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胥培俭 李耀华 2018-05-25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陆续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重要的政策文件,正式揭开了我国人工智能大发展的序幕。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向智能化的加速跃升。从互联网企业到投资银行,从编辑部到流水线,从客户服务到企业管理,人工智能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浪潮。


新知描述

《纽约客》在2017年10月23日的出版物封面上,描绘了一幅人类乞丐正在接受机器人施舍的画面,引发了全球对人工智能影响的广泛讨论。其中,人工智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影响,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塔塔咨询公司曾经对800多位各行业的公司高管进行了调查,并据此形成了一份关于人工智能对企业管理影响的报告。在积极的方面,84%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视为提高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认为人工智能将在营销、客服、财务、战略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消极的方面,未来三年人工智能将导致企业削减4%到7%的关键岗位。除了流水线上的蓝领工人,管理者的很多常规性任务,如收集信息、分派任务等也将在不同程度上被取代。


人工智能作为影响面广的颠覆性技术,其发展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系统性、多层次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于人工智能在感知和认知领域的能力,形成全新的人机合作模式,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当前,一些新闻媒体和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报告生成器,借助数据量化分析来撰写新闻和分析报告。如美联社借助人工智能,将季度收益报告的发放范围从300家企业扩大到近3000家。此外,人工智能也开始应用到专业的人力资源领域。例如,招聘网站Jobaline利用智能语音分析算法,对求职者的语气、语调、副词使用进行系统分析,预测某种特定语音所反映的个人情绪和偏好,并据此确定该求职者可能胜任的工作类型。


第二,帮助员工摆脱重复枯燥的工作,提供沉浸式培训,提升员工的工作体验。


据《福布斯》的报道,美国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的Ashok Goel教授,使用IBM公司的机器人Jill Waston作为助教,以在线聊天的方式解答学生的问题。经过一年的运行,这个机器人可以回答40%的问题,并且总能在第一时间以轻松有趣的风格回复邮件。到了年底,甚至有一位同学提名这个机器人为优秀助教。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帮助员工摆脱重复枯燥的工作,让员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


MIT Media Lab近期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在线培训师Otto教练。这位教练不仅可以在线为员工提供信息资讯,而且可以设计更丰富的培训场景,结合员工特性,提供沉浸式的员工培训。


第三,人工智能对员工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人工智能擅长于信息的获取、记录、检索和处理,但却无法做出平衡长期短期利益,涉及人类情感体验的决策。例如市场营销中,人工智能可以准确分析并判断不同营销案在业绩上的优劣,但很难考虑到企业的长远价值;人工智能可以评估出求职者对职位的胜任力,但无法评估出该求职者的团队合作,以及与企业文化的相容性。


在人机合作的过程中,员工原有的能力模型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员工的价值判断、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做正确的事情”将比“正确地做事情”重要得多。


新知点评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机合作已然成为新的生产模式:机器擅长理性记录、分析,人类擅长社交互动、创新,两者的相互补充将会创造更多价值。对于通信运营商的管理层,应该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并做好相应的战略谋划。


第一,重新定义员工和员工能力要求。人工智能拓展了员工的内涵和外延,人类和机器都将成为企业的员工,人机的分工配合也将成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工智能将人类员工从网络质量监测、营销方案设计、财务票据整理等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但也对人类员工的协作能力(包括人机合作)、共情能力、决策能力、创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制定新的人力资源计划。未来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计划时,需要基于新的员工能力与价值,重新梳理员工的结构变化和能力模型。要在人机协同的前提下,设计全新的工作模式和流程,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第三,尽量化解员工的“卢德意识”。“卢德意识”来自于19世纪英国工人反对纺织工业化的社会运动,意指对工业化、自动化、数字化或一切颠覆科技的反对意识。如今,已经有很多人“谈人工智能色变”,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会如斯蒂芬•霍金所言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从而对人工智能采取反对甚至敌视的态度。企业应该主动作为,追踪、研究人工智能发展动态,通过人机接触、人机互动化解敌意。


作者简介

胥培俭,现就职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所营销与运营研究部。

联系方式:xupeijian@caict.ac.cn


李耀华,现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所营销与运营研究部主任。

联系方式:liyaohua@caict.ac.cn



校  审 | 陈  力、 陆  廷

编  辑 | 凌  霄



欢迎转发分享!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

电话:62304025 62300198 

Email:media@caict.ac.cn


推荐阅读

余晓晖:数字中国开启我国信息化发展新征程

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共享单车社会治理新格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