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链技术测试观察与分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Author 刘虹男,魏凯
联盟链技术测试观察与分析
刘虹男 魏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北京 100191)
摘要:对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2019 年度开展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BaaS 测试、垂直行业(供应链金融)测试的测试情况进行整理披露,提出十大测试观察,涵盖联盟链的底层架构、共识算法、账本数据库、加密算法、智能合约、治理、隐私保护、跨链、性能测试观察以及供应链金融测试观察,以供业界参考。
关键词:联盟链;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十大测试观察
1 引言
区块链创造了数字世界的一种新型信任机制。但信任是有锚点的,任何信任都有“信任之母”,区块链不可能去除信任,区块链在让中心化的第三方“下岗”的同时,自己却“上岗”了。区块链只是改变了信任的锚点,从机构转向了机器。但这台信任机器本身也是由人制造的,由多种技术组成的。而人可能出错,会导致组成的技术可能不靠谱。
当前行业内各个区块链系统的实现相对封闭,没有很好的方式自证自己的功能完备性与性能指标,使得“信任机器”成为一个噱头。业务方并不能有效地结合自身业务场景来准确评估区块链系统,业界也无法清楚地了解当前行业技术发展现状,造成技术并不透明可信,区块链依托的信任锚点因此变得并不靠谱。
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联合成员单位共同研制测试标准,反复论证测试指标,以中立的第三方身份开展独立测试。同时,为确保结果公平公正,测试结果由外部行业专家与同行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并将最终评测结果公布于众。通过这种透明公开的方式,赋予区块链系统技术可信。
2 测试类别
2019 年度可信区块链共进行了4 类测试,包括功能测试、BaaS 测试、垂直行业(供应链金融)测试、性能测试,依据可信区块链6 个相关标准,即《可信区块链:区块链技术参考框架》《可信区块链:总体要求和评价指标》《可信区块链:功能评测方法》《可信区块链:性能基准评估方法》《可信区块链:BaaS 评估方法》《可信区块链: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行业系统应用规范》开展。
2.1 功能测试
有关功能测试,评价区块链底层产品的基础功能,共涵盖19 个评价指标、52 个测试点,具体的标准功能视图参见图1 。
图1 功能评测方法功能视图
功能测试的标准主要分为平台层、平台高级功能、业务层、参与方管理与审计五大部分,囊括了区块链底层核心技术,如对等网络、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维度,并涉及到高级的功能点,比如区块链系统的并行扩展、账本数据量控制等;同时,覆盖业务层的必要功能点,包括账户体系管理、私钥管理等;最后,针对联盟链的准入特性,涵盖参与方管理以及系统可审计的测试点,以全方位评价一个区块链系统的功能完备性。
2019 年,参与功能测试的机构有20 家,按照标准中必选与可选的维度进行划分,最终的测试结果统计如图2 所示。
图2 功能测试结果展示图
可选项在标准中未做硬性实现要求,具体的测试点均是区块链系统附加功能项,受测机构可根据自身业务场景按需开发,选择性实现。但通过汇总20 家受测机构的测试结果,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例如,必选项,即标准评价区块链系统必备的基础功能点,均测试通过,说明受测机构系统的基础功能均较为完备。
针对可选项部分,其中有9 项,分别对应着智能合约的高级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私钥的软件管理等,通过率较高,说明受测机构重视智能合约相关功能实现,用户权限功能以及软件层面的私钥管理方案较完备。但可选部分中有5 项受测机构通过率较低,分别对应着数据归档、节点证书的冻结与恢复,背后的原因是受测机构选择数据归档作为账本扩展方案的较少,并且很少涉及到节点证书冻结与恢复的应用场景。
2.2 BaaS 测试
BaaS 测试是可信区块链2019 年新增测试项,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区块链即服务)作为一种新的系统交付形态,与原有部署模式相比,在系统扩展性、易用性、安全性、运维管理等方面有很大优势。
