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论语一百”营,其实是在2010年的春节前开始的冬令营。那一年的1月2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60名营员相聚在北京昌平的一处民间小院内,开始为期一个月的读书生活。他们是第一批先行者,还没有人体验过这种连续一个月只读一本书的经历。而他们读书的场地,正是后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读经圣地——白羊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的王潭龙,参与了这次冬令营的前期组织工作,并担任班长,负责除教学外所有事务的支持与协调工作。冬令营结束后,他继续参加筹办第一届“相约论语一百”夏令营,担任筹备小组组长,执委会督导员,负责除外联事务的所有工作的统筹安排。营队期间,当时负责具体工作的组委会成员,是四位年轻人,除王潭龙外,另外三个人的名字也值得被记住——樊华杰、杨子平、赵光才。
这届夏令营结束后,王潭龙在北京创办了学而弘毅教育咨询中心,从事读经教育推广。参与同时,他在在谦读经文化促进会担任理事,负责两期儿童读经冬夏令营,并创办第一期大学生国学力行夏令营。2011年8月,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王潭龙决定放下工作,继而潜心读经一年。2012年9月28日,王潭龙在北京创办泰伯学堂,真正投入到理想的实践之中。回顾参加“论语一百”的经历,王潭龙说:“‘论语一百’为我打开通向‘生命学问’的大门,而现在,已然是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0年的首届“论语一百”中,像王潭龙一样最后投身于读经教育的人有很多,冯文举便是其中之一。冯文举当时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教着一帮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工作了一年,爱好国学的他对体制内的教学工作并不适应。早在2006年上大学时,冯文举就接触到读经。他学的师范专业,倾注所有精力钻研国学,毕业后进入体制学校,虽然也信心坚定实践读经教育,但也遇到很多困惑。2010年,冯文举经人推荐,来到北京参加第一届“论语一百”夏令营,担任辅导员。这一个月的经历让他感触颇深。之前对读经的了解还只是认知上的了解,而这次对读经教育一个月的亲身体验比过去几年的了解还要多。读经的方法,第一次让他感觉到《论语》跟自己的生命有种关系,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学国学只是满足自己对知识、学问的好奇心,或者向别人炫耀自己比较懂国学,那只是一种“为人之学”,实际上对自己的生命影响不是很大。
“论语一百”夏令营之后,冯文举下定了决心,选择留在北京,继续去探索读经教育。他在北京当私塾老师,先后去了北京的三家私塾,总共当了一年半的儿童读经老师。2012年春节后,他加入了北京读经推广中心,进驻白羊沟,担任首届一年期师范班班主任,后来又连续担任了第二届、第三届班主任,总共在白羊沟待了近三年时间。这期间,他又多次参与了冬夏令营的工作,积累了“论语一百”活动丰富的经验。2015年初,他返回家乡河南,在郑州创办了道中书院,分为成人部和儿童部,但不久就感觉到,因为自己对儿童班的用心不够而导致的问题让自己心力交瘁。7月,他应邀到上海担任“论语一百”上海营的执行营长。回到熟悉的“论语一百”,他如鱼得水,他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专长在于成人读经培训。这次经历让他改变了办学的方向,回到河南后集中精力做成人读经培训,并开创了“六小篇研习会”模式。而后,道中书院声名鹊起,零基础宣导、上山下乡、体制内校长论坛,一系列活动席卷全国。2016年暑期开始,道中书院自己也开办公益性的“论语一百”夏令营,将“论语一百”继续传承下去。王财贵教授在2010年“论语一百”夏令营闭营仪式上说道:“将来大家交男女朋友的时候要问他一句话——有没有读过“论语一百”。因为男君子和女君子在一起,终身幸福!”这一段话已成经典。而现实中,确实有许多年轻人因为“论语一百”而相识、相知,甚至相恋相伴,最终走到了一起。前面提到的王潭龙和符贻玲就是如此。而邢印铎和陈桂林,也是这样的一对。缘分不可思议,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个人,原本会过着迥然不同的生活,然而因为“论语一百”,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邢印铎是河北人,在秦皇岛上大学。