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 张立洁:要拍得有价值、有效果,才对得起被拍摄者

2017年第四季“拍照吧少年”活动开始征稿的那一天,我朋友圈里有几个小伙伴立马转发了征稿消息,转发的时候还不忘来一句:“哇,张立洁是这一季的导师,我要报名!”。当得知我要采访张立洁的时候,我想起的第一组她作品就是《非典后遗症》。2003年非典肆虐北京的时候,我正好在北京,那个时候的我,还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印象中的非典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放假、84消毒液、18层的口罩、人心惶惶、众志成城。


就在大家已经将非典淡忘的时候,我突然从媒体上看到了《非典后遗症》这组摄影作品,这给那时还年幼的我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这组作品让以为非典已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了的我意识到,原来“非典”还活在那些患者的人生当中。对他们来说,非典已经不是一个词那么简单,它已经深深地烙入了他们的身体,也将和他们残缺的后半生形影不离。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摄影的力量。



导师:张立洁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硕士,伦敦艺术大学摄影硕士。长期从事报道、纪实摄影项目的拍摄。第二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获得主,第五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艺术家银奖,2013 年马格南基金会人权与报道摄影奖得主,第二届“徐肖冰杯”摄影奖得主。其作品曾发表于美国《新闻周刊》、《纽约时报》Lens 专栏等,并多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蒙、法国、丹麦,中国连州、平遥等多地展出。


她曾获得玛格南基金会人权与报道摄影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艺术家大奖等众多国内外奖项。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视角,拍摄记录残疾人的生活,充满真诚和温情。没有她近十年的记录,中国人可能对罕见病、非典后遗症患者、自闭症儿童、精神障碍艺术家等群体比今天更为陌生。在她的镜头里,你看不到懦弱和卑怯,而是勇气和尊严。在以男性为主的摄影江湖上,她以女性纪实摄影师身份获得了摄影界的认可,也获得了拍摄对象的信任。


她说:“拍摄身有残疾的人群,每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讲,我感觉摄影有一种很强的侵略感,怎么把这种侵略感处理好一直是一个挑战,同时也会让我更加强烈地想拍好,拍得有价值,有效果,才算对得起他们的袒露。”




《罕·见》


蒋得好:您是如何走上摄影这条路的?
张立洁:大学读的新闻,觉得既然学了新闻还是应该找媒体单位实习,那时也不挑,随便投,就去了《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的一本杂志《三月风》。当时《三月风》正在改版,从以前黑白的文摘杂志改成彩色的,也开始做人物采访。上初中时,学美术的记忆一直都潜伏在身体里,后来因为稿子配图的需求,我在2004年夏天花了几乎全部积蓄,购齐了摄影装备,开始拍摄。逐渐地,我觉得似乎用视觉语言讲故事更得心应手一点,也更有意思,就开始更多的拍照了。


蒋得好:是什么原因促使您2013年出国学习摄影?
张立洁:2013年我已经32岁了,当时也没有合适的人结婚,虽然我妈挺着急的,但也不能随便找个人嫁了,所以就决定去留学,如果真的结婚了,可能就很难了。这是一个客观因素,所谓择日不如撞日。其实自己一直也很喜欢当代艺术,觉得如果只是像以前一样拍纪实,似乎不够有意思……后来做摄影书什么的,就是在那一年。如果只是上班,也还是没有办法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星期一总不好意思不去办公室吧,然后开会、杂事、填单子,时间就没有了。所以我觉得上学的状态还是不一样。



《罕·见》


蒋得好:这一年的留学经历对您有什么改变?
张立洁:到英国最初的两星期,我还觉得怎么电话也不响了,过了两个星期后就发觉其实地球离了谁都在转,之后就挺享受的。我跟很多本科毕业直接去读硕士的学生的状态不一样,我自己掏钱去读,还是想好好利用这个时间。至于变化其实很难概括,但是可以说开阔眼界和思路吧。这听起来有点冠冕堂皇,但确实如此,这个影响可能我能受益很久。