BaaS 将云计算与区块链结合起来,采用容器、微服务以及可伸缩的分布式云存储技术等创新方案,有助于简化区块链的开发、部署及运维,降低区块链应用门槛,提高应用灵活性。主流云厂商和区块链技术公司纷纷推出了BaaS 服务,因此可信区块链在2019 年展开了BaaS 测试工作,具体的标准功能视图参见图3。
图3 BaaS评估方法功能视图
BaaS 测试的标准主要分为区块链网络与应用服务以及运维操作服务两大部分,按照标准的必选与可选的维度划分,最终的测试结果统计如图4 所示。必选项包括平台用户管理、自动化部署、区块链基本操作、节点管理等BaaS 平台的基础功能项,5 家受测机构均全部通过。而可选项作为BaaS 的附加功能,在智能合约开发支持、多底层引擎支持存在完善空间。
图4 BaaS测试结果展示图
2.3 垂直行业(供应链金融)测试
有关垂直行业(供应链金融)测试,由于供应链金融天然存在多主体与多协作模式,是区块链非常适用的场景。但目前缺乏应用的规范,导致行业内的系统鱼龙混杂,难分高下。同时,缺乏标准化导致使用方对于技术的选型、功能的认识都会产生困惑,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进入2019 年,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已经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具有了一定的行业规模、应用模式、行业发展路径。总体来看,供应链金融这个场景,可以说是区块链赋能金融中最为成熟的。因此,可信区块链选择在2019 年深入行业研究,并制定发布了相关标准,展开评测。具体的标准功能视图参见图5 。
图5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行业系统应用规范功能视图
供应链金融测试的标准主要分为底层关键技术、基础功能、外部对接系统3 个部分。但需要说明的是,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系统只是整个供应链链条中一个环节,因此要有非常强的外部对接能力。图5 所列6 个外部对接系统可作为参考,但在实践中可以对接更多来完善整个业务链条。同样的,按照标准的必选与可选的维度划分,最终的测试结果参见图6 。
图6 供应链金融测试结果展示图
测试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合同、单据管理、数字凭证生命周期管理等。由于当前行业实现存在差异,第一版标准选择基本功能点,只涉及区块链相关部分,3 家受测机构的完成度较高。
2.4 性能测试
2019 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首次采用可信区块链自研的性能基准测试工具TrustedBench,同时在院内统一的机房环境下针对7 家受测机构的底层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工作。TrustedBench 将发送压力以及报表的结果统计进行分离,侧重关注在交易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性能表现。有关性能测试规则要求如表1 所示。
表1 性能测试规则要求
首先是配置要求,受测机构均保持相同的配置,包括系统架构为单链,发送的交易均需签名且类型为一对一无关联转账交易。存证交易作为可选项,交易的数据大小为200 字节左右。
测试场景分为3 类,包括压力测试、尖峰冲击以及稳定性测试。压力测试是通过TrustedBench 实时监控测试过程中区块链系统的每秒交易接收量以及每秒交易上链量,控制发送的压力维持两者数值始终大体一致,使得压力刚刚达到系统的瓶颈;而对于尖峰冲击,则通过增加发送的压力,让系统每秒交易接收量达到每秒上链量的两倍,使得压力远远超过系统的瓶颈上限,观察系统在极端情况下的运转情况,且压力测试与尖峰测试均分为4 节点与16 节点两种情况;稳定性测试则仅需施加少量压力,但需要长时间测试,以观察系统的稳定性。
有关结果项主要是性能指标,性能指标通过TrustedBench生成,包含的统计字段有系统交易接收吞吐量、交易每秒上链量、区块平均包含的交易数量、平均交易上链延迟以及交易上链成功率等。监控项包括了4 个维度,实时监控工具负责采集CPU、磁盘IO、内存以及带宽指标。
最终性能测试结果如图7 所示,其提取了交易每秒上链量作为参考指标,统计了7 家受测系统可支撑的每秒上链交易量的最高值、中位值与平均值。整体来说,最高值可以达到将近2. 4 万,且在机房万兆局域网带宽条件下,磁盘IO 最易达到瓶颈。
图7 性能测试每秒交易上链量结果统计展示
3 测试观察
基于2019 年开展完成的功能测试、BaaS 测试、供应链金融测试、性能测试的工作以及与受测机构间的深入交流,可信区块链总结了2019 年的测试十大观察。
3.1 底层架构——自主创新逐渐引起行业重视
