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上海最会滑雪的大学化学老师是谁吗?
《青年报》2月23日整版报道
从讲台到雪道,从校园到雪山,“这么多奖项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受欢迎老师奖。”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闫子奇坦言道,“爱好和工作并不会对立,无论是大学老师还是极限运动员,都能让我享受到人生的不同体验,探索生活的美好。”
教室和雪山
18岁起接触滑雪,硕博期间酷爱滑雪
闫子奇和滑雪结缘于1999年,那年他18岁,和父亲第一次在吉林北大湖滑雪。当时因为没有特意准备,他穿着毛衣和牛仔裤。闫子奇回忆道,第一次滑雪摔在雪地上不疼,不过牛仔裤湿漉漉的。然而滑雪的速度感和紧张感,却让他从此爱上了单板滑雪这项在当时相对小众的运动。
从上海交大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闫子奇在吉林大学学习光电子学专业硕博连读。因为在吉林,有着天然的滑雪场所优势,每年寒假他都会去滑雪场滑雪,一个月在滑雪场滑20多天。由于当时国内滑雪教练行业尚在起步阶段,闫子奇主要依靠自学,或是研究滑雪场上那些技术好的高手,向他们请教,“很多人觉得单板滑雪比双板滑雪难,其实这并不是绝对的。我大学期间经常滑单板,因为单板滑雪有些动作和滑板相似,所以我滑雪是从单板入手。”
彼时,没有专业教练指导,没有网上的滑雪教程,甚至连一套专业滑雪道具对于闫子奇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时一套滑雪装备要5000~6000元,对于学生而言还是蛮贵的。自学滑雪很容易陷入瓶颈期,很多基本功需要自己摸索。比如说单板滑雪时,我的身体面对前进方向,但是我的眼睛和身体前进方向并不一致,存在90°夹角。在滑行时,就会产生很多不习惯,以及发力方式的不同。”
谈及滑雪这项运动可能带来的身体损伤,闫子奇坦言道,这是很正常的事。在训练新的高难度动作时,闫子奇曾在滑雪时摔伤,做蹦床滞空训练时脊柱后背也曾扭伤过。
摔倒、摔伤、爬起、养伤,然后继续开始训练,迎接新的动作挑战,不断探索自己的无限可能,这是滑雪运动者必然经过的训练过程。“摔伤之后再做同一个动作后,或多或少会有些紧张,我通常先从小跳台开始练习。比如3米跳台开始挑战,然后再到5米跳台、7米跳台,最后到10米高跳台。当你动作完美完成后,心中的成就感和喜悦感,瞬间冲淡你的紧张和害怕。”闫子奇坦言道。
讲台和雪道
既是学校最受欢迎老师也是滑雪达人
闫子奇在中科院就读博士后期间,主要方向是蛋白质组学。毕业后,他来到上海海事大学,成为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化学教师。在校内,闫子奇为人亲和,乐于解答学生的问题,2021年闫子奇被学生选为“最受欢迎的老师”。“我喜欢解答学生的问题,课下也喜欢和年轻人交流。海事大学的校园氛围很温馨,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很开明,给人一种家的感觉。”
在闫子奇的家中,“最受欢迎老师”称号奖放在众多奖杯最显眼的位置,“这是我最喜欢的奖牌之一。”从讲台到雪道,闫子奇在教师和滑雪达人的双重身份间完美转换,在校内他充分地备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上课,耐心地给学生答疑解惑。假期在雪道上,他既是世界单板联盟WSF国家级裁判,也是新西兰单板滑雪SBINZ国际教练。
为了考单板滑雪教练证,闫子奇在零下30℃的北海道每天进行4个多小时的室外培训,持续10天左右。虽然身上贴着暖宝宝,但在极寒的天气下,暖宝宝也冷了。即便四肢冻得僵硬,他和同期学员仍坚持实操教学培训。“我考滑雪裁判证、教练证,都是希望从不同维度系统地了解和学习滑雪这项运动。因为我对滑雪感兴趣,我想通过培训,深入研究,了解比赛规则,以及不同动作的风格和难度。”
在闫子奇20多年的滑雪生涯中,2015年暑假的一次滑雪训练营让他印象深刻。闫子奇回忆道,今年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冠军苏翊鸣也在训练营中,当时他才11岁,已经是训练营中成绩最好的选手了。“看到那么年轻的选手已经有如此好的技术,我开始思考,可能此前我急于练出新的高难度动作。在训练营之后,我逐渐改变了思路,更加关注于扎扎实实地练好滑雪基本功。”
很多人认识闫子奇,是因为今年冬奥会期间他在官方体育频道的滑雪解说,或是看到网络上的滑雪科普视频。“我滑雪已经滑了20多年了。因为长期关注滑雪赛事和运动员,在冬奥会之前已经了解多数参赛滑雪运动员的风格和他们最近练习的‘独门秘籍’,所以解说不需要临时突击。遇到少数几位冷门选手,事先需要再做些准备。”
冬奥会虽然已经结束,全民运动才刚刚开始。“爱好和工作从来不是对立面,我热爱做化学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感觉,也热爱在雪道上滑行和在空中旋转滞空的感觉。我身边有不少滑雪达人到了50多岁还在滑雪,我也打算滑到80多岁。”闫子奇说。
对话冰雪
爱上冬季
来源 | 青年报·青春上海
记者 | 陈泳均
编辑 | 胡沓茗
校审 | 孙凯雯
责任编辑 | 姚旭
策划 | 宣传部(新闻中心)千帆通讯社
投稿邮箱 | newmediasm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