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一个性情与好恶都在照片里的人
有人说,至少要换7次工作以后,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刘宇说,很幸运,大学毕业后第一次选择工作,就干上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摄影记者,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历经时代风云,内心依然平和
现任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的刘宇,曾工作于新华社。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小波回忆起刘宇在新华社的工作经历时,说刘宇的拍摄经历“令人咋舌”,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在摄影部中央组、记者组、国际组做记者或做领导;
1991年—1992年,任常驻英国伦敦分社记者;
1992年秋,奉命赴波黑前线采访;
1996年—1998年,任常驻美国华盛顿分社摄影记者;
1999年3月—6月,先后穿梭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南斯拉夫之间采访科索沃危机;
2003年1月—4月,赴土耳其和伊拉克北部参加海湾危机的报道;
2005年,先后参加了印度洋海啸报道和俄罗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报道。
1992年,英国温莎。英国王室的行宫温莎城发生严重火灾,共有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100间房屋遭到严重毁坏。建造于1070年的温莎城堡,是现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个。
1999年,阿尔巴尼亚库克斯。一架北约的直升飞机在库克斯难民营降落,孩子们等待发放救援物资。科索沃危机以来,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接壤的边境小城库克斯涌进了数十万难民。
刘宇先后经历了波黑战争、科索沃危机、伊拉克危机、三届奥运会、澳门回归、领导人出访、第十世班禅转世灵童认定、联合国成立50周年庆典、美英两国大选等重大事件的报道。
1998年,美国首都华盛顿。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希拉里在众议院通过弹劾条款的第三天首次公开露面。因在莱温斯基绯闻案中犯有伪证罪和妨碍司法公正罪,克林顿遭到众议院弹劾。
在大家惊叹于他的摄影生涯,夸赞他的摄影作品时,刘宇却把这一切的成绩和光荣归功于新华社。刘宇说他很喜欢美国报人普利策说的一句话:“假如国家是一只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上的瞭望者。他要注意来往的船只,注视地平线上出现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小事。”刘宇就是我们身边那个不声不响的“瞭望者”。也许他昨天刚从世界上有激烈冲突的地方归来,你今天见到他,他依然平静。他的信念和热忱就写在他那些冥想和平、爱与诚实的画面上。他隐藏的才情、淡泊的气质从没有被喧嚣的时代损坏。在别人眼里看到的他,一直在隐忍中坚强,在平静中突破。
照片中的宁静和悲悯
刘宇曾在一篇文章中提过这样一段故事:听说一个美国女士读了钱钟书的书,十分敬佩,要登门拜访。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躲在照片后面的摄影师,就像“一只下蛋的母鸡”。中国老话常说“文如其人”,摄影也是,玩摄影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经历:对摄影界的不少人,是先见过照片,而后才认识其本人。有的人气质上和他的照片很像,有的则未必,而刘宇属于前者。有人说:刘宇的照片“有一份特别的宁静和悲悯”,刘宇自己也曾经说过:“摄影者的性情与好恶一定在照片里。”
199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一对阿米什男女走在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郡的乡村小路上。阿米什人通过马车和手推两轮车的运输方式,特有的服装风格和强烈的社区和家庭观念来表达他们的宗教价值观。
2011年,塞内加尔达喀尔。年轻人在海边进行足球比赛。不管是清晨还是日暮,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有一块空地,就可以见到当地人在踢球。
摄影让人亲历、见证和沉浸。刘宇温和的生命态度决定了他表达别人时,就如同在表达自己,他拍摄别人,如同在为他自己绘制肖像。拍摄时,他不会忽视对人的命运和人性的关照。即使在激烈冲突的地区,他的画面里传达的全是温暖瞬间,很少血腥、暴力。
