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土豆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2016-10-19 影像中国网 中摄协影像中文网


《乌克忽洞的土豆》这本册子,用矫情一点儿的话讲,是献给乌克镇那些种土豆的人。但谁又不是最终都要回归泥土呢?生命是艰难的,应该赞美生命。



雇来的工人专门负责把装好的土豆运到窖里堆好。他们来自达茂旗周围不同的县市,赶在收土豆的时 候一个村一个村干活,每天要搬运1000袋左右土豆,计件收入每天200-300元。©焦冬子-摄影

主编的话

泥土里的土豆

(节选)


文|任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策展人、摄影评论人

 

从达茂寻访土豆回来之后,我在家连续吃了好几天的土豆。我尝试了柴凤珍大姐的做法,做了土豆烧排骨,但味道却总有那么一点不对。大概因为土豆不是来自达茂吧。

 

2014年7月中旬,我和我的几位朋友,一起踏上了去乌克镇的旅途。小王子是一个画家,靳华是旅居加拿大的艺术家,焦冬子的先生是内蒙古人,因此也就算是半个内蒙古人了,徐冶老师作为随队的学者,他的故乡云南则是另外一个盛产土豆的地方。而我呢,在宁夏出生,这里也和土豆有着深深的关联。

 

我们对此行已经跃跃欲试。达茂的土豆已提前品尝过,我请达茂的朋友寄来一箱土豆,同时在社交网站上发起一个“送土豆”的活动,不少土豆爱好者在索要土豆的同时,还分享了他们对土豆的感情,我们这些天南地北的人,一下子被这个小小的土豆连接了起来。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小朋友找隔壁大妈借了一小块地,把达茂的土豆种了下去,胡同里的人有了新话题,这不是种土豆的季节啊,不成呦,可能长不出来。


我这才发现,自己对土豆的生长一无所知。事实上,直到看到遍地的土豆花的时候,从泥土里来的土豆,才逐渐被我们真正了解。


土豆的种植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恰恰相反,太辛苦了。我们所寻访的几户农家,全是没日没夜地干。但让人揪心的却并非是收成,而是土豆的销售。几乎所有人谈起2011年的那次土豆滞销,都摇头慨叹,人们指着田埂说,当时中央台的记者就站在这里报道。田间堆满了卖不出去的土豆,只好用土埋起来保温,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再卖不出就会冻坏了。即使放在大窑里,也不能储存太久。“你看那土豆长长的芽啊!”农人们叹息道。



梁学士给我们看他种的“红薯”——红色马铃薯,红皮,红瓤。这些“七彩土豆”的出现,说明土豆也已经进入了看脸的时代。一些卖相不好的土豆,最终的命运可是进淀粉厂。©靳华-摄影

 ......


泥土里的土豆,它的来去是城里人无法想象的,在钢筋水泥以及互联网构成的奇幻

世界里,生命被切割成秒,无需等待。

 

我们这本册子,用矫情一点儿的话讲,是献给乌克镇那些种土豆的人。但谁又不是最终都要回归泥土呢?生命是艰难的,应该赞美生命。



《乌克忽洞的土豆》一书团队合影(团队成员小王子手绘)



大汗海村,正如它的名字,十年九旱,农民一年忙到最后可能血本无 归。这里田间土地庙供着龙王,就是为了求雨。午后眼看着乌云密布,听 说有中雨,但却还是没有落下来,云都被风吹走了。©小王子-摄影


文章摘编


"在 “影观达茂” 丛书编辑的最后阶段,我们的好朋友、本书特邀学者徐冶在2015年11月16日突然离世,我长时间处于伤痛之中。每次翻阅《乌克忽洞的土豆》,徐冶的笑脸就在我眼前晃动…… 感谢徐冶,你曾带给我们力量和友爱;感谢徐冶,为乌克忽洞的土豆写下这样好的文字。"——任悦


土豆:人与地的福果


图-文 徐冶




在人类学家的眼里,人们的食物如同服饰、住房一样,都是族群的一面旗帜,起着团聚和分离的作用,大家平时穿或不穿什么、吃或不吃什么,以及建筑的样式风格,无不彰显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特色。


可是,土豆,即马铃薯,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小东西,却不受地域、不受族群的界限,广泛持续地得到青睐与重视,乃至国人越来越与它相伴相依。那它到底是本地物产,还是外来品种,兴许大多数人未必十分清楚。


......


