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基建推动高质量发展丨中国信通院院长刘多:数字基建在新基建中发挥核心作用

黄舍予 中国信通院CAICT 2020-08-20



“数字基建在新基建中发挥核心作用。”在日前召开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专家座谈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发表了主题演讲。她指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如同电力和交通成为工业革命的关键基础设施一样,第四次工业革命也需要强大的新型基础设施作为基石。



刘多认为,当前新型基础设施的一大关键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为核心形成的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两个部分:


第一是信息网络融合创新演进形成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比如5G、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等;


第二是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形成的新型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新型经济性基础设施,和智能校园、智慧医院等新型社会性基础设施。


对于数字基础设施的特性,刘多认为其作为基础设施,首先具备基础设施的基本属性,这包括三个本质属性和五大典型特征。


三大本质属性是:基础性、公共性和强外部性。


五大典型特征是:系统性、网络性、规模经济性、长周期性和公平性。需要说明的是,基础设施的本质属性,是判断一个新设施是否是基础设施的基本标准。


“数字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基础设施。”刘多认为,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范畴持续拓展延伸。在创新融合下,越来越多的新兴信息技术正在演进形成新的基础设施形态。


二是技术迭代升级迅速。数字基础设施需迭代式的开发。


三是持续性投资需求大。技术迭代快意味着需要大量持续性的投入。


四是互联互通需求更高。在市场力量为主的建设模式下,统一的建设标准和建设规范更为重要


五是安全可靠要求更高。数字经济时代,恶意攻击或者网络故障将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六是对技能和创新人才需求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对技术要求高,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和融合型人才。


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显著拉动投资。刘多表示,据初步估算,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投资2020年可将达7500亿元,其中5G等网络设施投资将达3800亿元。


在数字基础设施中,5G是非常重要的领域。刘多认为,5G网络是数字经济的关键支撑,是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数字基础设施,5G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应用将有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截至2020年2月底,5G基站开通16万个,有50个城市开启大规模商用,5G用户1300万。


“相比其自身发展,5G更大的价值在于赋能产业。”在刘多看来,5G将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升级,创造和激发就业。从具体的数据上看,预计2020年-2025年,5G可拉动电信运营商网络投资1.2万亿元,垂直行业网络和设备投资0.47万亿元。同时,5G商用将带动1.8万亿元的移动数据流量消费、2万亿元的信息服务消费和4.5万亿元的终端消费。到2025年,5G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增加更多的新型就业机会。


工业互联网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另一重要领域。刘多表示,这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体系深度融合形成的关键基础设施,会带来新型应用模式和全新工业生态,通过人、机、物的广泛互联,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和智能化,推动形成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刘多表示,工业互联网将有力地带动经济增长。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约为3.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9%,对GDP增长的贡献将超过11%。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将达到6520亿元,融合带动的经济增加值将达2.49万亿元。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还将创造和激发创业。2018年、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带动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分别为135万个和206万个。


在数字基础设施中,数据中心颇为特殊,被认为是“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刘多指出,数据中心是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载体,是数据的中心、计算的中心、网络的中心,融合产生人工智能能力中心、区块链的核心节点。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近三年市场规模增速在30%左右。


除了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刘多认为还有三大正在兴起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值得关注,即: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和城市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刘多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开放式普惠性的AI能力平台,面向社会提供低成本、开放式、通用性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具备较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基础性、公共性和强外部性。当前,市场上存在的大多数还是定制化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未来将出现基于通用目的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形成开放式的AI能力平台和开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形态。


“区块链作为通用目的技术属性已经形成公认。”刘多表示,当前区块链已经在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比如,保障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有序高效流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看到,区块链技术还在变化中,技术演进还不明晰和不稳定,缺乏行业一致认可并共同使用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同时,区块链相关设施处理能力还不够,无法发挥其基础性和公共性。“区块链的基础设施形态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她强调道。


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提速。刘多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行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共性能力得到横向拉通,通过部分ICT基础能力/资源的共享,正在形成新的基础设施形态。


值得一提的是,安全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所在。“在所有数字基础设施中,数字安全基础设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刘多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网络攻击将从数字空间延伸到物理空间,因而业界要开发相关安全技术和产品,构建网络层安全基础设施,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共建共享。”在演讲的最后,刘多强调了这一观点。她认为,无论是物联网的感知设备、智慧灯杆等智慧城市设施,还是5G网络的核心网、承载网,以及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平台等,都需要实现共建共享,从而更好地支撑上层应用。“产业界可以从构成新型基础设施的要素、结构、功能等入手,整合各领域的共性需求,培育更多的共性能力平台,同时探索跨领域共建共享的建设运营模式,从而形成更多的共性设施,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来源:人民邮电报


校  审 | 凌  霄、 珊  珊

编  辑 | 陈  力

推荐阅读

首发行程卡APP,抢先下载啦!

工信部召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进专家研讨会


点亮在看共渡难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