1992年10月,刘宇奉新华社之命采访波黑内战。他们从贝尔格莱德前往波黑塞族武装的中心帕莱,刚进入波黑境内,前方的车队就被穆斯林武装袭击,他们被迫滞留在边境附近。一名当地的记者得知他来自中国的新华社,主动带他到附近的医院,看到了被杀死的十几个平民的尸体全部被烧焦了,有些头甚至被割下。他拍了照片,但没有发稿。他认为,揭露战争的罪恶不一定非要用赤裸裸刺激读者神经的方式。
等他们回到滞留的地方,刘宇看到来时同乘一辆车的一对身穿军装的青年男女依偎在山坡上,女的怀里抱着一只流浪的小猫,一脸甜蜜。男的目光悠远地望着前方。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一个来自远方的中国记者把镜头对准了他们。爱情孕育生命,但是谁能保证他们自己的生命不被战争吞噬呢?摄影记者当然要反映战争带来的后果,但是刘宇却没有忽视对人的命运和人性的关照。
1992年,塞尔维亚波黑。一对塞族新婚夫妇结婚第三天就一起来到波黑战场。新郎说,战争结束后,他们要生六个孩子。
在一次波黑塞族武装前线指挥所的采访中,一位老人哭泣着告诉与刘宇和其同事自己的亲人被打死的消息。刘宇在一旁举起相机又放下,不愿打扰老者悲伤。失去一张好照片,他不会后悔,因为他一贯主张摄影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尊重被摄者。
把日子拍成照片
“保存葡萄最好的办法是把葡萄酿成酒,保存日子的最好办法是把日子过成诗”——不知多少人能把日子过成诗。对刘宇来说,保存日子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日子拍成照片。
2014年,刘宇离开新华社,来到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虽然离开了摄影工作的一线,但他没有放下相机,而是继续在生活中寻找摄影的灵感。刘宇曾写过一篇小文章《像游客那样拍照》,游客到此一游的拍摄方式,常常被摄影圈诟病,但他却在游客拍照这个现象中发现了摄影人的问题:
游客有一个优势,就是新鲜感和好奇心,见什么都感兴趣,见什么拍什么。其实这种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一个摄影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而你每天在一个城市来来往往,会觉得一切都司空见惯,提不起你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我想如果摄影师永远保持这种新鲜感和好奇心,每天都能像游客一样拍照,几十年后他一定能成为了不起的摄影师。
美好的瞬间常常不期而遇,当然看到才能拍到,然而很多时候,只有想到才能看到。否则,精彩的瞬间在你面前出现,也很可能与你失之交臂。对刘宇而言,无论是伟大的人还是卑微的人,都有记录的价值。
刘宇现在能做和正在做的就是把三点一线——家里、路上、工作拍好。
实际上,作为我国比较优秀的驻外摄影记者之一,刘宇的摄影作品曾经覆盖了世界五大洲。但当他为自己选择一个创作题目的时候,却选择了拍摄自己的日常——北京地铁四号线,他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
《四号线》
《四号线》
最后,以刘宇写在《四号线》的创作记录中的一段话做结尾:
我曾经羡慕很多人。比如,我羡慕那些能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人,可以随时开始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也羡慕对某一个领域有透彻研究的人,洞悉常人不知道的秘密;我还羡慕有运动天赋的人、外语流利的人、口才出众的人……但后来意识到,我终究无法成为我羡慕的人。
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每个人的优势恰恰是自己的生活。羡慕别人,不如反观自我:认清自己的短长,做自己喜欢做而且能做的事情就可以了。当我们认清了自己,或许就成了新的自己。
当震惊世界的大事发生时,作为摄影记者能够恰好在那个时间和空间相交的点上,无疑是幸运的。如今,那些大场面、大人物已经离我远去,但我并没有遗憾。摄影题材没有大小,我现在也只拍喜欢而且能做的题材。摄影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你也会从别人的生活里看见自己。你心有所感,观者或许能感同身受。
刘宇个人摄影作品展《这么近那么远》已于2017年10月21日在中国摄影展览馆·资兴展览中心(资兴市东江湖摄影艺术馆)开幕。展期至2018年1月21日。
参考资料:
[1].陈小波:《他们为什么要摄影》
[2].陈小波:给刘宇的一封信》
[3].陈黎明:《刘宇:没人愿意听重复了千百遍的故事丨“今镜头”评委专访》
[4].刘宇:《保存日子的最好方法是把日子拍成照片》
[5].超颗粒:《“纪实摄影师有时候就像蚊子一样” | 超颗粒Dialogue Vol.2》
[6].刘宇:《四号线之十五:爱在地铁》
[7].刘宇:《四号线之十四:看见自己》
[8].刘宇:《每一张照片都是时间的化石》
[9].许华飞:《内容为王(三)——摄影作品的切题》
编辑:蒋得好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