联盟链存在准入门槛,准入范围是在多机构组织间。一般情况下,联盟链采取多中心式,参与成员为预先设定,系统内交易确认的节点一般也是事先所设定,并通过共识机制确认。一般情况下,仅对联盟内的成员开放,有关记账权取决于联盟规则,但最终的账本数据由整个网络的组织机构共同维护。因此,联盟链在一般应用场景下,网络规模相对较少,业务侧重多方协同确权,相应的底层架构存在自身的特点。
可信区块链通过近两年的测试观察,将联盟链的底层架构大体分为:
(1)国内自研平台:区块链作为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底层架构的自研逐渐引起了行业内重视。但因为区块链是一门集成多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的组合式技术,且大多采用开源社区的方式组织维护。如何严格地界定底层架构是否为国内自研,本身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可信区块链本次划分的粒度主要从共识算法、智能合约语言与执行环境、平台网络拓扑,以及针对各个关键组件的组合情况进行划分。最终,机构可对平台核心实现自主可控。
(2)类超级账本开源项目下的Fabric:超级账本是Linux 基金会于2015 年发起的推进区块链数字技术和交易验证的开源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推进区块链及分布式记账系统的跨行业发展与协作。目前,该项目最著名的子项目是Fabric,初期由IBM 主导开发。由于起步较早,应用方面也有较多推进,加上IBM 的强大营销力,Fabric 的应用存在一定规模。同时,国内有大部分的平台基于Fabric 的开源版本进行相应的迭代更新,形成了类Fabric 的底层架构。
(3)其他:底层平台为与特殊应用场景结合,部分选择参考比特币网络、以太坊网络等进行个性化的升级定制。但由于样本有限,均归集为其他一类。
针对2018 年与2019 年的测试统计,将底层架构按照如上3 类划分,统计的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底层架构分类统计
2019 年受测的20 家机构,底层自研平台的占比达到了50%,而在2018 年受测机构的自研架构占比为35%,可以说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可以看到,采用类Fabric 的底层架构在2018 年、2019 年占比均很高,可以说明Fabric 的架构设计在业界落地与接受程度是比较高的,与国内自研的底层架构呈现了一个均衡发展的态势。
针对BaaS 平台兼容的底层架构统计结果如图8 所示。受测的5 家机构有4 家支持多底层,在有限的样本下占比较高。可以看出,BaaS 平台发展逐步完善,且支持多底层引擎存在相关需求。而对于BaaS支持多底层,观察详细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呈现一个多元化的分布。但同时,采用占比最高的两类仍然是类Fabric 与自研的底层架构,两者在BaaS 平台的支持层面同样呈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图 8 BaaS兼容底层架构统计图
3.2 共识算法——发展路线逐渐清晰
共识算法可保证区块链节点就区块信息达成全网一致,确保最新区块被准确添加至系统中的算法。共识算法既要快速达成共识,又要保证好的容错能力,特别是个别节点在共识过程中出现瘫痪,也要保证不影响整体共识结果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对于评价一个区块链共识算法的优劣,可以从3 个方面进行。
(1)容错性:根据容错能力不同,即在考虑节点故障不响应的情况下,再考虑节点是否会伪造信息进行恶意响应,可以分为崩溃容错类和拜占庭容错类。前者只能支持节点故障错误,后者可以容忍一定比例恶意节点作恶后降低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2)终局性:指区块链网络对一个候选区块完成终局一致性所需要的时间,这对于应用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
(3)扩展性:指区块链网络节点数目与共识算法性能的相关关系。
联盟链由于存在节点准入,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节点间信任,当前存在崩溃容错与拜占庭容错。联盟链的网络规模相比公有链较小,采取的共识算法一般可保证终局性,且扩展性方面大多采用混合共识的方式。
通过可信区块链的测试观察,将共识算法按照类BFT(拜占庭容错)共识、类Fabric 的背书结合排序共识、混合共识、其他共识(包含崩溃容错共识、工作量证明等)进行分类,20 家受测机构的详细数据如表3 所示。
表3 共识算法统计表
