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发展指数报告》系列解读 | 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

2017-09-20 卢玥,李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2017年9月5日,工信部首次发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报告分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两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下面简称"综合发展指数")依据产业发展特点和未来发展要求,选择产业规模、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效益、研发创新和产业机遇把握六个维度对产业进行全方位评价,全面考虑评价指标在规模与效益、现在与未来、常态与创新等维度上的均衡。


根据测算结果,2016年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为134.48分,较2015年提升15.53分,并呈现连续平稳增长的态势。产业规模、产业效益、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产业发展环境、研发创新和产业机遇把握六个一级指标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图1  2015-2016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一级指标比较


综合发展指数的总分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发展环境、研发创新以及产业机遇把握得分的大幅提升。其中,企业税收占利润比的下降及业内投资的增加带来了产业发展环境的大幅优化;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数量的增长促进研发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应用电子和智能硬件的快速发展,带动产业新动能不断涌现,产业机遇把握指标得分连续三年保持10分以上的增幅。


根据综合发展指数的测算,可以发现2016年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显现出以下发展特点:


一、出口不景气带来产业规模增速趋缓,但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

2016年产业规模指标得分提高3.13分,同比增长3.42%,低于总指数增幅。规模增速的走低及出口的不景气拉低了指标得分,但产业对经济贡献的增大使得分数稍有提升。

 

图2  产业规模及增长得分及其细分指标变化图


产业总体规模进入中速增长期。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从2014年的两位数增长,下降至2015-2016年8%左右的中速增长区间。增速下降主要是受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从移动互联网阶段向万物智能阶段转型的影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尚未成长起来,而PC、电视和手机等传统领域又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全球手机、PC和平板、服务器产业规模增速分别为-9%、-10%和-4%。此外,由于我国国内制造业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高端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也受到一定影响。但是需要关注的是,受亏损面收窄以及经济回暖等影响,2016年增速较2015年提升0.31个百分点,增速分数有所回升。


产业出口持续走低。201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金额7210亿美元,同比下降7.7%,连续两年增速为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部分海外企业将工厂迁移至印度、越南等地,带来产业代工出口金额的下降,如微软关闭北京及东莞的诺基亚手机工厂,并将部分设备转移到越南河内工厂。此外,世界经济动荡,贸易伙伴国国内经济的不振带来了国外市场消费规模的下降,加剧了出口规模的收窄。


对传统产业的支撑作用持续加大,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201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占工业比例10.48%,提升0.45个百分点,成为产业规模指标得分提升的主要原因。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保持10%的增长速度,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个百分点,较其他工业行业,对经济拉动作用更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人工智能、新兴应用电子等新的细分产业出现,电子信息制造业对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度不断加大。以人工智能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数据积累较好、劳动活动规则的医疗、金融、安防、物流、教育等行业投入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带动了物联网、智能硬件、手机、服务器等行业新的市场需求。

图3  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变化


二、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

 2016年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指标得分提高5.64,同比增长5.42%,较2015年增幅有所提升。企业和产品力竞争力的微幅提升主要得益于龙头企业数量的增长和走出去企业数量的大幅增加。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龙头企业数量指标得分同比提升18.54,主营业务收入在40亿以上的国内企业数量220个,较15年增长17.65%。从财富杂志公布的中国500强榜单中可以看到,通讯设备厂商中兴通讯排名从2014年的71名提升到2016年的60名,摄像头模组厂商深圳欧菲光从2014年的466名提升到2016年的287名,面板厂商京东方从2014年的154名,提升到2016年的127名。我国龙头企业不断成长,数量不断增多。此外,2015年“一带一路”政策出台后,拥有国际业务(走出去企业)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走出去企业903个,得分提升4.96分。

 图4  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得分及其细分指标变化


三、产业效益总体良好

2016年,产业效益指标得分提高7.56分,同比增长6.61%。在企业营业利润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分增长主要得益于电子信息制造业亏损面的收窄。201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亏损企业数量有所下降,受到部分低竞争力企业被市场淘汰的影响,亏损面较2015年收窄2个百分点。但是需要关注的是,201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85%,并没有显著提升。以手机行业为例,虽然我国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进军高端化产品的进程不断加快,产品平均售价有所上升,但由于上游高端元器件价格上升导致成本增加,企业营业利润率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

