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经济

实探︱“煤港”变“美港”!

刘丽靓 中国证券报 2024-06-03
天天财经独家,速关注

提到煤港,想必大多数人脑海里都会浮现“漫天是煤尘,环境脏又黑”的场景。

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来到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黄骅港。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这里却是“运煤不见煤,卸煤不起尘,鱼游浅底鸟翔飞”。

记者走进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简称“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翻车机房、露天堆场以及人工湖生态公园——莲园,港区内干净整洁、绿意盎然,一路调研下来,记者的白鞋竟然洁净如初。

“以前的一线工作人员,下班后大家脸上都是一层黑灰,只有牙是白的。”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就算穿白衬衣上班,衣服也不会变黑了。

黄骅港一角。本报记者 刘丽靓 摄


 装卸全过程抑尘


走进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翻车机房,站在机房的看台上,记者看到一列列装载煤炭的列车正有序驶入黄骅港。

车厢被缓缓拉进翻车机房,每四节车厢会依次被环形翻车机牢牢卡住,在20秒内整体翻转约160度,320吨的煤炭全部倾泻而出的同时,在细密水雾包围中被卸入底层漏斗,干雾抑尘系统通过高压将水打成3到10微米的水颗粒,白色的水雾与黑色煤尘交融在一起,迅速抑制翻腾的煤尘,翻车机房内地面整洁干净,几乎看不到煤尘升腾。

该技术正是“本质长效抑尘”中的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本质长效抑尘系统,让生产现场粉尘排放和煤泥、煤污水无组织排放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粉尘抑制率达到98%。


黄骅港拥有四台四翻O型翻车机,年卸车能力达到1亿吨,占黄骅港年卸车总量的近一半。每日,从陕蒙等煤炭主产区出发的150余列重载列车来到黄骅港,而后,随着煤炭装卸设备的翻转腾挪,不到24小时,60余万吨煤炭将全部完成中转,搭载巨型运煤船南下。整个流程实现了智能化、无人化。


“不环保、不生产”


来到露天堆场,记者看到通过洒水降尘,地面干净而整洁,不远处围着高23米、总长10.18公里的防风网系统,覆盖所有露天储煤堆场,实现对堆场外部风场的有效隔离。在生产现场,48个高大的储煤水泥筒仓密集矗立,总储煤量达144万吨,彻底杜绝煤尘污染。


“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储煤筒仓群,这里的煤炭不见光、不着风,高周转率使煤炭不容易出现积热升温,保证了安全和质量。”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三部一位技术员介绍,煤炭的煤种、温度、堆放量等数据,通过智能系统传输至数据中心,实时显示在监测大屏上,可便于调配统筹堆存结构,优化装卸流程,保持生产作业的高效运行。

“我们坚持‘不环保、不生产’的理念,以‘节能降耗’为目标,采取划分区域、突出重点、攻坚难点的管理模式,清洁生产,全力推进绿色港口建设。”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去年,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作业环境呼吸性粉尘浓度控制在1mg/m³以下,各接害点位均值不足国家标准限值的20%,无组织粉尘排放浓度不足国家标准限值的10%。


做活“水文章”


随后,记者来到港区中一个风景秀丽、湖水清澈的小园子——莲园。这里花木环绕、飞鸟翔集、鱼儿戏水,与不远处的煤场形成鲜明对比。


据介绍,黄骅港地处盐碱之地,淡水资源极度匮乏。而生产抑尘、绿化又少不了大量淡水资源。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将生产区域内的建筑垃圾场、空闲空地建设成互联互通的“两湖三湿地”,将雨水、港区停靠货轮里的压舱水和处理后的煤污水全部收集到湖与湿地中,再回收用于生产,每年可回收利用超400万立方,真正做活“水文章”。

“将这些中水充分收集储存,再应用到生产中,可实现生产用水九成的自给自足。”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保障中心一位经理表示。

据介绍,黄骅港常有长江流域船舶来港,而其中的压舱水为优质淡水,一艘5万吨级的船舶大概有1.5万吨压舱水,压舱水直接排海既浪费又破坏海洋环境,利用管道将压舱水应收尽收到储水水系中,仅此一项每年可获取淡水110万立方米至150万立方米。

而生产用水过程中,除尘装置本身会产生一部分含煤污水,这些含煤污水被收集到污水站处理回用,每年可处理205余万立方米。同时沉淀下来的煤泥还可以加工成煤饼出售,每年可增加1000万元收益。

审读:倪铭娅
编辑:焦源源
校对:张   晶
监制:余   喆
签发:费杨生  


推荐阅读


迪王,“杀疯了”!

突发!公司实控人,协助调查!

张坤、葛兰等最新调仓曝光!

苏州,重磅!

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