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逆袭,但逐梦航天远不止这样......
今天是4月24日,
是第四个中国航天日。
很多人万万没想到,
在三年之后,
会被一幅官方海报刷屏了!
请问有小伙伴还记得三年前的这两张图吗?
这是2016年中国启动首个航天日,
国家航天局精心设计的海报。
一经发出,
有网友却发出这样的感慨:
第二年,
也就是2017年,
官方开始在网上征集海报。
最终这幅海报从185幅作品中脱颖而出~
随手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他征集到的作品吧......
2018年继续海选,
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踊跃参与,
最后征集到222幅作品。
经过一层又一层严格筛选,
被选中的海报就是下面这一幅!
大家看到以上这些被选中的海报有什么感觉呢?
(是有在进步的!)
在千呼万唤之下,
2019年的中国航天日海报,
终于发布了!
这一次终于美炸了!
作者:自由插画师——杨权
据介绍,最终使用的宣传海报展现了中国航天正在探索苍穹的道路上不懈前行。
画面主体,在浩瀚宇宙中飞舞的嫦娥,伸手触碰被托举的小航天员,代表了中华民族纵贯古今的飞天梦想,丝绸之路驼影则表达了中国合作共赢的航天发展理念。
远古的星盘正闪耀着神秘的光芒,宛如巨龙一般的长城在云层中若隐若现,再加上天坛和翱翔成桥的喜鹊元素,代表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飞天文化。嫦娥四号、高分卫星、长征火箭、天宫对接等元素,彰显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
从历史穿越未来,探索太空之步从未停歇,逐梦航天之路永无止境。
太好看了,有木有!
这大概是今年最优秀的海报了!
从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
从月球探测到逐梦深空,
中国一直努力探寻宇宙的奥秘。
第四个“中国航天日”。
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
这更是一个不平凡的航天日!
中国空间站来啦!
中国空间站来啦!
中国空间站来啦!
4月23日,中国载人航天庆祝2019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首次对外发布中国空间站研制进展视频。
视频披露,2022年前后,我国载人空间站将完成建造,支持开展大规模多学科的空间科学研究、空间技术验证和空间应用。
▼中国空间站研制进展视频
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其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Ⅰ和梦天实验舱Ⅱ,每个舱段规模20吨级。
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由神舟载人飞船提供乘员运输,由天舟货运飞船提供补给支持。
空间站设计寿命10年,可根据需要,通过维护维修进一步延长寿命。
额定乘员3人,乘组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
天和舱用于空间站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以及航天员生活,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
停泊口用于问天舱、梦天舱与天和舱组装形成空间站组合体;对接口用于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及其他飞行器访问空间站。
同时,空间站规划了密封舱内的空间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巡天光学舱,支持在轨实施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这个“家族”的三兄弟为中国航天立了大功
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使用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是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发射。
不是长三乙么?
怎么又成长三甲了呢?
长三乙火箭就属于长三甲系列啊!
那长三甲是谁?
莫慌!
我们来看一下从左至右分别是:
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
长三甲家族集结完毕,
我国在高轨道的运载能力形成了
(长三甲)2.6吨-(长三乙)5吨-(长三丙)3.8吨
全方位覆盖!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怎么上天了~
1994年2月至2012年3月,18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完成了50次发射。
2012年4月至2019年4月,7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完成了又一个50次发射。
▲4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时刻(史啸 摄)
你能叫得出名的中国大名鼎鼎的航天器:“北斗”、“嫦娥”、“风云”以及一大批通信卫星,几乎都由长三甲系列一手包办。
总之,无论是约2万公里高的中圆轨道,约3万6千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轨道,还是38万公里外的月球,都是长三甲系列的主场!
这个扛起中国航天三分之一发射量的家族,成功率达到惊人的98%,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2019年1月3日11时40分,“嫦娥四号”着陆器获取了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这是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拍摄的第一张图片。
2019年1月4日17时,“玉兔”二号巡视器与中继星成功建立独立数传链路,完成了环境感知、路径规划,按计划在月面行走到达A点,开展科学探测。这段浅浅的辙痕,被“嫦娥四号”拍下来了。
一代代航天人擎起梦想的火把,
用青春与汗水、拼搏与不屈
照耀追梦的旅途;
用光阴与梦想
绘就气势恢宏的航天画卷;
用历久弥新的航天精神
让浩渺太空镀上鲜艳的中国底色。
▲视频来源:新华视点
谢谢奉献一生的航天人,
也为中国航天点赞
热点回顾:
素材来源 | 中国青年报、中国航天日、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新华社、新华视点、综合网络
编 辑 | 陈思晓
责任编辑 | 杨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