目前,内蒙古鲜薯加工率不到10%,与世界发达国家马铃薯加工率50%至90%比相差甚远。针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状况,内蒙古正在因地制宜建设种薯、加工专用薯和商品薯三大基地,并有针对性地对确定品牌、探索模式、强化科研、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和营造土豆文化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相信不久的将来内蒙古将成为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强区典范。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民间有“不把土豆当干粮”的说法。中国虽然是世界马铃薯生产及消费第一大国,但亩产却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马铃薯亩产量仅为1.6吨,低于1.9吨的世界平均水平,种植区域又都在欠发达的偏远地区,研发水平也较为落后。联合国粮农组织很早就把马铃薯列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并在种植面积、科研投入上给予其主粮地位的保证。在欧美地区,马铃薯是主粮,欧洲国家人均年消费量稳定在50至60公斤,俄罗斯人均年消费量达170万公斤。马铃薯的营养价值丰富,在国外有“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之称,其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10倍,钾的含量是香蕉的4倍,还富含多种氨基酸和膳食纤维。随着世界马铃薯大会的召开,承办地延庆刮起了一场“马铃薯旋风”,尤其是世界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落户延庆,成为本届大会最大的亮点,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薯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目前,延庆年产马铃薯微型种薯1.5亿粒,占全国总产量近一成,在全国9个省区市示范和推广种植300多万亩,并已成功培育出十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系,在全国马铃薯微型薯研发领域具领先地位,一个马铃薯的“种源之都”正在建设之中。小小土豆能做主食了,在世界马铃薯大会设置的“主食厨房”里,展示着烘培食品、蒸制面食、健康饮品6大类、100多个品种的马铃薯主食产品,这些色香味美的“土豆寿司、土豆曲奇、土豆面包”令人大开眼界,同时也告示着土豆又将迈入造福人类的新纪元。



在黑土地上收获土豆



刚刚从地窖里拿出的土豆,去年剩下的,柴家今年种了20亩土豆。种土 豆费人工,从播种开始整天都要在地里忙碌。©靳华-摄影


团队成员手记

乌克忽洞的土豆


文:焦冬子


距在达茂拍摄乌克忽洞的土豆已经有几年时间了,很多事情都恍惚记不清楚。能够想起来的,似乎都是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达茂红色的土地,在空旷的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奔跑的风,以及在风中的黎明去卖土豆的老穆,和他红铜一般的脸。


那年10月去达茂,是一个人进村的,住在老穆家里。那天找到老穆的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他还在路上,电话里,他说他的母亲和姑姑在家,让我先去等着。


老穆是一个种土豆的农民。当年种了近40亩土豆,因为没有人来整批收购,家里也没有大土豆窖,所以要靠零售在入冬之前全部卖掉。


老穆的儿子在青海省的西宁当兵。老穆把在包头打工的侄子和外甥女婿叫回来,整车拉了去包头到各个小区买,自己和老婆叫上姑姑和姑父,拉上一车到白云鄂博矿区卖。


他们回来是9点多,还有小半卡车没卖,拿了棉被盖严,院子里也是一垛垛的土豆,都拿棉被盖着。一家人端上热腾腾的烩酸菜和馒头,加两碟烂腌菜,倒俩盅散装白酒,晚宴开始,一边说着今天在白云的行情,一边给包头的侄子打电话询问那边的进度,然后商议第二天该怎么办。吃完饭,点数一天的收入,挺厚的一打,只是红色的不多。然后洗脸洗脚上炕,这一天算结束。


第二天一早5点钟,老穆的姑父来敲门,装车,男人女人一个在车下扛,一个在车上码。天空还是严严实实的黑,鸡都在窝里缩着,小院子里,只有他们和我来回晃动的影子,以及冰凌被踩碎的声音。这天又是前一天的重复,但是回家更晚了,因为姑父家托管在别出的的母羊要下崽儿了,他又绕到十几里外的地方去接待产的母羊。


不过这天他很开心,多喝了几盅,因为一车土豆全卖完了。老穆说从来没这么顺利,一定是因为有我在,邀请我继续跟车。我不能,因为我还有我的“土豆”要挖,要卖。


......



