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实就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拼!

2017-11-12 央视新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近日,在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礼上,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及理论数学家许晨阳作为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他们的成就值得点赞,他们的讲述值得思索:新时代给予我们同样的追梦机遇,你是如何回应的?当你选择了贪图安逸,也就选择了平庸。而当你选择了奋斗不息,注定一生不凡。

施一公

生命科学奖得主

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施一公,全球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有人曾总结,他的人生轨迹,至今已经颠覆了学术界的五个传说:谁说读博毁一生?谁说学霸少努力?谁说绿卡是梦想?谁说尖子都书呆?谁说国内难科研?


2008年,作为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施一公拒绝了10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资助,全职回到中国,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奥斯汀表示,“他是我们的明星,我觉得他完全疯了。”


剪接体,人类细胞中必不可少的“分子机器”之一,但人类对其工作机理的了解一直缺乏结构生物学的证据。2015年,施一公率领团队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这项成果不仅标志着人类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关键一步,也意味着中国人率先登上了比2006年和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更具挑战的科学“山峰”,世界结构生物学界的公认难题——剪接体的结构“密码”已接近破译。


人类细胞概念图/视觉中国

他“一身三院士”,除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在清华,还被封为“风一样的男神”——说话快,走路快,总是一副风风火火的样子。这不仅因为他是个急性子,更是为了节省时间去做科研和教学。2009年至今,施一公已在《细胞》《自然》《科学》这世界三大顶级刊物(简称CNS)上发表论文十多篇。


他在多个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为开发新型抗癌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4年3月,凭借“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开拓性贡献”,获瑞典皇家学院颁发的爱明诺夫奖,这是该奖自1979年设立以来第一次颁给中国科学家。


“2017年对我来讲是非常不平常的一年……”,在此次未来科学大奖颁奖礼上,他哽咽致谢↓↓



《感谢大时代,予我追梦机遇》

(节选自获奖感言)

演讲者/施一公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2017年对我来讲是非常不平常的一年,我出生于1967年,所以今年我50岁了,人过半百知天命。今年是1977年恢复高考40周年,我有很多1977年的回忆。今年也是我亲爱的父亲去世整整30周年,今年又是我结婚25周年。今年,也是我回国到清华全职工作整整10周年。所以站在这里心情挺不平静的,有很多的话想说,也有很多人想感谢。


我想首先感谢提名我为未来大奖的提名人,感谢评委会的全体科学家成员,感谢捐赠未来大奖的全体捐赠人,感谢你们,没有你们我当然不会有今天获奖这一刻。


站在这里,我特别想感谢我的家庭,我的妻子,我的两个孩子,没有他们的爱,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有今天。


感谢我的母亲,远在郑州,一天天老去,已经不习惯坐飞机坐火车,还非常关心我。


感谢我106岁高龄的爷爷,他是我在十一年之前回国决定做出以后打电话时,所有亲人中最坚定支持我的,他对我说,“你在美国待那么久了,早该回来了,赶快回来吧。”


在此,我也特别想感谢我的实验室团队,这个未来大奖所有的成绩都是在清华做出来的。我在回国之初很担心,在清华能否有一支像我在普林斯敦大学实验室那样站得稳的团队,看来我是多虑了。我知道你们在那默默的奋斗,全力以赴,不仅为自己,也在为清华,为中国在尽一份力。


我也特别想感谢清华大学,我回来十年了,清华大学在我回国最困难的时候,不止在实验室,不止是科研经费,在我处在舆论漩涡,在网上有争议的时候,一无反顾支持我。


像我这样一个在驻马店长大,在九岁十岁的时候天天想着长大要每天能吃一个苹果的孩子能有今天,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我从来没有想过,这辈子自己会有可能去开汽车,去坐汽车,有自己的房子。所以我感谢一路走来教给我知识和力量的老师,一路走来,他们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我非常感谢我在美国和中国的同事,没有你们,我不可能有今天,我也不可能支撑到今天。我常常想我小时候学过的,真的成了在中国奋斗的鼓励我的一句话,“友情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照亮了你的灵魂,照亮了世界,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真的是这样。


