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生积蓄150万,一次就花完了?!


4月2日,据@新华视点 消息,

88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真菌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郑儒永90岁高龄的老伴黄河研究员,

在微生物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相关人员见证下,



毕生积蓄150万元捐献给国科大教育基金会,

设立永久性“郑儒永黄河奖学金”

用于激励青年学子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负时光,努力向上。



在捐赠仪式现场,

郑儒永院士说:



国家培养了我,

中科院培养了我,

我要为国家再做一点贡献。




据了解,郑儒永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的内生毛霉,首次报道了我国特有的人体病原毛霉新种和新变种;1987年主编完成《中国真菌志—白粉菌目》,成为国际公认的白粉菌目检索书。


时至今日,郑儒永关于白粉菌科的属级分类系统,仍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在1999年,郑儒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儒永的论文写作常常费尽数年心血,有的甚至是“十年磨一剑”。她常说:“有的工作课题,完成了10多年还没写出来,因为总要跟上现在的水平,要让写出来的东西是最好的,让自己满意才去发表。这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要耐得住这种寂寞。”


在面对科研或者实地考察,所有的行李都是自己双肩挑,在野外,她也经常风餐露宿,吃野菜,吃野蘑菇。郑儒永总是和大家一起奔波劳苦,从不落后。



显微镜下,一站就是15年


郑儒永有一台很“古老”的显微镜,她每天陪伴显微镜的时间,甚至超过了陪老伴的时间。长期在显微镜前忘我的工作,使得郑儒永患上了骨质疏松腰椎半滑脱症


2004年,她的脊柱被“钉上”了2根钢柱和9颗钢钉,医生告诉她每天只能坐一小时,其余时间只能站着或者躺着。从那时起,郑儒永基本无法坐着工作



但是这些影响不到她继续做科研,当时73岁高龄的她,垫高了自己的办公桌和实验台,每天站立8个多小时,无论是观察显微镜还是撰写论文,无论是手绘真菌图谱还是查阅文献,都是站立完成。这一站,就是15年。



时至今日,郑儒永仍然每天坚持工作,培养学生,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2012年至2018年,郑儒永先后向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捐款三次,共30万元,用于贫病脊柱患儿的手术救治。她为了青年学生和患病儿童倾其所有,慷慨解囊,她和老伴的生活却非常简朴。



她这样说过:“哪个行业都有各自的困难,也各有各的乐趣,你只要有兴趣,就不会觉得困难。我觉得,如果你做那些一点没有困难的工作,那才叫淡而无味。我就愿意挑难一点的工作做。因为有难点,你才有东西去解决,你才能做出高水平的工作。

网友:这才是真正的女神


看到郑儒永院士将毕生积蓄捐出的消息,不少人说,这才是真正的女神!



也有人看完泪目



还有人表示,老一辈尚且如此,年轻人更要努力才是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榜样......


前不久,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王世绍算的一笔“退休账单”引发关注。93岁的王世绍是大学教授一年有16万退休金,但他陆陆续续捐款总额已经超过百万元


他说,自己不想花钱享乐,就把退休金全部捐出资助学生、培养人才。



今年1月,据昆山市广播电视台“昆山视听”报道,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钱七虎院士主动提出,把此次获奖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在昆山成立助学基金,资助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钱七虎院士一生从事防护工程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开创性地建立起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创立了防护工程学科,立志为国家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他说:


奉献是军人的本职,科技强军是军队科学家的使命。此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防护工程领域全体科技人员共同的荣誉。获奖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虽然他已到达退休年龄,但思想没有退休、工作没有退休,将以此次表彰奖励为新的起点,带领年轻人继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科学报国的精神,继续在岗位上砥砺奋斗,为国防和军队科技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成就斐然,却淡泊名利;

如此高龄,仍心系家国。

作为当代青年,

我们也应该更加努力呀!



热点回顾:



1.他们的朋友圈没有再更新过......

2.你和你的座机就是最后一发机炮子弹

3.世上无难事,只要到广东!

4.勤奋学习拿积分也会被骗钱?我不过是想好好学习......

5.你站在此处不要动,我把橘子皮给你捡回来








    素材来源  | 新华视点、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青年报、昆山视听、央视新闻、综合网络

 编   辑  | 陈思晓

责任编辑  | 杨宇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