可以看到,共识算法的选型前3类占据大多数,并且3者在演进过程中存在部分的交叉与融合。如图9 所示,基于Fabric 的背书加排序共识算法,在排序阶段逐步从崩溃容错走向拜占庭容错;对于混合共识算法,受测机构的选型基本上是通过某种方式,如采用Dpos,减少参与共识节点的数量,共识阶段采用拜占庭容错,从而提高整体共识效率。
图 9 联盟链共识算法交叉融合图
基于Fabric 的背书加排序算法,在排序阶段2019 年不断地进行演进,大多数受测机构可以提供Kafka 或者Raft 的崩溃容错,同时也有部分机构可以支持拜占庭容错,容错能力逐渐丰富与完善;通过测试发现,2019 年受测机构选择类BFT 的共识算法占比显著提升,容错性提升可支持缺乏节点互信场景下的多方协作;并在技术层面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包括裁剪消息通信量、提高并行度、优化落盘等方式,取得了一定技术层面的进展。
3.3 账本数据库——支持多模数据库与账本扩展成为热点方向
账本数据库负责将区块链系统产生的信息进行存储,包括收集交易数据、生成数据区块、对本地数据进行合法性校验,以及将校验通过的区块加到链上。根据数据类型和系统结构设计,区块链系统中的数据使用不同的数据存储模式。存储模式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通常需要保存的数据包括公共数据(如交易数据、事务数据、状态数据等)和本地的私有数据等。由于区块链链式递增的结构,导致账本数据量不断扩大,可扩展性也是账本数据库需要解决的问题。表4 汇总了20 家受测机构采用的账本数据库名称、所属类别以及扩展方案,可以发现在数据库的选型上每家受测机构均支持多种数据库,呈现一个多元化的态势,以供业务场景按需选择。同时,多模数据库逐渐成为行业的技术发展热点,NoSQL 类常用于账本数据的写入、SQL 类常用于账本数据的查询检索,区块链系统利用各个数据库类型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了磁盘的资源,提高了运行效率。
表4 账本数据库统计表
最后一点是账本扩展问题,区块链一般采用链式累加的方式对增长的数据进行管理,但存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扩大,并没有上限控制,导致运行全节点需要更多的存储资源,提高了全节点的运行门槛,造成当前全节点数量减少,网络分布式程度降低。同时,存储受限于单节点的存储瓶颈,上层应用业务数据膨胀将会带来巨大的运维成本,数据迁移也将变得十分复杂。因此,链上存储的潜在问题逐渐引起行业重视。如图10 所示,通过测试统计,受测机构选择的技术路线包括分布式存储、数据归档、数据裁剪。其中,分布式存储与数据归档占比最高。
图 10 账本扩展方案选型统计图
3.4 加密算法与私钥管理——国密占比提升、私钥管理逐渐丰富
密码学技术可以确保交易信息难篡改以及针对交易发起人进行身份验证。同时,在联盟链的场景下,密码学技术可以为区块链系统带来准入机制,让节点间完成验证互认。一般区块链系统常用的密码学算法包括哈希算法、对称加密算法与非对称加密算法。20 家受测机构的加密算法选型如表5 所示。
表5 加密算法选型统计表
可以发现各家机构默认支持的加密算法选型是存在趋同化的,同时都会提供多种密码算法实现来供业务层按需选择。其中,2019 年受测机构支持国密算法的占比达到85%,而参与2018 年测试的机构支持国密的占比为50%。在密码法出台,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密码事业发展的背景下,国密算法逐渐成为联盟链的一个标准配置。有关私钥管理,在区块链网络中,每个用户或者机构都拥有唯一的一对公钥和私钥。公钥就像银行卡号可以被公开,私钥是非公开的部分,就像银行卡对应的账户密码。简单来讲,在区块链中,谁控制了私钥,谁就掌握了这个私钥所对应账户中的所有数据。私钥管理因此变得十分重要,一般包括软件管理以及硬件管理。通过测试统计,发现2019 年参与测试的机构提供硬件私钥管理方案的占比接近一半,而2018 年这个占比仅有15%,可以看出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大家在私钥管理这个层面会更加重视可控性以及安全性。
3.5 智能合约——持续稳步演进,有多元化发展势头
智能合约负责将区块链系统的业务逻辑以代码的形式实现、编译并部署,完成既定规则的交易触发执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干预。一般通过设计智能合约执行环境来实现沙盒特征。屏蔽类似随机数、系统时间、外部文件输入、网络调用等可能导致不确定性的因素;且可以抵抗恶意代码的侵入,以保证在不同节点上同一个交易执行结果是一致的,执行过程是安全的。
