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发布《金融业5G消息应用研究报告》
消息是最基础的通信业务,也是很多行业服务和营销的入口。5G时代,短信升级为5G消息,给各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其中金融业场景将是5G消息最典型的应用领域之一。
当前,金融业加速服务和营销线上化的进程,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非接触式服务规模大幅增长,线上渠道触点对于金融机构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过,目前金融机构业务线上化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流量竞争激烈、客户数据精准度不佳、线上资源投入分散、场景融合能力不足、数据安全挑战等。5G消息由于终端的原生性,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低成本的客户触达渠道,提升线上业务体验,带来更高客户转化率,且基于5G消息平台,为金融机构与其他行业合作伙伴共同拓展场景金融提供便捷的工具。
在此背景下,在10月28日第四届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 | 第三届中新(苏州)金融科技应用博览会开幕式上,《金融业5G消息应用研究报告》正式发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金融科技部主任何阳在5G+智慧金融论坛上对该报告作了现场解读。
报告核心观点
1、金融业线上服务、营销快速发展,给5G消息带来更多用武之地
新冠疫情影响下,金融机构线上化进程进一步加速。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3708.72亿笔,同比增长14.59%,离柜交易总额达2308.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18%,多家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柜面交易替代率更是在90%以上,部分银行已超过95%。金融机构通过线上渠道布局多元化场景,结合智能技术提升获客能力,降低获客成本,实现精准化营销,线上获客占比不断提升。此外,各机构还通过构建生态产品与服务体系,实现场景化营销。线上化业务规模和重要性不断提升,给了5G消息作为金融机构新的线上入口更多机遇,创新更多服务内容。
2、5G消息特有的功能和优势,给金融业带来全新价值
当前,金融机构是短信、彩信最大用户群体之一,但短彩信承载的内容有限,无法满足金融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业务需求。5G消息作为一种全新的数据业务应用,打破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和应用的限制,让消息成为各类富媒体和应用代码的载体,实现对用户的直接触达,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服务赛道。5G消息给金融业带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终端原生服务保障业务安全性、全新交互体现提升客户转化率、形成线上低成本触达客户的渠道、提升场景金融生态等方面。
3、金融业5G消息应用场景多样,应用市场广阔。
5G主要应用场景包括业务拓展、客户服务、精准营销、快捷支付、异业导流等。业务拓展场景中,更加丰富多样的5G消息,可以让传统的短信通知拥有更多可能;客户服务场景中,通过移动终端短信入口即可提供通知推送、业务办理、投资理财、生活办公等一体化线上服务,为客户服务带来新的解决方案;精准营销场景中,5G消息可以通过富媒体模式进行产品活动宣传和推广,提供交互更强、体验更好的营销服务;快捷支付场景中,5G消息在继承传统短信免注册登录、免安装应用等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支付信息交互的便捷高效,而且5G消息支持加密传输、图形密码等信息交互方式,可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4、未来金融业5G消息应用需要从技术研究、商业模式共建、扩大金融服务、加强标准合作等方面继续加强
技术方面,对于高风险金融交易场景,客户身份在线认证、交易性安全性等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模式方面,虽然三大运营商的5G消息平台都是基于统一的RCS协议构建,但目前试点的金融机构仍需要与不同的运营商分别对接,而且资费模式仍需进一步明确。金融服务方面,目前面向金融业的5G消息生态体系还不完善,一方面支持5G消息的手机终端仍偏少,另一方面,目前5G消息生态服务内容还比较少。标准建设方面,目前各金融机构在应用5G消息创新时缺乏可以参考的统一行业标准,各机构仍处于摸索阶段。
报告目录
一、 5G消息发展概况
(一) 从RCS到5G消息的演进
(二) 5G消息技术概述
(三) 5G消息产业生态进展
(四) 业务形态及应用优势
二、 金融业5G消息应用价值分析
(一) 金融业线上服务和营销的背景和现状
(二) 金融业线上服务和营销的问题分析
(三) 5G消息给金融业带来的价值
三、 金融业5G消息应用场景分析
(一) 金融业5G消息主要场景形态
(二) 5G消息场景深入探索——以银行为例
(三) 金融业5G消息市场前景
四、 金融业5G消息应用试点案例
(一) 工商银行5G消息应用试点案例
(二) 泸州银行5G消息应用试点案例
(三) 江苏银行5G消息应用试点案例
(四) 太平洋产险5G消息应用试点案例
五、 金融业5G消息未来应用展望
(一) 加强技术研究,保障应用安全性
(二) 协同推进,打造共赢的商业模式
(三) 坚持需求导向,扩大金融服务生态
(四) 加强标准合作,推动行业应用繁荣
更多精彩,敬请阅读解读PP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版权声明:本研究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研究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下载报告。
校 审 | 陈 力、 珊 珊
编 辑 | 凌 霄
推荐阅读