焦冬子




东土格牧村的柴凤珍和丈夫梁富的合影,2014年, 7月16日。 ©靳华-摄影



文章摘编


土豆的旅程

文:任悦


中国是世界上土豆的主要产地,内蒙古又是中国 土豆的主产区之一。土豆把农人带出农村,他们得以和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交流。 我们也把来自达茂的土豆送给不同的朋 友,希望大家能够用力看看这些土豆,了解土豆背后的故事。 


小王子将一批达茂的土豆带回北京,每一个 土豆都被精心对待,穿上彩衣,做好包装。包装纸上 写着——来自中国达茂旗的土豆,她打算让她的朋 友把这些土豆带往德国,让中国的土豆在视土豆为第二生命的国家生根发芽。但可惜的是农产品不能出国。土豆出国计划失败了,最后被朋友的父母从送别的机场带回了郑州。 


不过,我们还是让土豆来了一次国内旅行,达茂的 土豆被寄到了上海、深圳、宁夏……收到土豆的人都是爱土豆的人。达茂的土豆有什么不一样呢?有人说,这个土豆特别好吃,有人觉得这个土豆因为特别的包装而显得更为珍贵。这粒土豆还在很多朋友家里生根发芽。





2014年7月20日,大汗海村村口的一次现场土豆彩绘活动,发起人是艺术家小王 子,和她一起做彩绘的是张敏,她也是这个村里的孩子,现在正在学美术。穿上彩衣的土豆吸引了孩子,他们也加入了彩绘的行列。©焦冬子-摄影



刘涛开车去地里。他说,去大城市见新事物,很开眼界,只是几天不吃土豆还挺念 想,最主要的是,种土豆在家里清静自在。©小王子-摄影


团队成员手记

想起土豆(节选)

文-伏瑞峰


在吃的食物中记忆最深的莫不过土豆了……这应该算是乡愁吧。


在做饭的时候,妈妈习惯说的话是“削土豆吧……”,现在最常吃的、常想吃的还是土豆。初中就开始住宿的我,每逢周日的最爱是吃妈妈做的饭,半晌时就嚷嚷:妈妈快快做饭吧。特别是近午时,有充分理由叫着吃饭的我们高喊着:“妈妈快做饭吧……吃啥呀?”妈妈不紧不慢地说“削土豆吧”。


那时每当农闲,村里的姑姑、婶婶、大姨、大妈们喜欢凑到房阴或树荫下叨唠,但出来时都端一盆土豆。女人们一别叨唠,一别削土豆,削完了也叨唠得差不多了,然后回家做饭,而我们围绕着大人们嬉戏。那个时候,妈妈在农社卫生院工作,轮休在家时,巡诊的大夫差不多都要来家里吃饭。来得最多的是梁叔、刘昇叔、巨才叔,每当看到或听说他们要来我是最高兴的。一是有机会偷骑他们的自行车玩或翻倒他们的药箱,结果也可能又遭妈一顿扫帚,但我属于屡教不改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贫困户脱贫的形象标准是每人每天一斤白面、二颗土豆,土豆具有了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功能。姥爷是当地的种地把式,每到春季时他就把舅舅们叫到一起,琢磨着当年该种什么?这也称作安排生产。我听到最多、记忆最深的是姥爷要求几个舅舅必须每家种一亩土豆,后来才慢慢知道了姥爷的良苦用心。那个时候每到秋季收土豆,那是全村孩子们的乐事,可以帮大人拾拾土豆,体现劳动价值,还可以不学习,满地里撒欢,空了还可以骑骑牛或马,更高兴的是可以烧土豆吃,其实大人们也爱吃烧土豆,用土豆秆烧土豆吃,那真是香死人!闻着土豆的香味,吃着一年的辛劳,别提多美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瞒着大人到别人家地里吃烧土豆,有时是偷着烧,心急啊!可土豆偏偏不熟,放在手里烫,啃在嘴里硬,一会儿的功夫满手满脸都是灰了,还有衣服上,甚至与鼻涕都和到了一起……


后来很可能是挨了大人们的一顿揍,可土豆香啊。时至今日那种烤香味还时时唤起我的记忆。没有土豆的饭总觉得吃不饱。


......