表6 列举了20 家受测机构的智能合约选型情况,可以发现各家受测机构智能合约语言选型大多为Solidity、Go,其背后与选择的执行环境强关联。Go 一般对应基于Docker 的容器生态,占比达到45%;Solidity 对应EVM 生态,占比达到35%。这两类智能合约语音占据大多数的原因主要是两者技术发展比较早,开发工具以及用户接入门槛比较低。同时,可以看到有部分机构提供了其他类型的智能合约执行环境供上层选择,并可支持多语言开发。可以说,智能合约在稳步演进过程中,技术的自主创新逐步提上日程,初步呈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势头。
表6 智能合约选型统计表
3.6 联盟链治理——高效治理成为重要探索方向
治理是保障区块链网络能够稳定运行的基础。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区块链最初的设计与规则可能不再满足当下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区块链系统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升级,但由于区块链去中心化、多组织成员参与的特点,成员利益不同,区块链协议与代码规则在修改和升级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分歧,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网络无法正常运行,造成分裂。因此,设计合理高效的治理架构有助于减少网络分裂和混乱的发生,可帮助提高软件的更新迭代效率,让区块链协议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提高社区成员的参与度。
对于联盟链来说,高效治理可以增强多方在业务协作上的公平性,一般情况下分为用户体系与权限管理、链冷启动治理以及链运行时治理等。
表7 列举了功能测试与BaaS 测试标准中与治理相关的测试项,通过测试统计发现,用户体系与权限管理的实现大多集成于底层链,占受测机构一半以上。同时,也有部分厂商选择完全在业务层面实现,完全与底层链松耦合。随着BaaS 平台的日趋完善,可以看到BaaS 平台可以为联盟链高效治理逐步赋能,并提供更多可能性。最后,有关链冷启动与运行阶段的治理,可以发现大多采用超级管理员的方式进行链冷启动,但对于链运行时如何来保障智能合约的民主升级、链规则的安全修改、节点伸缩等,将会成为下一步的完善方向。
表7 治理相关测试项
3.7 隐私保护——相关策略日趋全面,业务落地值得期待
通常情况下,区块链上的数据是所有参与方都公开可见的,但是在大量商业场景中,数据的暴露不符合业务规则和监管要求。因此,需要通过研究链上隐私保护技术来实现对数据的安全可控。区块链隐私保护目前主要从密码学和工程学两个方向推动。联盟链兼顾两者,通过结合密码学手段,如环签名、盲签名、机密交易、零知识证明、安全多方计算等算法,在工程学上则采用如多子链实现账本隔离、BaaS 平台赋能、业务层控制等方式,注重提升效率,节约计算资源,同时考虑可监管性与授权追踪。
将受测机构隐私保护的实现分为4 类,包括隐私加密算法、账本隔离、BaaS 平台以及业务层的实现。图11 展示了2018 年与2019 年受测机构隐私保护策略选型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到:隐私加密算法的选择占比在2019 年的提高是比较显著的,原因是各个机构逐步加强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其真实使用效果如何,目前尚缺乏合适的测试标准进行有效的评估;基于账本隔离的策略同样在各个平台普遍采用,目前联盟链大多支持的多子链、多通道逐渐成为标准的配置。采用账本隔离可以将业务层面的数据进行隔断,这种实现的思路比较简单,落地也相对容易;基于业务层面的实现仍少量存在,业务层面的实现完全跟底层链解耦,通过上层应用的复杂设计来实现,但缺少了链上隐私数据的可信流转环节;BaaS 层面,随着BaaS 的不断完善,隐私保护可作为BaaS 平台的一个附加解决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业务的实现门槛。
图 11 隐私保护策略选型近两年对比图
3.8 跨链——跨链成为技术新热点,需持续研究寻求突破
区块链技术在发展早期聚焦在各个独立链自身的技术创新与生态建设上,网络逐渐被拥有特定利益的子群体隔离。在当前多链并存的情况下,跨链由于可以带来价值自由流动,促进链间协同工作,是区块链向着网络效应规模化发展的强力推手,逐渐成为应用需求的新热点。
需要说明的是,跨链并不在2019 年可信区块链的测试项中,所以图12 的数据是通过测试调研统计得出的。
图 12 跨链调研统计展示图
