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医生突然猝死!曾感叹:还活着真好…中国10大易猝死职业,有你的吗?
6月28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邵逸夫医院)
25岁的麻醉科规培住院医生陈德灵猝死
其微信朋友圈显示,陈德灵有连续熬夜加班迹象
他在朋友圈那句
“黑+白+黑,下班啦,还活着真好。”
让无数人感慨
“麻醉医师早就不是普通人以为的打一针就完事的职业了。”
新青年麻醉论坛的创始人
浙医大附二院麻醉科主治医师周祥勇说
6月2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一名25岁(之前传其26岁,后医院声明中通报为25岁)的麻醉科规培住院医师陈德灵猝死在了医院的宿舍。
△陈德灵生前所发的工作自拍照。据其朋友圈
△医院同事对陈德灵的去世感到悲痛和惋惜。图据网络
6月30日,邵逸夫医院官网发布声明:“本院麻醉科规培住院医师陈某某,男,25岁。2017年6月27日下午5点左右正常下班后回医院宿舍休息,次日下午3点30分,室友发现陈某某躺在床上,呼之不应,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叫医院急救小组到场抢救,经过近6小时的积极抢救后,宣布陈某某死亡。”
△医院官网发布的声明 图据官网
陈德灵去世后,他朋友圈的截图也在网上流出。
● 4月19日:“黑+白+黑,下班啦,还活着真好。”
● 5月28日2点23分:“从27号8点到28号2点,根本停不下来,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心态要爆炸了,什么??还有一台!!!就连沙发都不给睡”。
其朋友圈显示,他常熬夜加班。
△陈德灵生前所发的朋友圈截图。图据其朋友圈
据南都记者了解,陈德灵毕业于江西宜春学院2010级麻醉班,其在校期间的舍友杨敏和说,网上所流传的朋友圈截图是他所发,是真的。
此事发生后,不少网友质疑医院排班不合理、安排工作强度过大。对此,邵逸夫医院在其官网声明按国家培训细则进行轮转培训,并贴出陈德灵6月的排班表。
△医院官网发布的排班表
“大部分医院的工作强度多少会有一些不合理,整体的医疗环境工作强度还是比较大的。有些人主动负责的话,他的工作强度就会比较大;如果这个人喜欢推脱的话,那他工作强度就还好。” 陈德灵一位同科室的同事告诉红星新闻,这是陈德灵到邵逸夫医院的第二年, “麻醉科大部分时间人手不够,加班是常事。麻醉科的工作强度很大,需要一直全身心投入,所以麻醉师承受的压力不论是精神的还是身体的,都非常大。”
邵逸夫医院官网还称,对于陈德灵医生的离去
院方表示将继续帮助其家属妥善处理好善后事宜
并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死因调查工作
近年来,类似悲剧屡见报端
医生猝死的现象也越来越走向低龄化甚至年轻化
医务人员猝死现象也一次次被推到了社会舆论面前
●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鲁凯伍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的闫润栀医生猝死,年仅28岁,去世当天凌晨还抢救了一名病人。
●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一名刚工作三年的规培轮转女医生在麻醉科夜班后猝死,年仅26岁。
● 湖南省安化县人民医院一位麻醉科女医师夜班时突发疾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
● 年仅43岁的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因心脏破裂猝死。离世前一天,他曾头昏乏力、四肢酸软,以为只是疲劳过度。
● 中日友好医院青年医生宋韩明在凌晨值班时去世,年仅32岁。
● 赤壁市人民医院骨科医生聂海洋过于劳累而引发的脑干出血,最终没能挺过来,年仅45岁的他不幸离世。
● ……
在动不动就加班的今天
猝死已经成了
除“车祸”“癌症”外
排名最前的死亡原因
网上还有人整理出了
中国十大最易猝死职业
来看看你的职业上榜没?