在此,我也特别想感谢那些在各处默默支持我,爱护我,关心我的国内各界的朋友,我知道你们很多人在给我鼓劲,感谢大家。


最后,特别想感谢这个大时代。我10岁在驻马店的时候,受父老乡亲的关爱,我曾经对他们说,我取得的每一步成绩都跟你们有关。我经常在奋斗过程中,甚至遇到困难的时候对自己说,“父老乡亲,我不会给你们丢脸。我还会往前走。”


至今,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多达五百多万人跨出国门,造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大一拨留学潮。五百多万人有三百多万人回到了中国,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家建设和科学进步的前进。我是三百多万人中的一位,非常感谢这个大时代,我也很想在这个时代中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我会尽全力在清华大学培养人才,帮助清华大学在生命学科往前再跨一大步。我也非常感谢建伟、饶毅等很多朋友的支持,我们一起参与创建西湖大学,(有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民办的研究性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大学承载一代人的梦想,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以强大科学技术站立起来的梦想。我相信几年,几十年以后,作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中国,不仅有清华北大这样非常强大的公立大学,也应该有一批卓越的优秀的私立大学与其交相辉映。


我非常感谢这个时代让我,让我们这批人这代人,有这样一个追求梦想的机遇。这都是我在获得未来大奖之后发自内心的感言,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把这些话说出来。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潘建伟

物质科学奖得主

奖励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

1970年出生的潘建伟,被称作“中国量子力学第一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983年国际科学组织,致力于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科学研究)院士,同年获得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量子通信奖”……

 


对一般人而言,量子理论和技术难以理解,这样的科研成果有什么用途?  


20世纪初实验发现,能量或物质细小到一定限度,就无法被准确测量了。理论上完美到极致的显微镜,对于一个量子级别的粒子也束手无策,因为一“碰”就毁坏了粒子的待测状态。如果让量子态的粒子携带密码信息,当间谍“偷听”时,信息就被偷听动作改变了,因而这条信息通道可以保证内容的绝密。


潘建伟解释,量子力学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基础。量子通讯能够实现无条件加密安全,保证信息绝对安全。量子计算,比现有的计算能力快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


概念图/视觉中国


他有着明确的科研图标:通过量子通信研究,从初步实现局域的量子通信网络,到实现多横多纵的全球范围网络,保证信息传输的绝对安全;通过量子计算研究,实现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有效挖掘;通过量子精密测量研究,实现新一代定位导航……


“如果说当年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证明,中国人在国外可以做很好的‘科学’。那么我们现在证明了,中国人在国内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学’。” 2016年8月16日,我国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作为其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在颁奖礼上忆及研发不易↓↓



《信心而非功利心,让你无所不能》

(节选自获奖感言)

演讲者/潘建伟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我本来想了特别好的演讲,后来发现和施一公的(感谢)顺序都一样的。我不是剽窃,可能真的纠缠在一起了。


我确实感到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能够得到这么一个肯定。首先我非常感谢未来论坛,他们设立了未来科学大奖,让科学在中国得到了更多的普及和重视。


我非常感谢我的家庭,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她是我高中的同学,记得高中时我在日记上写下,说希望能够经过多年的努力,娶她做我的妻子。但是后来,把这件做成是非常的困难。我从17岁开始努力,一直到26岁,将近花了九年时间,她终于在某一天答应,可以嫁给我了。我当时说这么困难的事情都可以做成的话,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花了九年把我的妻子追到手,给了我足够的信心。所以,我觉得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做成的。


同样的,我也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我现在还清晰记得1987年大概春天刚刚来到时,我跟父母散步,说我想学物理,可能将来没有饭吃。他们说没有关系,你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因为有他们的支持,我是没有什么功利心的,沿着这条路走下来了。


我还非常想感谢我们量子墨子号卫星的整个团队,特别感谢在座的王建研究员。当时很多技术国外封锁,花了很大的努力都没有办法获得美国的许可来进口他们的技术。后来中科院安排,我们跟机务所、科大一起合作,终于把这个被封锁的技术研究出来了。今天这个奖,不是给我个人的,其实是给我们五个人乃至团队的。


最后,最重要的,中国之所以量子卫星能够成功发射,得益于大时代,新时代,得益于国家经济发展,让我们能够做一些让国外的同事也羡慕的事情。所以我非常高兴,能够在国家支持下,做一些有益事情,做一些世界领先的事情。谢谢大家。