蒋得好:作为女性摄影记者,相对于男性,您认为在拍摄过程中有什么优势?
张立洁:沟通、获得信任、体察事物、换位思考,这些层面可能有一定的女性优势,但是也都是相对的。



《罕·见》


蒋得好:记者身份对您的摄影有什么影响吗?比如处理摄影项目的方式、方法和对待事物的看法?
张立洁:可能是这么多年来养成的职业习惯,会对人和社会有更多的关注,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的回应,或是相关。我可能不太会空穴来风,现实生活是我的灵感来源。


蒋得好:您自己的摄影项目和工作上的摄影项目有什么区别或相互影响吗?
张立洁:很多时候我会从工作中遇到有意思的人和拍摄对象,然后就会深入,拍成自己的项目,而给杂志拍的内容基本上一两次采访就已经结束了。区别就是各自想要实现的目的不同,工作主要是从新闻采访的角度,但个人项目就可能加入很多主观判断,自己可以决定成品的风貌。



《非典后遗症》 


蒋得好:长期关注这些身体或者精神上有残缺的群体,您是以怎样的心态和目的去面对这些人群的?你自己产生过焦虑情绪吗?如果有,你是怎么克服的?
张立洁:把镜头对准残疾人是我的工作,既然是工作,就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了,没什么特别。但是同时,这也是我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的机会。拍摄身有残疾的人群,每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讲,我感觉摄影有一种很强的侵略感,怎么把这种侵略感处理好一直是一个挑战,同时也会让我更加强烈地想拍好,拍得有价值,有效果,才算对得起他们的袒露。


蒋得好:第一次拍摄这些人群时的心态和现在的心态有什么变化吗?
张立洁:一开始可能会更关注他们的残疾、病,现在更关注人本身。心态上也更平和吧,顺其自然,摄影成为我和他们连接、认识的一种方式,享受这个过程就可以了,结果并不是都能控制的。



《月亮的孩子cici》


蒋得好:有想过一直跟踪拍摄一个项目吗,比如非典后遗症?
张立洁:不是每个项目都需要长期关注,这个判断是每个摄影师自己决定的。非典的项目,包括罕见病的,还有一些更多的,这些基于新闻事实的拍摄项目,有他们自己的规律。摄影师还是要能够跟随项目本身的节奏来决定长短,没法强求。


蒋得好:如何判断一个项目值得拍,值得长期关注?
张立洁:每个人判断的标准都不一样,每个项目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很难一概而论。



《月亮的孩子cici》


蒋得好:您对青年摄影师有什么建议?
张立洁:首先试着确认摄影是不是你擅长的事情,这个其实不难判断。如果一个人能在某件事情里总是时不时得到一点点成就感——“哎,我好像比别人更擅长做这件事”,或者始终能获得一点点的快乐,那么就继续留下来拍照,否则趁早试试别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蒋得好:对接下来的“拍照吧,少年”,您有什么期待?
张立洁:希望遇到真正喜欢摄影的学员吧,或者说,有更多看到视频的人能得到一点点启发,我就很满意了。





2017“拍照吧少年”新浪图片公益性大学生摄影训练营第四季海选开始啦!本季“拍照吧少年”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赞助,由5位中国顶级一线摄影师组成导师团,带领15名学员,分组前往创作地点进行为期5天的摄影集训。这一次,让你顿悟摄影,出人头地!


“拍照吧少年”是由新浪图片主办的公益性摄影工作坊,面向全国热爱摄影的大学生以及26岁以下的年轻摄影师招募学员,活动初衷在于提升学员的摄影技术与理念,并向立志成为职业摄影师的大学生们传授职业经验,明晰个人风格,指导职业规划。


如果你符合以上条件,即可报名参加。本次活动将最终甄选15名优秀学员入驻工作坊,接受最前沿的摄影训练和贴身指导。入选学员在活动期间的食宿、授课、当地交通等一切费用全免。



点击【阅读原文】投稿加入拍照吧少年!


编辑:蒋得好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