早在2010年,他便听说了“论语一百”活动,但是因为当时认识不深,并没有参加第一届夏令营。2012年大学毕业,邢印铎进入一家环保单位工作,有时忙,有时闲,生活平平淡淡。没过多久,他感觉这样的生活一眼望得到头,陷入了迷茫之中。在跟一位朋友长谈之后,朋友推荐他参加“论语一百”夏令营。他抱着好奇的心态,参加了2013年北京人文大学举办的夏令营。没想到,改变来了:一个月的读书生活让他有一种默默的认同,他决定辞职来到读经推广中心工作。在这里,他认识了同样因为“论语一百”而进入从事读经工作的陈桂林。陈桂林是甘肃人,在中央民族大学上学,学的是宗教学专业。2011年底,她在考研的大潮中将自己消耗得疲惫不堪。经朋友介绍,她走进了白羊沟,参加了第三届“论语一百”冬令营,很快,她沉浸到这种读书的氛围中,整个人振奋起来。冬令营结束后,她选择参加一年期师范班,在白羊沟学习了一年。期间她也参加了2012年夏令营,担任辅导员。2013年师范班毕业后,她进入读经推广中心工作。2013年10月,文礼书院正式开学,陈桂林担任助教老师。两个因“论语一百”改变了生命轨迹的年轻人被分在了同一个办公室。2014年冬天,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恋爱了。确定关系后不久,变化来了。2015年3月,文礼书院迁址至泰顺,陈桂林也跟随前往。两个人就开始了异地的生活。相隔两地的两个人也都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陈桂林作为文礼书院惟一的助教老师,要照顾到学生从学习到生活的各个事项。而邢印铎则先是负责“论语一百”读书会,并参加了2014年的冬令营,之后参与了文礼经典公司的筹办,负责两个区域的销售工作,2016年北京文礼经典学校筹办,他又受命担任学校的宣传推广人员。但异地的生活并没有最终影响两个人感情的发展,虽然不时也会有些分歧,但是很快就能化解。邢印铎说:“一段好的感情是能够滋润两个人的生命的。”2016年10月19日,两人结婚。婚礼从张掖,邯郸,北京,办到竹里。四个地方,两个是两人的家乡,两个是两人工作地,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邢印铎笑称为“巡回婚礼”。2018年,两个人的宝宝出生了,季谦先生为其取名邢会其,典出《尚书·洪范》“会其有极”一语,小名康康。陈桂林在生产之后就回到了北京,两个人结束了异地的生活。陈桂林说:“现在想想教授说找男女朋友要看他有没有读过‘论语一百’,真是太对了,我们这一路过来,在婚姻上、育儿上的理念都非常一致,非常顺利!”2013年文礼书院正式开学后,读经学生有了成长的去处,“论语一百”营队中,也有许多人立下了进入文礼书院的志向。如果没有“论语一百”,龙明宇可能会成为一名民航工作者,有着不错的收入,因为他就读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被称作是“中国民航的黄埔军校”,而且上的是最好的专业。如果没有“论语一百”,龙明宇或许会自己创业,做点生意,不敢说成为巨商富贾,但是有份稳定的收益总是没问题的,毕竟他从小就显示出很强的自立能力和商业头脑,高中时就会做些小生意。就连他上“论语一百”的费用,也是他在学校做了一份卖果汁的生意赚来的。但是在走进“论语一百”的营地之前,龙明宇一直处在有些绝望的情绪之中。出生在贵州的偏远山区,从小家境贫寒,父母年老多病,几经曲折考上了大学之后,他却发现大学里的环境和所学并不是自己内心中一直渴求的。龙明宇不愿意和多数的大学生一样,迷茫度日,但是又找不到出路,只能在课外做些兼职,把时间投入进去。最多时他做了三份兼职。直到在学校听到那场关于“论语一百”的宣讲。其实他并不明确地知道这个活动的意义,当时对读经教育的了解也趋近于零,只是他心底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告诉自己:“我应该去。”于是,他用做生意赚来的钱,从成都来到了安徽绩溪,参加了2014年“论语一百”黄山营。前几天的时候他还在怀疑:不会是传销吧?但是很快,他就适应了读书的生活。读经本身就给了他足够震撼,经典的字句不断敲打在他的心中,滋养着他的心灵。他第一次看了王财贵教授的演讲视频,并读了几篇读经教育的文章,他感觉“遇到自己的药了”。在营期中,他加倍用功,完成包本背诵《论语》,成为“论语一百”活动创办以来率先在营期内完成包本的人。看到文礼书院的宣传后,他想:“这才是我高中时想像中的大学。”他立下一个志向:进入文礼书院学习。于是,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中,他毅然选择退学,先是进入师范班学习一年,后来又到文礼书院的子弟学堂,半工半读。