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亢:打上自己的标签,让作品更有风格
拍照吧少年第四季导师:赵亢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004年加入新京报,曾荣获11次“人民摄影金镜头”奖项、荣获3次“中国国际摄影比赛”奖项、2011年,获年度杰出新闻摄影记者奖等多个新闻摄影类重要奖项。
他是新京报摄影部主编,中国杰出摄影记者,10多年来斩获大奖无数!他常奔波在新闻发生的地方,无论是地震灾区,还是“拆迁”现场;他常有一种紧迫感,今天没有记录,明天就可能失去,日后再也不能亲见。
他说:“从我个人而言,‘影像存史’这四个字我更有体会,现在的摄影师、摄影记者更应该着眼于眼下,着眼于记录历史。大家拍的所有图片故事,从细节入手都是在记录我们的生活,但若干年后都会成为历史,承载历史小小的片段。”
2016年,江西瑞金,革命纪念馆前,等待参观的游人。
蒋得好: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学习摄影专业?
赵亢:机缘巧合吧。因为当时在一个文化课的培训班里,有一个比我大的同学,他一心想学艺术,在一次聊天过程中,他送了我一份美院的招生简介,他说:“ 我放弃考美院了,你不是喜欢摄影么,这个适合你,我刚花5块钱买的,给你吧。”本来我的打算是美术放向,后来觉得摄影也不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摄影吸引我的更多地方在于相机的机械构造和器材方面。所以当时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了美院考试。我对当年的考试,基本没有太大把握,所以谈不上信心,更没有压力,但没想到一考就考上了。
2010年,两位“彩虹先生”在更衣室换装,准备上台。在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彩虹先生大赛在临开赛前半小时突然取消。这是世界同志先生大赛的中国选拔赛,首次在中国大陆举行。
蒋得好:还记得您学生时代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吗?
赵亢:对我来说,学生时代无趣的事情居多。我当年属于少年老成的状态。摄影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所以我每天都在暗房里研究摄影。上学的那些年,也没有什么奇思妙想,每天都在教室或暗房。当时觉得摄影是一件很无趣的事,但当看到寇德卡、胡武功这些摄影家的作品之后,我发现原来摄影还可以这样,摄影跟我原来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它没有一个界定的形式,也没有任何东西框起来,它的可能性非常多,可塑造性非常强。当时所看到的很多优秀摄影作品,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激励。
所以我学生时代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摄影以外的东西,比如阅读和闲聊摄影家们的一些经历、故事,从他们身上了解到摄影还可以用更多的角度去思考。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我们当年对于摄影的那种纯粹的感情。
2014年,处理MH370的中国特使一到马来西亚,就成为全球媒体追逐的焦点,当地安保人员在围堵的人群中“推开”一条道路。
蒋得好:当时一毕业就坚定了要从事摄影行业了吗?
赵亢:刚毕业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很迷茫。我当时不太清楚摄影在就业里属于哪个板块,所以毕业后,并没有很坚定地就想去从事摄影方面的工作。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一个地方政府的媒体录用了,理由就是我的摄影专业。在1999年前后,学摄影专业的人凤毛麟角。当时的媒体都觉得居然有人学这个专业,所以他们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录用了我,想看看专业学摄影的人是什么样子。
当时我也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那时中国的都市报正是方兴未艾。伴随着都市报的蒸蒸日上,中国的传播,尤其是视觉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个时候的人们刚刚开始对视觉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媒体对摄影记者的技术和审美也有了一定的要求。然后他们就认为科班学摄影的人,可以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更专业的影像。就是这个原因,我走上了摄影记者这条路。
2016年,春节临近,中国广西一处乡村山路上交通繁忙,入夜,狭窄的村路上,骑着摩托车赶路的行人时常汇聚在一起。
蒋得好: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困惑?
赵亢:没有。我这个人不知道怎么回事,特别适应就业,反而不适应上学的状态。所以一开始参加工作,就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刚开始就感觉非常的熟练。
如果非要说困惑的话,可能就是当我刚刚开始参与工作,非常希望自己有所进步,但又不知道进步的方法和窍门,这是我比较困惑的地方。当时网络已经开始盛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如荷赛等国际上的摄影比赛和一些优秀摄影师的作品,于是琢磨如何能够接近,甚至是超越这些摄影大师,这是我当时在思考和困惑的事情。
2009年,新疆的一次集体婚礼上,两位新娘分别身穿西式婚纱和维族传统婚纱。
蒋得好:您做了十几年的报道摄影,有那些报道让您现在还觉得印象深刻?