通过调研发现,50% 的机构已经有跨链的解决方案,同时35%的机构正在研究过程中,说明各家为了真正实现区块链的互联互通,打开网络规模效应,这一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技术选型广泛,技术主要包括中继、公证人机制、侧链、哈希时间锁等,各个技术实现各有侧重;当前跨链实现的应用范围较为局限,一般分为自身生态内以及跨生态的跨链互通,已有解决方案中的70%聚焦在自身生态中,原因是跨生态更多的是异构的区块链系统,且社区组织存在割裂,数据自由流通实现难度较大,且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交互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原子性以及跨链效率等问题,才容易最终落地应用;需要制定跨链标准以促进多方生态协同发展,使相关技术组件趋同化设计,如统一各链跨链消息的输入输出口径、构建标准消息格式,设计高效可验证的数据结构等,提高研究效率。
3.9 性能测试——首次采用自研测试工具Trusted-Bench
2019 年,共参与性能测试的有7 家机构,受测产品按照共识算法划分,采用类BFT(拜占庭容错)的4 家、采用混合共识的1 家、类POA(Proof of Authority,权威证明共识)的1 家、基于Fabric 的背书与排序共识的1 家。这7 家机构的系统实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呈现出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全部经过可信区块链自研的测试工具TrustedBench 完成了所有适配和压测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2019 年可信区块链的性能测试将侧重点从2018 年的交易接收吞吐量转变为交易每秒上链量,更加关注交易完整生命周期的系统性能表现。而与2018 年相比,另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是受测产品中类BFT 占据一半,而2018 年受测最多的为类Fabric产品。单独针对类BFT 产品来说,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提供的理想环境下,实现了每秒上链量最高近2. 4 万的均值。受测机构通过提高系统并行度、裁剪消息通信量等方式,性能上呈现一个稳步向前的态势。有关尖峰冲击这个测试场景,已经介绍过,即将发送的压力提升至系统性能瓶颈之上接近两倍左右。最终各受测机构基本可以做到交易无丢失,系统无崩溃,在极端访问的情况下表现良好。但随之而来的是堆积的待上链交易量增多,使得交易延迟提高,并且整个交易上链量的波动会变得明显,造成一定的不稳定。最后,在资源利用率这个层面上,各家受测机构是存在优化空间的,当系统达到性能瓶颈时,机器的CPU、内存等指标仍未充分利用。所以,未来在性能层面上,区块链系统仍存在提高空间。
3.10 供应链金融测试——区块链技术加快供应链金融可信高效运转
通过初期调研与测试过程观察发现,大部分的案例其实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关于在整个业务中发生的合同、单据,最终系统提供了信息的存证固化和多方共建,在多方参与的情况下,信息交叉验证、分布式冗余存储保证了互信;二是通过结合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可以有效管理数据凭证。这个数据凭证类似于一个欠条,但是这个欠条是在区块链多方共建的条件下透明公开或者业务方公开透明的条件下,能够起到信用穿透和信用传递的作用,保证更好的融资和业务的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难篡改特性可保证供应链金融的上下游信用穿透,数字凭证的多级多方互通可以加快供应链金融可信高效地运转,但应注意到区块链技术还仅仅是在整个供应链金融系统中服务一小块的业务,本质上固化了人们的合同、凭证,能完成凭证的流转。在金融科技服务的业务中,真正降低金融风险,解决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综合性方案。区块链只是其中之一,其更多地需要与其他技术融合,才能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4 结束语
总结2019 年的十大测试观察,即受测机构底层自研占比提升、共识算法发展路线逐渐清晰、账本多模与可扩展成为趋势、国密支持比重加大、智能合约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同时,联盟链的高效治理、隐私保护、跨链互通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对于性能测试,将侧重点转移到交易的完整生命周期的系统性能极值,参与性能测试的产品表现良好,可以保证交易无丢失、系统无崩溃。