图5  产业效益得分及其细分指标变化


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016年,研发创新指标得分同比增长14.37%,主要得益于企业研发投入及研发人员数量的增长。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迭代速度快、产业向高端化制造转型等特点带来了研发需求的不断扩张。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从5.3%提升至6%,如面板厂商京东方和天马的研发投入额,同比分别增长了24.74%和21.98%;通信设备厂商中,华为研发投入占收入比,已经从2009年的9%提升至2016年的近15%,中兴研发投入占收比从2009年的10%提升至2016年的13%。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从整机集成向产业链上游元器件研发延伸,研发人员队伍不断壮大。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研发人员为57.5万人,同比提升7.94%,研发人员数量指标得分为109.12,同比提升8.03分。这主要是受龙头企业布局产业上游及新兴领域,建设研发实验室的影响,如华为与徕卡合作,创建麦克斯•别雷克(Max Berek)创新实验室,布局新光学系统、计算成像、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领域技术研究;面板厂商京东方投资建设京东方先进技术实验室,提升TFT-LCD、AMOLED和新一代显示技术、拓展新应用。

图6  研发创新得分及其细分指标变化


五、产业发展环境大幅优化

2016年,产业发展环境指标得分提升49,同比增长37.82%。产业发展环境的大幅优化主要得益于业内投资的不断增加和企业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

图7  产业发展环境得分及其细分指标变化


行业发展稳定,业内投资不断增加。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IT投资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同比增长21.56分,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同比增长23.29分。在多数行业受到国内经济下行较大压力的情况下,电子信息制造业相对稳定的发展吸引投资不断增加。2016年,全年电子信息制造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较上年增长15.8%,增速快于2015年2.2个百分点。全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投资额占制造业比例较上年增长1.55%,增速快于2015年14.66个百分点。


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成效初显,企业发展环境较上一年提升23.72分,企业税费负担降低,各类不合理收费得以整顿,企业税收占利润比例有所下降。


六、产业新动能不断涌现

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带来产业发展新机遇。2016年,产业发展机遇得分提升11.27分,同比增长9.74%,主要得益于智能硬件产品产值和汽车电子规模的增长。2016年,智能硬件产品产值提升18.75分,同比增长15%;汽车电子规模得分提升15.07分,同比增长14.20%。


一方面,在传统端设备负增长的背景下,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多形态智能硬件设备高速发展。根据IDC的数据,2016年,我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超过3800万台,同比增长57%,占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44%。虚拟现实方面,国内已拥有超过100家VR/AR整机品牌厂商,产品包括暴风魔镜等虚拟现实眼镜,以及亮风台HiAR Glasses等增强现实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电子在加速向传统领域进行渗透,带来汽车电子等新兴细分领域的快速增长。根据IHS的数据,芯片、传感器及液晶显示屏等消费电子元器件正在向汽车领域快速渗透。在信息娱乐、ADAS、动力总成、车身及底盘五大关键系统中,以消费电子为主的ADAS和信息娱乐增速领先。其中,ADAS年复合增长率19%(2015-2020),信息娱乐系统年复合增长率7.9%(2015-2020)。

图8  产业机遇把握得分及其细分指标变化


总体来看,2016年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稳中有升,十三五规划中的相关目标快速推进,特别是龙头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为产业下一步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阶段,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柔性电子等新技术将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新兴的市场机遇,而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仍然面临产业生态构建有待加强、产品高端化和知识沉淀的提升任重道远等挑战,需要产业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作者简介

卢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ICT制造研究部主任, 联系方式:luyue@caict.ac.cn。


李论,就职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ICT制造研究部,联系方式:lilun@caict.ac.cn。


校  审 | 陈立娜  路凌霄

编  辑 | 贺璐婷


推荐阅读

权威发布 | 《网络安全产业白皮书(2017年)》发布下载!


权威发布 | 《2017年中国手机安全生态报告》发布下载!

好文章,快分享,一起涨姿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