案例:
2017年5月16日。大连一初中生在体育项目测试中意外突然倒地,发生猝死,经四个多小时抢救无效死亡。
2015年4月29日小学一男生上课期间称感觉“头疼头晕”,老师要其“趴在课桌上休息一下”,放学时被发现已经没有了呼吸,学校随后将其送往医院救治,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4年9月16日,浙江纺织服装学院一名男生在参加1000米跑步测试中发生意外猝死,最终倒在跑道上再也没起来。
危险因素: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1年对全国10余个城市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饮食和运动方面的现状堪忧,50.2%的大学生没到推荐的每日运动量。平时埋头上网、游戏,期末埋头冲刺,成了很多当代大学生的写照。
建议:
别把压力拖最后。心理学家发现,把事情拖到最后,会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并且充满忧虑、焦灼和内疚感。对于众多天之骄子,最好把功夫用在平时,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掌握合理的日常运动方式,无论学习成绩还是身体锻炼,都不要“临时冲刺”,以免得不偿失。
案例:
2017年2月11日,歌手覃桢突发心梗猝死,年仅34岁,正值事业发展期的他突然离世,令网友唏嘘不已。
2007年6月,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59岁。
危险因素:
有调查显示,人前光环的背后,约1/3的明星都在喊累。很多演艺人士要靠药物才能保证睡眠,纷纷感叹“每天都在工作”。
建议:
劳逸结合有计划。心血管疾病大都是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诱发。女性50岁以后,男性40岁以后,一定要把心脏检查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有心脏病史的患者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并且尽量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诱因。同时,要有计划地给自己创造放松机会,比如工作一段时间后休假旅游等。
案例:
2017年4月5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外科的卢医生在家午睡后再也没能醒来,去世时年仅37岁。
2017年5月6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在读的冯博士下班后在家猝死,83年出生,年仅34岁,她是导师的得意门生,科研硕果累累。
危险因素:
白天夜班连轴转、门诊一坐大半天、手术台上忘时间……特殊的职业使命,要求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有丝毫“差错”。他们精神紧张,时常用脑过度、缺乏睡眠。
建议:
抽空补充“正能量”。关注健康,要从忙碌的生活中找机会,给身心进行有益的调节。当情绪急躁不安时,听点音乐来舒缓一下紧张的心情,或者通过锻炼释放压力;觉得身体就要崩溃时,适当少加点班,和周围的人开开玩笑,享受一顿家庭晚餐,给生活补充一些“正能量”。
案例:
2016年6月14日,年仅42岁的云南《春城晚报》总编辑杜少凌,突然出现呼吸不正常经抢救无效猝然去世。
2016年6月29日,34岁天涯副主编金波突然猝死。
2016年7月23日凌晨,47岁的《青岛早报》体育部主任马洪文突发心梗,经过医院两个小时的全力抢救,最终与世长辞。
2016年10月6日凌晨3时左右,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心梗不幸去世,享年41岁。
危险因素:
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起的《第二届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中,媒体进入透支行业的第4位。生活跟着新闻转,不少新闻记者经常加班加点,日夜奔波。
建议:
关注健康“信号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表示,中青年人心脏问题的诱因多是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陶伟,在录制节目后马上长途旅行,身体连轴转。因此,年轻人在注意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一些高危诱因,如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案例:
2016年10月26日,何建华在务工的惠东县吉隆镇耀庆鞋厂突然发病,事后送医抢救,6小时后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月,河南一名年仅19岁的青年工人马向前猝死。同年6月,另一名23岁的工人陈龙在宿舍洗澡时猝死。
危险因素: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十大健康透支行业名单”中,制造业高居榜首。枯燥压抑的工作环境、重复呆板的机械化动作、经济压力等,使之成为健康的高危岗位。
建议:
定期体检不可少。心脏性猝死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在1小时内以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直至自然死亡。每个人都有必要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潜在的慢性病进行定期检查,做到是否健康心中有数。同时坚持每天适量运动,以提高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案例:
2015年3月24日早上,深圳36岁的IT工程师张斌被发现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马桶上,凌晨1点,他还发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据悉,为赶项目,他常常加班到早上五六点,又接着上班。猝死的前一天,他跟妈妈说“太累了”。
危险因素: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IT阶层“过劳死”的平均年龄仅为37.9岁。长时间对着电脑编程、测评、调试,每天一个姿势窝在椅子上。
建议:
办公室里巧运动。对IT一族来说,想办法让自己“动”起来非常有必要。可以在电脑旁边放点绿色植物,每隔一两个小时做一做手部运动,转转手腕、肩膀等;感觉大脑麻木的时候,从椅子上站起来,伸伸胳膊、扭扭腰,或者喝杯水,多向远处看看,做眼保健操缓解疲劳等。
案例:
2013年5月13日,奥美中国北京公司24岁的员工李铮猝死。
2008年7月20日,时任北京奥美客户群总监的台湾人林宗纬也因心肌梗死去世。
危险因素:
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肺中心副主任和渝斌教授表示,有近半数以上的白领处于过度疲劳、劳累的环境中。一项网络投票显示,在经常加班的职业里,广告设计师高居榜首。
建议:
身体喊累要休息。据了解,李铮发病前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没休息,每天都是工作到深夜11点以后才下班。发病前一周,这名年轻人已经出现身体不适。其实,经常疲劳是一种报警信号,它提醒机体已经超负荷了,此时应停下来,把大脑放空,调整工作节奏,不要给身心火上加油,拿健康甚至生命换业绩。
案例:
2012年7月,24岁淘宝店主艾珺因过度劳累在睡梦中离开人世。3个月后,一名29岁的许姓网络店主猝死,他的女儿刚满两岁。
2013年的双十一前夕,28岁的店主阿蔡,一家五钻的淘宝童鞋店店主,在深夜经营网店时不幸猝死。
危险因素:
每天一睁眼就对着电脑,见缝插针地吃饭、打包、发货,睡觉时脑袋里还嗡嗡响着买家的对话声、咨询声、质疑声等。开网店这一看似新鲜、简单的职业,背后却是几乎是“24小时工作制”状态。
建议:
规律作息保平安。美国一家健康杂志曾建议,呵护身心要顺应人体生物钟,及时补充营养,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应付繁忙的日程。可以给自己定个相对规律的作息安排,比如早餐补充鸡蛋、牛奶,中午小睡半小时,下午吃点零食、外出走一圈,晚上12点之前关电脑休息等,不要把压力全部集中一起。
案例:
2017年2月4日,河北一公安局刑警房寨中队中队长郭秋峰春节期间侦办一起部督盗车案时,因连续加班、劳累过度诱发心梗,猝死在办公室。
2017年3月12日,刑侦民警许峰在与同事赶赴长沙抓捕一电信诈骗团伙成员时,突发心脏疾病,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40岁。
2016年10月31日,辽宁省大连市公安局沙河口分局情报合成指挥作战中心民警张金波在工作时间,因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死亡。
危险因素:
公安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治安警察每日平均工作12小时,很多民警最大心愿是想“睡觉”。无论大神探还是小片警,都是工作忙、压力大,甚至只能靠抽烟提神醒脑。
建议:
杜绝烟草少喝酒。抽烟、酗酒、熬夜等,都会给血管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导致心血管突然发难。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戒烟限酒,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加强运动等,用充满精力的身体应对工作。
案例:
1998年,29岁的女子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格里菲斯·乔伊娜在睡梦中猝死。
2004年2月,34岁的环法自行车大赛冠军潘塔尼猝死。
危险因素:
有研究称,在美国,每三天就有一名年轻运动员死于潜伏的心脏病。“更快、更高、更强”,超负荷的运动导致心肌缺血。
建议:
不当第一也快乐。冠军的光环让每一个人心驰神往。然而,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发现,第一名的压力最大,而第三名的快乐感最强,生活也更幸福、轻松。而压力正是心脏的大敌之一,习惯争强好胜的人不妨给自己降低标准,试着享受一下默默无闻的生活。
正能量菌认为
工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是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所以我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
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哦
热点回顾:
1.49个小时20场活动 | 习大大的香港之行留下了哪些精彩瞬间……
2.建党伟业 | 奋斗“党”不住,中国人该有哪些“革命精神”……
4.13岁男童玩《王者荣耀》被骂,竟从高楼一跃而下,醒来的第一句话让父母彻底崩溃……
5.愤怒!北京一初中生被逼吃大便!受辱学生患小儿麻痹,7名同学被调查,5人被行拘
素材来源 | 南方都市报、南方新闻网
编 辑 | 虞丹丹
责任编辑 | 胡颖珊 李雅君
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