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伏羲画卦以水克火,古代消防如何持续发展?

2016-08-18 汕头消防 广东消防


  • 火神之说


火神

有人认为民间火神信仰的源头,是初民对大火星(即心宿)的崇拜。在中国最早供奉的火神为祝融、炎帝、回禄。这三位火神在中国历史上被百姓供奉为火神,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文字记载和形成庙宇而被人们世代祭祀的当首推阏伯。



在商丘火神台中,阙伯神像两旁分列有与火有关的四掌火神,其中一名武将就是消防之神。


  • 人们有了火

    由吃生食变为吃熟食

    促使大脑分化,促进社会进步

    同时也带来了火灾


早在八千多年前,伏羲画卦创世,传世的阴阳八卦图,蕴含着阴阳五行,提到以水克火的朴素道理。




在商朝,周文王姬昌演绎伏羲八卦而成《周易》,其中《下经》里面第63卦《既济》提到:

殷商开创了依法治火的先河,“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中有一款刑法条文,“弃灰于公道者 断其手”。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制定的一条消防法律。





西周设立了火官,并颁布了火禁,即防火的规范,其中规定“凡识火,野焚莱, 则有刑法 ”,这是历史上较早的治火政令。周初的火官名为“司爟”或“火师”,每到早春二月,天上的火星行将出现之日,掌管用火的司官便四处游走,高声呼叫“小心火烛”。

从那时起一直到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都有喊火烛的行为,经久不衰。



到了东汉时期,史学家荀悦在《周易》基础上解释延伸,在《申鉴.杂言》一书中明确提出:


即防范于未然的观点



孔子痴迷并解释文王《周易》一书,推其为“五经之首”,这也是《周易》对后世影响极深的原因之一。而《春秋》一书中则详细记录了各国的火灾事故,此后,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及后世,在编写史书时都浓墨厚彩地记录了许多火灾,为后世提供了历史参考。





公元前685年,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恒公,任管仲为相,他把消防工作放在第一位。


公元前524年,郑国执政子产说出遗留后世的名言,“天道远,人道迩”,即火灾来临,积极预防施救才是真正的人道。


公元前468年,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在鲁阳出生,据说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昨早创办军校的人,在楚国准备攻打宋国之时,墨子向弟子传授许多如何用火进行防守和进攻的方法,并运用许多消防措施,后来墨子把这些消防实践、防范和治理火灾的主张写进《墨子》一书中,明确许多消防法令。


史书《左传》记载宋国一场大火,文中叙述了预防和扑救火灾的一整套办法,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最详细最完整的消防文献。


公元前492年,鲁国大夫季恒子在火灾现场下令“救火者  伤人则止  财可为也”,意思是,财物烧毁了是可以再创造出来,人受到伤害就无法弥补。


公元前406年,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法学大家李悝为相,在魏国推行变法革新,史称李悝变法,,并编纂制定了《法经》一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其中收录了十条和消防有关的法典。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向天下发布求贤令,李悝的学生商鞅携《法经》而来,三年后修改《秦律》,主持变法,其中再次提及“弃灰于公道”这条商代消防禁令。


汉代设立都亭,负责治安管理的同时也兼有防火救火的功能。并且汉代城市出现了瞭望火灾的望火楼,内置一只报警大鼓,楼顶悬挂着带状旗帜以作风标之用。

汉代还出现了专业灭火队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消防队。



唐朝颁布中国古代最为完整的消防法典——《永徽律》,同时广泛使用皮袋、溅筒等灭火工具。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人称为“陈抟老祖”的道家宗师出场,临终前密封一笺于宋太宗——“慎火停水”,谨慎用火、防火,积水储水灭火。公元1015年,荣王府大火后,“慎火停水备不时”上升为北宋王朝的消防国策,并要求各级军校广为宣传,北宋所有军校大门张贴:慎火停水。成为中国古代张贴防火宣传标语的源头。


到了宋代消防立法最为详尽,而且依法治火最为严厉。北宋时期对失火负有领导责任的失职官员也予以严惩,或降职,或罢官,这在历朝历代确属意外。

同时组建专门的消防灭火队伍,起名军巡铺,修建四角木楼,也是望火楼。望火楼下还设有官屋数间,驻有潜火官兵100多人,还备有水缸、木桶、梯子、钩爪等灭火工具,望火楼内昼夜有人值班。






南宋仿照北宋东京旧制,在杭州设置专职消防队,称为隅,又称火隅。史家认为南宋的火隅,其形式和性质都与今天的城市消防队有着惊人的相似。






元朝的杭州在每座重要的桥梁上都驻有十个卫兵,每个卫兵都配有木梆一个,铜锣一面,遇火警则敲击木器,发出警报,规定距离内的卫兵就会立刻赶来救火。


在元朝,负责消防的机构叫遮荫哨所,其功能相当于宋代的军巡铺,守卫处理昼夜打更报时,还负责巡逻街市,检查是否有人在宵禁时间之后弄火点灯,一经发现则在该户人家门口画上记号,第二天把户主带到衙门审问如说不出正当理由便会收到惩罚。




清朝著名学者毛奇龄晚年决心探究杭州多火灾的原因,即传与后世的《杭州治火议》,其中强调改善建筑防火条件的同时施行徇火令一整套消防措施,打开了中国古代消防治理的一扇窗户,在今天仍有非凡的启迪意义。

同时清代出现一些救火工具——水缸、救火龙及机桶。救火龙——在两个小的内胆上方是两个活塞,两端通过顶部“龙杆”,由两个人像跷跷板一样压来压去,水便被从澡盆抽到小内胆中,再由小内胆压入大内胆,最终在更大的压力作用下,从细细的“龙嘴”中喷射出去。"机桶"在后期逐渐演变至安装四个轮子,是消防车的前身。



结束语:以水克火、严刑治火、宣传防火......纵观历史,自古以来防火救火的消防理论及手段层出不穷,其理论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夯实的基础。在现代,我们的消防设施和器材有了极大的进步,同时面临的挑战也越艰巨,那么我们的消防安全意识是不是也应该跟上或超越时代的步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