许晨阳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

表彰他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

许晨阳,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基础数学核心领域代数几何方向的研究,1981年出生。尽管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拉马努金奖等诸多荣誉加身,在许晨阳心中,自己只是个“数学工作者”,始终执念的是如何做好数学,如何推动代数几何学在中国的发展。


图/视觉中国

当年凭借数学竞赛优异成绩,选择保送北京大学数学系的那天起,遵从内心选择,重视兴趣所在,便成为他做出很多人生选择的重要标准。“大学数学要有趣的多,深刻的多,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觉得如果可以的话,这辈子的工作大概就是数学了。”

 

在北大完成三年本科和两年硕士学习,他选择奔赴大洋彼岸,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世界级代数几何学家继续学习研究。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他与合作者解决了一系列长期悬而未决的著名代数几何猜想。


 

“当遇到那些仍然在国外、犹豫是否应该选择回国的青年学者的时候,我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回到祖国,不仅仅不会影响自己的研究,很多时候还能做出更好的更有创造性的成果。而这种在自己的祖国做出优秀工作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感觉都不能取代的。”自全职回国工作以来,他在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开设前沿课程,影响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


如他所言,“坚持下来以后,我愈发的发自内心认为这是一种很理想的生活方式。从选择做数学到今天,我一直并且仍然觉得这是在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选择之一。”许晨阳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感谢了自己的最爱,即几乎占据他所有生活的——数学↓↓



《驱动我们前进的,还有沿途震撼的美》

(节选自获奖感言)

演讲者/许晨阳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可能和前面两位教授不太一样,我想感谢的对象主要是我的职业。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表彰,也是对所有年轻科学家的奖励。


数学是科学的皇冠,无论是手机信号的传递和医疗的分析,还是对时空规律的认识,都以数学的发展为其先身,数学成为我们理解世界深刻规律的基本语言。对那些热爱数学,从事数学研究的人来讲,更吸引他们投身于数学研究的,是数学里面所蕴含的那种简洁的、优美的、浑然天成的美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基础数学的本质是逻辑的诗篇,逻辑和诗是数学最重要的两个特质,也是每个数学家的追求。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数学家总是很令我心存感激的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投身于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业,并以此作为谋生的职业。


大多数中国人认识的第一个数学家是陈景润,我也是后来读了很多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在我心中才慢慢从不食人间焰火的形象,变成了扩充人类边界认识的英雄。数学历史上的每一步进展,都意味着数学英雄们的远航达到了未知的新世界。我们数学家一直相信“人类必须知道,人类终将知道”。


数学里当然并不是只有那些开辟领域、解决伟大猜想的数学英雄。无论那些站在人类智力巅峰的人才,还是比普通人擅长一点点的数学家,每个从事数学研究的人都希望在自己的天赋范围内再进一步,证出更漂亮的定理,解决更困难的问题。驱动我们前进的,不仅仅是对未知的渴望,也有创造过程中震撼我们的“逻辑和诗”的美。


正是在这样的驱动下,数学家专注、坚持,充满古典主义的浪漫情怀。我想我们在这个时代能拥有这样一份职业,对于追求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是相当幸运的一件事情。


构成一个研究者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本质,是他们聆听事物内部声音的能力。没有等级高下之分,也没有阶层之分,在未知的探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绝对的自由。每一位数学家愿意孜孜不倦研究数学最主要的动力,不是别的,是我们享受那种日复一日,能够从现实生活中超越出来,去聆听和发现世界规律的时刻。


陈省身先生说中国是数学大国,但是21世纪我们更需要把数学建设成为数学强国。数学是科技发展的先身,纵观世界历史,没有哪一个科技强国不是先已经成为一个数学的强国。所以,在这里,我想感谢一代一代的数学前辈的承前启后,为中国数学发展所做的努力,我自己也时时不忘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初心。


最后,再次感谢未来论坛,可以让我在这里发言,表达我自己从事研究的感恩之情。谢谢大家。



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正式设立,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一年一届,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对象不限国籍,但需要是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完成研究的科学家,且研究要具备原创性、长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国际影响。

2016年,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得主分别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2017年增设“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文/整编自中国青年报、中新网、科技日报等

图/网络 视觉中国

来源:央视新闻公众号


推荐阅读


好文章,快分享,一起涨姿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