赵亢:一个人不管从事媒体10年20年,还是一两年,都会有让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报道。我觉得很多的大事件,比如地震、海啸等突发事件,可能都不会成为一个报道摄影师在某一天回想起来就觉得印象深刻的事情。
其实所谓印象深刻的事情,是能够打动自己的一个过程和结果。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印象深刻的可能是我自己一直在拍的一两个选题。一个是关于中国青年人就业的选题。为什么印象深刻呢?因为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城市和人们都在发生巨变。就业是一个永远不会间断的话题,人们总是需要去找工作,来养活自己。这10多年来,有很多青年人进入了我的镜头,这些人都有着不同的境遇,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有的刚开始很自信,有着自己的选择和目标,但最终大家的结果都是不尽相同。当我长时间地去观察和记录一个人的时候,我得以和他共同经历和见证他的一段人生,这些经历会打动我。
2008年,绵阳市安县精神病医院在地震中已经成为一片废墟。震后,医院内95名病人被安全的转移到大院中的帐篷内,一位病人躲在帐篷的角落里吃午餐。
蒋得好: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会频繁换工作,而您从事摄影报道已经17年了,会不会觉得乏味?
赵亢:我没有觉得乏味,我很热爱这个行业。我是把兴趣变成了一个工作,这是一件很令人振奋的事情。但这个工作不完全就是我的兴趣,而是从兴趣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工作。坚守和捍卫这个职业的荣誉,才是我们这一代摄影人要做的事情。
蒋得好:摄影对您来说有没有一种使命感?
赵亢:有。我首先是爱这个行业的,因为爱摄影而爱这个行业。对于纪实摄影来讲,影像存世,它记录着这个社会,也记录着一段历史,它为我们所处的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些真实可靠的记忆,这可能是纪实摄影最重要的部分。对我们这一代摄影师来说,将我们在这个时代所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为这个时代留下些什么,的确是我们的使命。
“如果强拆的人冲进来,手里有剑,我才安心!”2010年,一男子躺在沙发上午休。他的身旁,放着一把已经开刃的“宝剑”。山西太原某小区,因赔偿款数额的问题,该男子在断水断电的房间内“坚持抵抗”。
蒋得好:您对现在的青年摄影师有什么建议吗?
赵亢:不管从事摄影行业,还是单纯喜欢摄影的年轻人,首先都要享受摄影的过程,要爱摄影——从我们的内心去坚持和热爱,这样才会有所收获。然后,在我们学习摄影的过程中,要有一种变革的思维,希望青年摄影师能够打破一些常规和传统,从而得到一些新的东西。
当然,我们学习前辈们的知识和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摄影是不能去框定的,越想去框定它,对于摄影来说就越是一种毁灭,对于摄影中的记录和表现就越是一种约束。希望现在的年轻摄影师能够给自己所了解的摄影带来新的变革和变化。大家未必一定要去成功,但一定要去尝试一些新东西,让自己所拍摄的内容能够打上自己的标签,有自己的风格。
2016年,四川马尔康,一位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女士走过街边的人群。
蒋得好:作为“拍照吧少年”的导师之一,您会选择什么样的青年摄影师做学员?
赵亢: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我在选择学员,而是学员在选择我。我希望能遇到对摄影执着,热爱,敢于求新求变的人。
2009年,新疆75事件后,公共汽车上一位乘客在向车窗外张望。
蒋得好:对“拍照吧少年”第四季您有什么期待和想法吗?
赵亢:“拍照吧少年”这个活动是在做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是在普及摄影,让年轻人热爱摄影。希望这个活动中能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青年。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够通过这个活动带来一些颠覆和改变。
从报道摄影的记录和表现来说,我们近10年当中的报道摄影,几乎都属于记录的范畴,与10年前摄影师们拍摄的水平相比,没有超越。举个例子,杨延康的宗教系列,侯登科的麦客系列,现在的人有超越前一代人的水平吗?没有。当下拍摄的一些报道内容,其年代感、人物命运等,和之前相比都没有超越。我觉得现在的摄影师甚至都没有以前的人那么勤奋和用功。可能是我们这个年代的摄影师们,未必能像当年的摄影师那样,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
答疑解惑
若有任何关于拍照吧少年活动的疑问,请前往“拍答”之“拍照吧少年”官号咨询。
步骤:先登录拍答,再在搜索框里搜索“拍照吧少年”或者在“找人”—“推荐答主”中找到“拍照吧少年”。
拍答——新浪图片旗下的摄影问答&讲座平台——在这里找到你的摄影老师!
2017“拍照吧少年”新浪图片公益性大学生摄影训练营第四季海选开始啦!本季“拍照吧少年”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赞助,由5位中国顶级一线摄影师组成导师团,带领15名学员,分组前往创作地点进行为期5天的摄影集训。这一次,让你顿悟摄影,出人头地!
“拍照吧少年”是由新浪图片主办的公益性摄影工作坊,面向全国热爱摄影的大学生以及26岁以下的年轻摄影师招募学员,活动初衷在于提升学员的摄影技术与理念,并向立志成为职业摄影师的大学生们传授职业经验,明晰个人风格,指导职业规划。
如果你符合以上条件,即可报名参加。本次活动将最终甄选15名优秀学员入驻工作坊,接受最前沿的摄影训练和贴身指导。入选学员在活动期间的食宿、授课、当地交通等一切费用全免。
本文系新浪图片“拍照吧少年”委托影像中国采访。
采编:蒋得好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