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盲目的鼓励教育,大多数家长都犯过的致命错误!

2017-12-06 当当童书


中国有句古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理念在21世纪显然已经过时了。如今提倡的是“鼓励教育”,于是无论是已经做父母的人,还是身边有人做父母的,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宝贝,真棒!都能自己吃饭了!”

“宝贝,自己玩的真好!”


家长们总是抓紧一切机会表扬自己的孩子,认为这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然而,中国还有句古话叫“过犹不及”。在2015年《西南》杂志题为《够了!表扬沉重不堪,我们为什么还不停止?》的封面文章中,海迪·史蒂文斯写道:“思考失败是孩子成长的关键,但他们身陷山呼海啸般的恭维。” 近年来,新的研究表明,错误的表扬及泛滥的表扬实际上有损儿童的自尊心。更糟糕的是,不应得的表扬与非特定的表扬还会妨碍韧性与毅力的自然形成。


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容易放弃




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是该领域顶尖的研究者。她完成了一项以五年级学童为对象的研究,结果表明, 错误的表扬实际上会事与愿违。研究者给出的问题需要孩子们努力思索才能回答出来,不过题目相对简单,大多数孩子都能正确回答。随后,研究者表扬一半的学生聪明,表扬另一半学生努力。接下来,孩子们可以自己选择是做难度更高的题目,还是难度与第一套试卷相似、他们已经知道自己会做的题目,也就是说,后一套题目不会让他们学到新东西。



结果,得到努力表扬的学生中,有 90% 跃跃欲试想做更难的题目,而获赞聪明的学生绝大部分坚持做已知会做的试题。科学家认为,“聪明”、“很棒”或者“天才”之类的赞扬实际上会导致孩子避免犯错误,以免破坏“聪明”的形象。


适度表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布朗森在《关键教养报告》中坦承,他感到自己很难减少和修正这种表扬儿子的方式,即便他知道这样的表扬对孩子不好。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父母都希望孩子觉得自己了不起,但是我们必须要平衡表扬与促进发展的需要。在表扬这件事上,“好东西不嫌多”这个古老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太多的表扬会把好事变成坏事。


家长怎样表扬孩子才更有效?


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表扬、什么时候不表扬,知道应采取什么样的表扬方式,又要避免什么样的表扬方式。


如果为一点寻常小事表扬孩子,比如:“哇!太好啦,你今天早晨自己醒了!”那你的表扬就会失去奖励的力量,而沦为背景噪声。既然尝试与否都能得到表扬,那何必还要费心?非特定的表扬如“你太棒了!”之类的也有损孩子的自信心,因为他无从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为什么太棒了?相对于什么?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太棒了”。



怎样才能使表扬成为积极的奖励?为什么表扬有提升自信、韧性与毅力的功效?记住,奖励必须能有助于提高目标行为,否则就不是奖励!实际上,如果目标行为减少了,那么,你所认为的奖励其实就是惩罚。针对“你真聪明”“你真棒”这类形式的表扬的研究表明,即便这些话语是积极的,期待的行为却会减少,如更多的智力操练或者持续的良好行为,所以表扬其实起到了惩罚的作用。也请记住,无论任何形式的奖励,如果给得太频繁,就会失去影响行为的力量。形容这种情形的术语是厌腻,太多的表扬就会产生厌腻的效果。有些孩子才六七岁就已经“屏蔽”爱子心切的父母的表扬了:他们腻烦了表扬。


对孩子的关注与兴趣是最好的表扬




父母的关注和回应是直觉式养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奖励效果。当孩子给你看他最新的手指画时,请克制住想说“你就是下一个毕加索!”的冲动,尤其是如果你看不出来,那不妨问问他画的是什么, 为什么用这些颜色,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等等。一言以蔽之,对他的画表现出真正的兴趣。这就是“表扬互动”,这就是直觉式养育风格。所有人,尤其是孩子,都喜欢别人对自己和自己在做的事情感兴趣、表现出好奇。我们会被这样的人所吸引。


表扬的目的是让孩子增加你所期待的行为,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便是让孩子以积极的方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最终,你希望孩子获得表达自己的自信, 坚持他创造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挫折、挑战和他人的不同看法时,能有韧性。比如有人会说:“我为什么不能说你画的是一头大象?”长远来看,培养孩子自尊的是那些行为和能力,而不是空洞的表扬。



也请记住,孩子在做事时,哪怕做错了,哪怕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你表达出的关注和兴趣本身也是一种表扬。


这种时候其实正是奖励他的恒心和韧性的宝贵机会,表扬孩子投入的努力,鼓励他继续努力,或者建议他换一种方法。你的持续参与会让孩子明白,犯个错误并不是什么世界末日,不至于让你觉得他不那么聪明、不那么“棒”。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表扬的原则:


  1. 过多的表扬对孩子反而不好;

  2. 夸孩子“聪明”不如夸“你真努力”;

  3. 表扬要具体,要有助于孩子提升行为;

  4. 表扬不要太频繁;

  5. 对孩子的关注是最好的表扬方式。


本文摘自湛庐文化出品《直觉养育的力量》。

营销编辑:主任   新媒体编辑:Shaka


扫描识别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拥有《直觉养育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