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报道 | 李贺:江城温度
来到武汉采访疫情防控是个挑战。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拍什么和怎么拍成为了问题。
初到武汉,医院方面情况严峻,在病毒的传播路径还不明朗以及自身防护用品短缺的情况下,记者不被允许进入医院的高危地带,但我一直坚持用镜头尽量去记录这座城市和这里生活的人们。
客观地说,我目前尚未拍到令自己满意的照片。也许是我跑得不够勤,不够深入,待的时间不够长。我想展现的是在口罩与防护服下这座城市的情感。口罩面罩遮挡了表情和神态,但我相信一定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表达。
前方指挥部领导曾对我说:要用镜头去记录这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在这个大事件中的各个方面,多拍有温度的专题和图片故事。要多思考,用自己的照片为这座城市留下些什么。要拍到深入人心的作品,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照片。
2月10日,武汉市江汉区德望社区正在将一位年轻的确诊轻症患者送往方舱医院,我全身防护在现场拍摄。当转运车辆接上患者开走后,原本远远站在一旁的患者父亲突然骑着老旧的电动车追了上去,紧紧跟随那辆护送儿子的车辆。我赶快举起相机拍摄,那一瞬间,我在普通百姓的举动中感受到了温度,那是亲情的张力,是父亲对于儿子的牵挂。没有脸上的表情,更不会有洒泪拥抱的场景,而情感却在父亲的一系列行动之中饱满充实,我瞬间体会到了“温度”的感觉。在那一刻,我已来不及再去考虑角度、构图、动作,只能先拍下来。
这次采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很多普通的中国人在生活中并不常流露夸张的情感,何况面对镜头,就更加内敛。所谓精彩瞬间需要拍摄者的精准洞察和把握,而洞察力往往是拥有丰富阅历或天生敏感的人具备的优势。常听人讲,如果希望照片触动别人,首先需要触动自己,以后我会不断地问自己:什么才会触动我!为什么有些照片会直抵人心!一定是某些细节触动了大家的神经,经典的摄影作品就是这样。
经过这几年的新闻摄影实践,我感到深入的思考是拍摄成功的重要前提。选题的策划,各种情况的预判,乃至对事件或人物背景的提前了解,都需要做扎扎实实的准备工作。纵使信息爆炸图片泛滥,但一张曝光完美、构图巧妙、色彩引人的好照片依然值得为之付出汗水。2月10日这一次并非来自医院一线的拍摄却让我感慨良多,用武汉方言说,希望自己今后拍出的作品有温度、“蛮扎实”(很厉害)。
2月3日,参与建设火神山医院的工人在紧张施工。
2月3日,参与建设火神山医院的工人在夜里紧张施工。
2月3日早6时,三位刚清扫完毕的武汉江岸环卫集团工作人员在六合路合影。
2月3日早5点,一位武汉江岸环卫集团的工作人员在解放大道路旁进行清扫作业。
2月12日,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沈阳社区党委书记雷莉华在打电话协调社区内的各项任务。
2月15日,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交通大队民警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外冒雪值守。
2月10日,新冠肺炎重疫区武汉,江汉区北湖街道德望社区一男子被确诊为轻症患者,乘转运车至方舱医院隔离诊治,他的父亲骑电动车一路跟随护送。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0年·第13期·8版
图文:李贺
“疫”线报道相关阅读
特别提醒
在全民防控疫情的关键时刻,
广大摄影人须遵守防范疫情的各项规定,
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