2017年4月,龙明宇如愿入学文礼书院。但是因为之前身体透支太大,他开始咳嗽,乏力,多梦,心慌,一直没能适应书院的作息和生活。半年后,综合考虑到家中的情况,父母都年逾七十,身体一直不好,五个姐姐都已出嫁,他作为家中的独子,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于是,他选择离开文礼书院,回家创办了贵州明诚学堂。其实这也是他接触读经以来一直的愿望,他一直希望能做点事,有利于生民教化,让像他一样家境贫寒的学子也能读到经典。“论语一百”冬夏令营的定位,原是针对大学生,但是在举办的过程中,参加者上至八十老翁,下至三岁幼童,都有报名。而参加活动的,从企业家到家庭主妇,职业跨度之大令人始料未及。这其中也有许多正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校长和一线教师。和龙明宇同一届的黄山营中,有一个人叫王献岭,他是河南永城第二小学的校长。自从2007年担任这所小学的校长以来,语文教师出身的王献岭一直致力于将传统文化带进校园,“经典浸润,文化育人”成为学校的理念。最早王献岭倡导读唐诗宋词,后来接触了新教育理念,以中外浅白的诗歌为经典。2014年暑假,王献岭得到了一个“论语一百”黄山营的公益名额,他一去就被指定为成人班的班长,每天晨练、读书、理论学习,他时时表率,老老实实地读了一个月的《论语》。有语文教师的基础,王献岭对读《论语》非常有感觉,他开始反思自己往日的工作生活,感慨良多。夏令营结束后,王献岭收获颇丰,他决心要让这份美好传递给自己的学校。想在学校里推广经典诵读,王献岭认为首先要让老师们体会到这种好处。于是他组织骨干教师读经,派教师团队外出参加读经营,等到老师们真正体会到读经的好处,便再继续推广到学校全体教师,学校的晨读也改为读经典……不久,王献岭再接再厉,推动教师包本背诵,从一本本小的经典开始,熟读成诵,包本录像,增强老师们的信心。到2017年10月,王献岭又开始推动全校教师读经打卡——将自己每日读经的音频发到微信群里,真正做到全校的师生每天都读经。他希望,经典能够真正融入永城二小师生的生命中,成为生命的底色。在这个过程中,王献岭组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骨干团队,不是只靠一个人来推动,而是一个团队在推动。其中的高思源老师,读《论语》近二千遍,已经多次担任过“论语一百”的辅导员。而永城二小的团队,也受邀到全国各地进行分享,将永城二小的经验推广给更多学校。今年5月,以王献岭为首的永城二小三人团队受邀来到宝岛台湾,在第九届读经教育国际论坛上发言分享。这是大陆的官办机构第一次在此读经论坛上作正式发言,促进了海峡对岸对我们基础教育的了解。而这一切的缘起,都要追溯到2014年王献岭参加的那次“论语一百”。十年的“论语一百”,改变了许多人命运的轨迹,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论语一百”的影响,无论在读经圈内部,还是在各行各业中,也不论是对于人的个体生命,还是对于外在事业,已经渐渐显露出来。本文只是从中撷取几位有代表性人物的事例。如今,王潭龙仍然在办学的一线深耕学堂,泰伯学堂已经成为国内资深的大型学堂;冯文举在成人读经的路上也越走越顺畅,道中书院渐渐也有了自己的一整套体系;邢印铎和陈桂林一边抚育着他们的爱情结晶小康康,一边在文礼经典学校继续为读经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龙明宇的学堂也已经稳定起来,在西南地区不断扩大影响;王献岭的“读经三步走”还在继续,他还有了新的想法,读经不能只在学校里面,还要推广出去,带动整个永城地区的读经风气…这些因为“论语一百”而发生改变,真正受益的亲历者,或许就是“论语一百”这个活动的最生动的意义所在!
第一届论语一百辅导员合影,后排右三为冯文举,右四为王潭龙
(本文原载于《读经》杂志2019年第4期“‘论语一百’十年”专题,原标题为《“论语一百”的那些人》)
重要通知
了解六个分营的信息,就近选择,扫专属二维码,填写报名表。添加志道微信:18958732205。经审核通过后,您将在微信上收到报名录取确认信息,待录取后请在五个工作日内将本次营训费用转入以下指定账户,并请微信发回汇款截图,报名以缴费成功为准。账号:3300 1627 4350 5300 9226支付宝账号:wenlishuyuan@qq.com营长:高辉,文礼国学院校长秘书处主任、五年制博文班主教
1.请提前选择好意向营地,从专属链接填写报名表,勿重复提交;2.如有团报或其他特殊情况者,请联系组委会(志道)后再行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