未来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将会根据2019 年测试情况与技术行业发展现状,不断迭代升级各类别测试标准,并着重加强特色项披露;优化性能基准测试工具,着重提高工具易用性、兼容性,并丰富性能指标统计项;同时,后续的评测将会更加重视账本数据量控制方案、隐私保护方案的应用性、共识机制的形式化审查、系统多维度可审计性、加密算法的安全性以及跨链互通方案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 杨白雪, 卿苏德, 张启, 等. 区块链技术概览[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19(01):40-45.
[2] 张启, 卿苏德, 杨白雪, 等. 区块链技术安全风险研究[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19(01):46-50.
[3] 张奕卉. 区块链技术重塑互联网内容生态研究[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19(01):56-59.
Consortiumblockchain technology test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LIU Hongnan, WEI Kai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functional test, performance test, BaaS test, and vertical industry(supply chain finance) test carried out in 2019 by TBI. At the same time, Top ten test observations were proposed, covering the underlying architecture of blockchain, consensus algorithms, ledger databases, encryption algorithms, smart contracts, blockchain governance, privacy protection, cross chain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test observations, and supply chain financial test observations for industry reference.
Key words: consortium blockchain; trusted blockchain initiatives; top ten test observations
作者简介
刘虹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区块链科研与测试工程师,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技术标准与评测项目组、开源基准测试项目组组长,主要从事区块链技术研究、相关标准制定等工作
魏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秘书长,国际电信联盟分布式账本焦点组(ITU-T FG DLT)主席,ITU-T SG16 Q22区块链标准组报告人,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TC601常务副主任,TC1大数据与区块链工作组组长
论文引用格式:
刘虹男,魏凯. 联盟链技术测试观察与分析[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0(1):35-45.
本文刊于《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0年第1期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定位于“信息通信技术前沿的风向标,信息社会政策探究的思想库”,聚焦信息通信领域技术趋势、公共政策、 国家/产业/企业战略,发布前沿研究成果、焦点问题分析、热点政策解读等,推动5G、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引导国家技术战略选择与产业政策制定,搭建产、学、研、用 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校 审 | 陈 力、 珊 珊
编 辑 | 凌 霄
推荐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下,重新思考数据共享
点亮在看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