想起土豆,我始终有个疑问,土豆是不上宴席的,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无论是困难年代还是即将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你很难看到或听说土豆用在各种宴席上,我曾问过家里的老人这是为什么?老人们说就是土豆不上宴席,后来我也觉得就是不上,那为什么土豆粉条上呢……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徐冶。徐冶,云南名人,文化学者。他对土豆也很有研究。我们请他作为学者来主持本书的文字工作。2015年春天,他来达茂拍土豆、写土豆,长长的文字和很多照片都放到这册书里了。我在达茂接待过他,他有学问、有理想,内心深厚如土,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可没等到“影观达茂”丛书出版,徐冶却不幸辞世。乐莫乐于新相识,悲莫悲于生离别。老徐:天国那边能烧土豆吃吗……



柴凤珍做的土豆炖排骨,土豆在达茂号称“牛羊肉伴侣”。©靳华-摄影



我们的土豆食谱


@李小嘉sunny:过油肉土豆片。最想念小时候奶奶做的土豆,将土豆炖得绵绵软软的,别提多好吃了。

@喔喔-小p孩:把土豆放锅里加水闷熟,熟了后直接剥皮吃,爽歪歪!

@Kuazu:土豆烧牛肉! 醋溜土豆丝 !

@芝答应:最喜欢吃的就是土豆丝拌饭,不是凉拌的那种!因为土豆煮得烂烂的过后和汤汁一起就着饭味道奇鲜!

@magineyao:我觉得任何关于土豆的菜都美味,不管是土豆丝、土豆条、土豆块、土豆泥,炒着吃、炖着吃、蒸着吃,热吃凉拌。哈哈,我最喜欢的是妈妈炒的土豆丝,热油翻炒,酸辣比例合适,还能尝出土豆的微甜味。

@min_ice:泥土豆,沃豆土:记得安房直子的童话里,有一个做牛奶炖土豆特别好吃的盲女孩,她会坐在天蓝色的椅子上遥想天空,遥想风孩子带来的美妙记忆。总觉得土豆应该用炖的,咕噜噜冒泡泡变浓稠,然后整个房间都溢满温暖。炖土豆需要耐心,需要放进为在乎的人做好吃的的真挚心意,才能把时间都熬进美味里。写完好想吃土豆。

@stmiiotbs:每次做土豆都是好几个削好皮一半放烤箱里烤着吃,剩下的做成炒土豆丝,一定要加醋~

@深水喵:最爱土豆做法:土豆泥——可做成荤的素的可咸可甜可酸可辣可当菜可当饭——感觉土豆就是个旷世的包容者,能清脆也能绵软,自身有种香甜味道,还能跟任何其他食材搭配并吸取扩散各种不同的味道〜可谓国民支柱蔬菜啊。



关于“影观达茂”项目往期内容

当“故事”遇上“会讲述的人”

希望我们的作为,配得上达茂草原上微小而不屈的灵魂

当我喝醉了,马会把我拉回家!没这篇稿子你可能永远不知道“温都不令”

养育了四个蒙古族汉子的母亲竟是上海人

每一段历史几乎都是女人支撑的

孩子,达茂有条回家的路

聆听一首哈萨尔的颂歌



《影观达茂》系列丛书已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它包括:

《马王巴拉图苏和》(主编:李毅)

《两个会唱歌的老人》 (主编:胡武功)

《温都不令:正在迁徙的村庄》( 主编:于德水)

《托雅的头戴》 (主编:陈小波)

《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主编:宋靖)

《乌克忽洞的土豆》(主编:任悦)

《哈萨尔的子民》(主编:朱靖江)

《冬天:缺雪的都荣草原》(主编:闻丹青)

每本书用丰富的图片和专业性的文字讲述一个故事,并试图回答一些问题。

乌克忽洞的土豆

主编:任悦

设计:郭萌

出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开本:16K

字数:60千

页数:230

版次:2016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122-0810-0

定价:68.00元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影观达茂”系列丛书信息


编辑整理:蒋得好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