的储藏室里,“杂志很占地方,储藏室其实也放不下了,但要处理掉还是有点舍不得。”匡先生说,尽管大多数杂志现在有电子版了,但他还是更喜欢纸质的杂志,“纸质的杂志翻阅起来更方便,还可以随心地贴标签、做笔记。”
匡定波院士留存的近年的《世界科学》杂志
事实上,有些年份匡先生每个月会收到两到三本《世界科学》,有一份是他自己花钱订阅的,另外的是上海院士中心或市科协给院士订阅的。当我们问起既然有赠送的为什么还要自己订阅时,匡先生答曰:“别人能送当然好,但有可能今年送明年就不送了,还是自己订阅的比较稳定,肯定每期都能收到。”寥寥数语透露出匡先生的性格,也凸现了匡先生对本刊的厚爱。说话间,匡先生指着书橱里十几种杂志说,这些杂志大都是主办单位送的,目前他唯一自费订阅的杂志就是《世界科学》了,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订阅《世界科学》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对上述原因多出来的杂志,匡先生会赠送给自己的学生,并向他们推荐这本杂志。他认为,《世界科学》杂志有很多栏目,涉及面较广,包含各个学科,而且不止涉及基础学科,还包括工程技术领域以及最新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等,能够拓宽视野和思路,对自己的专业也有启发和帮助。此外,从科普的角度来看,它比一般通俗的科普杂志要略深奥,但文字又是比较容易接受的,非常适合他这样的在某个专业领域工作但也很希望了解国际上其他学科和技术发展概况的科技人员阅读。匡先生说这正是他看中这本杂志,并愿意自费订阅的原因。
匡先生的专业与空间科学、天文学比较相关,收到杂志后他首先会饶有兴趣地翻阅这些方面的文章,但他也对生命科学、化学、能源、材料等学科领域的进展有了解的兴趣,“每期杂志中总能看到让我感兴趣的文章。”匡先生边说边拿起刚到不久的10月号《世界科学》说,“比如这一期‘智库观察’栏目中的‘社交媒体与青少年精神健康’和‘智能手机社会学’,这两篇文章的角度蛮新颖的,我也会有兴趣看一下。另外这一期中封二‘角膜修复’的图文介绍我也看了。如果要给同一级别的科普杂志评分的话,我想《世界科学》评分应该有95分。”听到这一大大超出我们预期的评分,我们虽然开心,但也知道这里面一定有一点偏爱的成分。我们更会把此理解为是一位《世界科学》的知心朋友、老读者对杂志的厚爱,更多是对杂志更好办下去的期待。
匡定波院士与本刊特约编辑江世亮交谈
借这个难得机会,我们请匡先生给《世界科学》提点改进的建议。匡先生想了想,说:“如今,网上有海量的信息,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很容易让人迷失在这样的海量信息中,希望《世界科学》能够通过严格筛选,过滤掉一些不够深入的、重复的信息,把更多的精华集中起来,挖掘得更深、解释得更清楚。如最近讨论得非常热的引力波,据报道,这次探测到的引力波是两颗中子星并合引起的,与前几次被探测到的来自两个黑洞并合的引力波不同。黑洞并合的特点是电磁辐射不出来,中子星的并合应有电磁辐射伴随,首先是伽马射线暴,报道也称的确探测到了伽马射线暴。找到它的电磁相应体,之后就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其位置。这次在探测到引力波的几乎同时,也探测到了电磁辐射,要知道中子星有1.3亿光年远,1.3亿年前的事件,今天引力波和电磁波被同时探测到,是不是意味着引力波的传输速度和电磁辐射是相同的?为什么?引力波和电磁场一直没有统一起来,好像是两回事,那么传输速度为什么会一样?既然引力波是波,应有相应的波长,那么有没有偏振?这些引起了我的兴趣,希望有这方面的科学家进一步解释。再如,诺贝尔奖是如何评选的,其背后的评价机制是怎样的?这些是我的疑问,也是读者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希望杂志能进一步加强解读,让读者了解到更多新闻里无法知晓的信息。”这是一位著名科学家对《世界科学》杂志的信任和期待,我们会把这种厚爱和期待化为进一步办好杂志的动力。
扩展阅读
《世界科学》杂志是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主办的一份高级科普月刊,刊号CN31-1403/N。杂志自1978年诞生之日起,就很快成为广大科学爱好者和科技工作者喜爱的科学期刊。如今,《世界科学》还是上海市200多位两院院士、近2000名科技启明星和各类学科计划项目担纲者案头的读物。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愿意追随院士的选择,请来订阅《世界科学》杂志(邮发代号:4-263 or 点击下图二维码全年优惠订阅),与科学家一起探秘未知,解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