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报告 | 我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互通发展及十三五展望

2016-11-01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本报告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专家团队编写成稿,欲了解报告详情或获取该份报告请联系:黄树波 010-62301216/4002,邮箱huangshubo@caict.ac.cn。



出版单位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编写单位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摘   要

互联网是由众多网络互联构成的“网中网”,网间互联方案是影响互联网整体架构的核心。国际上通用的物理互联方式有“直接电路互联”和“交换中心互联”两种。前者是互联双方直接互联,实现简单,在运营商间广泛使用,适合大型网络之间对等互联或者大型网络与少数中小网络之间转接互联,随着互联主体不断增多,直联方式扩展性差的问题愈加突出,在此背景下交换中心互联得以高速发展。交换中心是多方互通的基础平台,具有接入成员多、业务种类丰富、灵活性和扩展性好的特点,成为国际通行的网间互联互通方式,并推动网络架构的不断演进,是众多互联单位进行小流量交换的首要选择。


日益扁平化的多主体网间互联架构(21世纪以来)

对标国际网间互联架构经验,2013年工信部确定了我国“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网间互联目标架构。“十二五”期间,随着7个新增骨干直联点全面建成,我国已经实现了互联架构调整的中期目标,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网络设施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为适应网络流量高速增长,充分保障网络运行质量,“十三五”期间国内亟需进一步优化调整网间互联架构,以满足新形势下网络高效、高质互联的需求。本报告重点研究全球互联网网间互联架构的演进趋势,归纳全球交换中心作为网络和流量汇聚中心的发展思路和特点,梳理国内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互通发展情况,从骨干直联和传统交换中心NAP两个方面,分析我国骨干网网间互联互通模式的发展和演进,并国内互联网行业的新发展和监管政策的新动向,及其对网间互通架构变革的影响及涌现的各种互联模式,展望未来我国网间互联互通发展。

目  录

一、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二、全球互联网网间互联架构演进趋势

2.1 全球网间互联架构从层次化向扁平化网状互联演进

2.2 互联网发展推动网间互联生态重构

2.3 交换中心网间枢纽地位日益显著

2.4 交换中心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三、全球互联网交换中心发展思路、特点及案例分析

3.1 各国交换中心发展模式具有明显地区特点

3.2 交换中心以互通业务为基础,同时关注增值业务

3.2.1 基础业务:网间互联

3.2.2 不断拓展增值业务

3.3 以二层技术为基础部署交换中心

3.4 交换中心发展案例分析

四、我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互通发展情况

4.1 我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互通监管政策

4.2 网络直联是国内骨干网网间互联互通的主要渠道

4.2.1 2013年前国内骨干网间互联互通格局

4.2.2 国内新增骨干直联点及其效果评估

4.3 国内骨干网网间互联互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骨干直联点

4.3.2 交换中心

五、新形势下网间互联模式日趋多样化

5.1 日渐多元化的网间互联需求

5.1.1 互联网企业普遍自建网络

5.1.2 宽带接入市场开放,用户市场占比明显提升

5.1.3 云互联

5.2 行业内自发形成互联网交换中心雏形

5.2.1 半实事交换中心

5.2.2 商业类交换中心

5.3 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网络架构优化

六、我国网间互联互通“十三五”发展展望

6.1 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网间互联架构更趋合理

6.2 我国网间互联互通监管政策建议

6.2.1 形成国家层面网间互联架构优化调整顶层设计

6.2.2 拓展互联网网间互联的内涵

6.2.3 加快明确交换中心监管思路

6.2.4 加快顶层设计落地实施,尽快开展交换中心试点建设


推荐阅读

报告 | “一带一路”下国际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报告 | 5G全球最新发展态势及标准化进展研究报告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